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知识竞赛

问答题“晓镜但愁云鬓改”,请接下一句。

题目
问答题
“晓镜但愁云鬓改”,请接下一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 )"


参考答案:夜吟应觉月光寒

第2题: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青鸟殷勤为探看。


正确答案:蓬山此去多无路

第3题:

诗文默写。(10分)

①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以观沧海。

③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 ,塞上燕脂凝夜紫。

⑤闲来垂钓碧溪上, 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⑦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正确答案:
①家书抵万金
②东临碣石
③夜吟应觉月光寒
④角声满天秋色里
⑤忽复乘舟梦日边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
⑦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4题:

说明“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两句的抒情特点?


正确答案: 着眼心理活动,由自己的相思之苦,推想到对方也在为相思所苦;两心相依互通,更见出爱情的真挚专一;“晓”与“夜”相应,含日夜思念不断之意。

第5题: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用到的重要表现手法是()

  • A、对面落笔
  • B、今昔对比
  • C、谐音
  • D、顶针

正确答案:A

第6题:

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请以此诗为例,说明审美理解的多义性特点。
(1)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由于审美对象中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并不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因而对其的理解也不可能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进行,而必须通过渗透着理性因素的直观活动来进行。与抽象的逻辑推理相比较,这种直观活动看似更加具体,实际上却更加模糊和含蓄,所把握到的意义也显得不够确定,却意蕴丰富,回味悠长。这种现象在艺术欣赏中经常出现,以致引起人们的许多争议。
(2)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魅力是毋庸置疑的,读来也显得意味深长。但它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对此人们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两情相悦、至死不渝的爱情?还是聚少离多、变幻莫测的人生况味?似乎都有其根据,但又都缺乏明确的证据。

第7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区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说明“晓镜”两句的抒情特点。


正确答案: “晓镜”两句又推已而及对方,悬揣恋人也沉浸于相思痛苦之中。由此诗意也就加深了一层;两心如此相通,竟至体贴入微,不更显示了爱情的真挚和专一么!

第8题: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相思之苦的名句是( )

A.东风无力百花残

B.春蚕到死丝方尽

C.相见时难别亦难

D.晓镜但愁云鬓改


正确答案:B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名句含意的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用“春蚕”为喻,表达对恋人无穷无尽的思念。“丝方尽”的“丝”,既指蚕丝,又与“思念”的“思”谐音。可谓巧妙贴切、生动形象。

第9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区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写什么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什么抒情方法?


正确答案: 写暮春的衰残景物。用的是映衬、烘托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

第10题:

“射人先射马”请接下一句。


正确答案: 擒贼先擒王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