书法知识竞赛

问答题蒋骥在执笔上有何精到的见解?他有否书论著作传世?

题目
问答题
蒋骥在执笔上有何精到的见解?他有否书论著作传世?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大师李白有否书法作品传世?他是否也称得上一个书法家呢?


正确答案: 从书法艺术的造诣来看,大诗人李白不但称得上是位书法家,并且是位书艺很高的书法家呢!李白(公元七○一——七六二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出生于中亚的碎叶。
作为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诗风是雄奇瑰丽的。在书法上,《宣和书谱》说他“字画尤飘逸”。从当时徽宗御府收藏的真迹来看,有行书《太华峰》、《乘兴帖》两种,草书《岁时文》、《咏酒诗》、《醉中帖》三种,可见他是精于行、草的。然而,若按元代《衍极》刘有定注“大历初,霸上人耕地得石函,中有绢素古文科斗《孝经》,凡二十章,初传李白,白授阳冰,尽通其法”所说,则又可知他还精于古文科斗,并且还把方法传给了后来以篆书鸣于后世的大书法家李阳冰,承前启后,功绩可谓不小。此外,李白还擅写榜书。据包世臣《艺舟双楫·后附四则》记载:“蓟州城内有太白书‘观音之阁’四个大字,字径七八尺,整暇有永兴(虞世南)风,唯笔势稍松抛。”传世的书迹,有《上阳台诗》、《月下帖》、《天门山铭》、《咏酒诗》等。其中之墨迹《上阳台诗》,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2题:

听说在六朝人的书论中,王僧虔《笔意赞》是较为著名的一篇,其内容有否值得介绍的?


正确答案: 是的,王僧虔的《笔意赞》虽然文字不长,但却提出了“书之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的著名论点,其内在实质就是说,书法创作不仅要有美观的外形,并且更要进一步有精神的内蕴。这两者虽说是辩证的统一,但却以内在的精神为主导。
接着,《笔意赞》中又谈到“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等话,介绍了书法创作时创作者必定要进入心忘记笔,手忘记写,心手双畅,杂念不生的境界,然后才能把字写好的创作经验。
在赞文中,王僧虔还进一步提出了“万毫齐力”和“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开张凤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等关键扼要的观点。说明作书时一定要使所有笔毫中的每一笔毫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把字写得骨格丰隆肌理细润,入神妙而通灵化。写直画“努”要挺劲得像长矛,横画“勒”要坚实得像铁钉。好比凤凰开张羽翼,灵芝耸秀英华一般美妙。要使得画粗的不感到重浊,画细的不感到轻飘。再则,字的向背起于纤微,死生别于毫发,从而说明了书法是一种何等微妙精密的艺术啊!

第3题:

黄庭坚认为“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的苏轼的书法怎样?他在书法审美评价上有何独到的见解?


正确答案: “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是黄庭坚在《山谷集》中赞美苏轼书法的话。苏轼(公元一○三七——一一○一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朝大文学家、大诗人。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世人所崇。在书法的师承上,《山谷集》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临写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又说:“东坡少时规摹徐会稽,笔圆而姿媚有余。中年喜临写颜尚书,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乃喜李北海书,其豪放多似之。”
关于苏轼的书风,他儿子苏过的一段话说得很中肯:“先君子岂以书自名哉!特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以手,故不见其有刻画妩媚之态,而端乎章甫,若有不可犯之色。少年喜二王书,晚乃喜颜平原,故而有二家风气。俗子不知,妄谓学徐浩,陋矣!”黄庭坚则是从这一角度评价的:“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至于说到造诣,苏轼自论道:“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由于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很有造诣,所以,有关他的轶事流传较多。譬如,在书法上,黄庭坚在其《跋东坡墨迹》中说:苏东坡不喜欢人们向他要字,“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但如果一时兴来,则书不可止。“元佑中,锁礼部试,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意味,真神仙中人。”于此可见苏轼书法活动的一个侧面。
在书法审美评价上,苏轼认为:“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又说:“我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尚意求趣,溢于言表。

第4题:

以“书艺”、“书论”两绝传世的《书谱》的作者是谁?


