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动锅炉知识

问答题影响积灰的因素有哪些?

题目
问答题
影响积灰的因素有哪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影响积灰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①烟气流速越高,积灰越少,反之越多
②飞灰颗粒度,烟气中粗灰多、细灰少时积灰少,粗灰少,细灰多时积灰多
③管束结构特性,错列布置比顺列布置积灰少,烟气纵向冲刷比横向冲刷积灰少

第2题:

影响积灰的因素有哪些?减轻积灰的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1.由积灰的机理可知,积灰的程度与飞灰浓度无关,而与烟气流速,飞灰颗粒度,管束特性有关。(1)烟气流速。烟气流速越高,灰粒的冲击作用越大,积灰程度越轻,反之越大。烟速小于2.5~3米/秒时,迎风面也会有较多的积灰,烟速大于8~10米/秒时,背风面积灰减轻,迎风面则一般不积灰;(2)飞灰的颗粒度。粗灰粒多,冲击作用大,因而积灰减轻,反之,积灰严重。如液态除渣炉,油炉等,细灰多,积灰重;(3)管束的结构特性。错列管束迎面受冲刷,背风面受到冲刷也较多,积灰轻,顺列管束背风面冲刷较少,第二排往后迎风面也不受冲刷,积灰重。
2.减轻积灰措施:(1)定期吹灰;(2)控制烟气流速,为了使积灰不过分严重,额定负荷时,烟速仍保持在8~10米/秒;(3)受热面采用小管径,错列布置。

第3题:

分析灰的熔融性有什么意义?影响灰熔融性的因素有哪些?
1.意义在于可根t1、t2、t3三个特征温度指标来判断煤在燃烧过程中结渣的可能性。实践表明对于固态排渣煤粉炉,当t2>1350℃时造成炉内结渣的可能性不大。为了避免炉膛出口结渣,炉膛出口烟温θl″应低于t2,并留有50℃-100℃的余量。对液态排渣煤粉炉,当t2>1350℃时,不能进行顺利排渣。
2.影响因素主要有灰的组成成分及各种成分含量比例大小的影响,它是决定灰渣熔融特性最基本因素;其次是受灰渣周围介质的性质的影响和烟气中灰的含量的影响。

第4题:

影响积屑瘤产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影响积屑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工件材料的力学性能、切削速度和冷却润滑条件等。

第5题:

影响燃煤烟气中飞灰排放特征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①燃烧方式燃烧方式不同,排尘浓度可以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
②煤质(灰分和水分含量及颗粒大小)对排尘浓度有较大影响。一般,灰分越高,含水量越少,排尘浓度就越高。
③自然引风锅炉的烟气流速较低,排尘浓度也较低。
④炉排和炉膛的热负荷也将对排尘浓度产生影响。
⑤燃煤锅炉排尘浓度还与锅炉运行负荷有关,锅炉负荷越高,燃煤量越大,烟气量也越大,排尘浓度就会越高。

第6题:

影响灰熔融性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以及煤灰成分对其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就一定化学组成的煤灰而言,影响其熔融性测定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试验气氛,其次是加热速度、温度测量、式样尺寸、托板材料以及观察者的主观因素。
煤灰熔融性取决于它的化学组成:
氧化铝:煤灰熔融时起“骨架”作用,能明显提高灰的熔融温度。
氧化硅:煤灰熔融时起“助熔”作用,特别是煤灰中碱性组分含量较高时,助熔作用更明显。
氧化铁:弱还原性气氛中,以FeO存在,随含量增加到40%,煤灰熔融性温度下降到最低;在氧化性气氛中,以Fe2O3形式存在,起升高熔融温度作用。
氧化钙:煤灰熔融时起“助熔”作用,但当其含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又起升高熔融温度作用。其它氧化镁、氧化钠、氧化钾一般都起助熔作用。

第7题:

影响积灰因素有:().


正确答案:烟气流速,飞灰颗粒度,管束的结构特性

第8题:

灰平衡的作用是什么?影响印刷灰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灰平衡的作用是通过对画面灰色部分的控制,来间接控制整个画面上所有的色调。
影响灰平衡的因素主要有:油墨的特性、纸张的特性、印刷色序、制版工艺条件的影响及印刷条件的影响。

第9题:

影响锅炉受热面积灰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受热面温度的影响。当受热面温度太低时,烟气中的水蒸气或硫酸蒸汽在受热面上发生凝结,将会使飞灰粘在受热面上。
(2)烟气流速的影响。如果烟气流速过低,很容易发生受热面堵灰,但流速过高,受热面磨损严重。
(3)飞灰颗粒大小的影响。飞灰颗粒越小,则相对表面积越大,也就越容易被吸附到金属表面上。
(4)气流工况和管子排列方式的影响。当速度增加,错列管束气流扰动大,管子上的松散积灰易被吹走,错列管子纵向节距越小,气流扰动大,气流冲刷作用越强,管子积灰也就越少,相反,顺列管束中,除第一排管子外,均会发生严重积灰。

第10题:

影响省煤器飞灰磨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烟气的流动速度;
(2)气流的运动方向;
(3)管壁的材料和管壁温度;
(4)灰粒的特性;
(5)管束的排列和冲刷方式;
(6)烟气的化学成分;
(7)烟气走廊的设计和安装;
(8)运行调整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