正确答案: 是孙虔礼。孙虔礼,字过庭,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县)人。一说是富阳人。由于其社会地位低下,有关他的书学记载很少,而且互相牴牾。根据《述书赋》、《书断》和陈子昂作的墓志铭及祭文,我们大体可以知道,孙过庭出身寒微,幼时没能读书,成人后,善于自学,“博雅有文章”(唐张怀瓘语),并擅长书法。四十岁时,做了率府录事,不久遭人诽谤诬陷,丢了官职。仕途既然无望,就专心于书论著作,惜书还未完稿,突患暴病死于洛阳植业里客舍。
孙过庭十五岁时就开始学习书法。他师法钟繇、张芝和王羲之父子,一面临摹练习,一面深入思考,研究他们的成就和笔法。他坚持不懈地练了二十多年,终于取得了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两个方面的丰硕成果,颇得后人推崇。

第5题:

在书论著作中,前人很推崇《翰林要诀》,不知果真如此吗?


正确答案:《翰林要诀》一卷,元陈绎曾著。内分执笔法、血法、骨法、筋法、肉法、平法、直法、圆法、方法、布法、变法、法书等十二章。这种分法,为前所未有。全卷综合前人说法和个人研究成果进行铺叙,自有其可取的一面,但分章琐碎,每章下又细列诸法,则又有使人难以捉摸的感觉。如“执笔法”中又分指法、腕法、手法、变法等法,于指法则说擫、捺、钩、揭、抵、拒、导、送等便是,故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说:“各法中俱立种种名目,有本于前人者,有其自创者。前人论书颇以此书为重,窃意不甚为然,以为无论何法,简则易行。执笔一科,古来所传既已各持一说,兹编复立名目,涉于繁琐,徒令学者目弦神昏,不知所主。若曰必如是而始能作书,则用其法者书无不佳,亦无是理。兹编所言,亦姑备一说而已,未可墨守也。昔陈眉公谓古人论书有双钩、悬腕等语,李后主又有拨镫笔法,凡论此,知不能书,政所谓死语不须参也。(见《妮古录》)言虽激切,未可厚非。”总之,《翰林要诀》在书论中,不失为一部值得一读的理论著作,但却又不可被书中过于琐细的不切之辞所囿,否则就会走入死胡同里,解脱不出了。

第6题:

以书法篆刻传名并有书论著作传世的邓铁是怎样的一个书法家?


正确答案:邓铁(一八九八——一九六三年)。上海人。晚年居北京。原名菊初,又名钝铁,字散木,别号有芦中人、无羌、虚木、粪翁、郁青、一足、夔等。其书法学萧蜕庵,篆刻学赵古泥,三十年代即名驰江南。楷、行、草、隶、篆皆工,尤以篆刻和篆书有独特风格。狂草学张旭、怀素,与其和平简静的楷书形成鲜明的对照。有《书法学习必读》、《续书谱图解》、《草书写法》、《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全注释》、《篆刻学》等书论著作遗惠后世学书者。

第7题:

《十三经》作者蒋衡的书作、书论怎样?


正确答案: 蒋衡,生于康熙十一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八年(公元一六七二——一七四三年),享年七十二岁。江苏金坛人。改名振生,字湘帆,又字拙存。晚年自号拙老人、江南拙雯,又号函泽布衣。由于其喜好游历,足迹达半个中国,到处访碑问帖,获得了不少晋、唐以来的著名法帖,并临摹了三百余种,集录为《拙存堂临古帖》,所以其书法名扬大江南北。《大瓢偶笔》的作者杨宾是他的书法老师。杨宾说:“湘帆十五岁从余学书,今小楷冠绝一时,余不及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蒋衡闭门十二年,写出了八十多万字的《十三经》,后被收藏入清廷内府。他还著有《蒋氏游艺秘录》。他说:“临帖须运以我意,参昔人之各异,以求其同。如诸名家各临《兰亭》,绝无同者,其异处各由天性,其同处则传自右军。以此求之,思过半矣。又正书用行草意,行草用正书法。学褚求其苍劲,学欧求其圆润。以怒张本强为欧,绮靡软弱为褚,均失之。夫言者心之声也,书亦然”。这里,他强调参异求同,相反相成,强调创作书法要反映自己的真实感情等。可见他对于学书是极有见地的。

第8题:

蒋骥在执笔上有何精到的见解?他有否书论著作传世?


正确答案:蒋骥,乾隆年间人,生卒年不详。江苏金坛人。字赤霄,号勉斋,是蒋衡的儿子。其书法并不怎么出名,但在论书方面特别是有关悬肘执笔的方法上有精到的论述。他说:“作小楷能悬腕已非下乘。惟能悬臂则神气益静,非端坐不能为此。初学时,右臂横案而不着实,以虚其中,则通体之力俱到笔尖上。积习之久,才能肘腕虚灵,出于自然,无庸勉强。若右肘凭案,过于着实,则只有腕力到尔。至于搦管,初学亦以适中为主,过高则易失势。”他还认为:学习书法,不能呆板、直率,能领悟书道之妙的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刚开始临摹时,只求和原帖形式上相像,好像顺着墙走路一样,有道可循。这时应该尽量按帖摹练,力求平直方整。然后,再注意点画、结构、动态的千变万化,一经领悟就会融会贯通。他有书论著作《续书法论》、《传神秘要》等传世。

第9题:

明末清初,哪一位书法家被誉为“神笔”?他的宦途和书法生涯如何?书论见解怎样?


正确答案: 王铎(公元一五九二——一六五二年)。王铎,字觉斯,又字觉之,号石樵,又号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雪山道人、烟潭渔雯等,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人。明天启二年(一六二二)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崇祯皇帝自杀,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小王朝时,王铎官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不久,弘光朝覆灭,他投降了清朝,累官至礼部尚书。
六十一岁时告老还家,抵家不满十日就去世了。谥文安。明清之际,北方书法以王铎和傅山最为著名。王铎有“神笔”的美称,其书学功力很深,他精研当时几乎成为绝学的六书古文字学,钟鼎款识、秦汉碑碣以及释典文字。当时秘阁所藏法帖部类繁多,编次混乱,但随便举出一个字来,王铎便能立即讲出该字的源流和诸帖异同,毫厘不爽。他主张书法理应学古,不要妄为,只有学古后才能创新。他认为开始学书时困难在于入帖。后来的困难是出帖,这一“入”、“出”,讲出了学书的关键所在。他自定写字功课为一天临帖,一天应酬索书者,互相间隔,到老也雷打不动。他真、行、草、篆、隶诸体皆工。他的楷书学钟繇,而带篆、隶笔法,险劲沉着,健而不猛、丰而不腴,极有书卷气。行草成就最高,师法王羲之父子及米芾,笔力遒劲有余,能纵能收,体势连绵缠绕错落跌宕,布白如雨夹雪,豪迈俊爽,流畅超逸。遗帖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龟龙馆帖》和《弘月馆帖》等。

第10题: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著名书法理论家是谁?有何书作书论传世?


正确答案:是张怀瓘。张怀瓘活动于唐玄宗开元至唐肃宗乾元年间。海陵(今广东阳江县南海陵岛上海陵镇)人。曾任率府兵曹、鄂州长史、翰林院供奉。其人工真、行、小篆、八分等书体。当时并不很知名,却相当自负,认为自己的真书、行书可和虞世南、褚遂良并肩。唐朝的吕总认为他的草书,有章草之法,且颇多新意,却并没见书迹传世。倒是其书论著作丰繁系统,传世颇多,是把中唐以前书家、书史、书论、技法等进行综合性著述的第一人。后世学习或评析中唐以前的书法,多以其书论为据定优劣、行褒贬,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书法理论家。宋朱长文《续书断》列其书法为能品。其传世书论有《书断》三卷及《书议》、《书估》、《六体书论》、《文字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评书药石论》等。尤以《书断》为后人珍爱,以为评书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