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知识竞赛

问答题小刚是一个刚刚升入初中七年级的男生,开学才两个星期,已经旷课两次。 第一次小刚妈妈要检查他的作业完成情况,而小刚正在玩电脑,妈妈几次催促无果,还和妈妈一下子吵了起来,之后一头扎进电脑中,一个劲地玩了起来。第二天,九月一日开学,小刚没有上学。老师给家长打电话,小刚妈妈说由于作业没完成,怎么劝他都不愿意去上课。第三天,九月三日,小刚准时才去上课,神情有点呆滞。 第二次是开学后的第二周的9月9日,他前一天晚上因为玩电脑,又撒谎说自己已经写完作业,但是妈妈抢书包要检查的时候又发生矛盾,妈妈一气之下摔了鼠标。

题目
问答题
小刚是一个刚刚升入初中七年级的男生,开学才两个星期,已经旷课两次。 第一次小刚妈妈要检查他的作业完成情况,而小刚正在玩电脑,妈妈几次催促无果,还和妈妈一下子吵了起来,之后一头扎进电脑中,一个劲地玩了起来。第二天,九月一日开学,小刚没有上学。老师给家长打电话,小刚妈妈说由于作业没完成,怎么劝他都不愿意去上课。第三天,九月三日,小刚准时才去上课,神情有点呆滞。 第二次是开学后的第二周的9月9日,他前一天晚上因为玩电脑,又撒谎说自己已经写完作业,但是妈妈抢书包要检查的时候又发生矛盾,妈妈一气之下摔了鼠标。9月9日早上起来,妈妈看见小刚在没有鼠标的情况下居然又在玩电脑了。现在的小刚简直和以前判若两人,怎么劝,怎么硬拖,再也不愿意来上课了。根据以上材料,从案例中您发现小刚身上出现了什么问题、试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请您给小刚的家长提出您的建议。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小刚的问题表现:沉迷网络游戏
(一)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
1.学习方面竞争激烈、压力大
2.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交往,朋友少
3.家庭方面的原因
和孩子平等交流的机会少,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变化。这些因素都影响到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和亲密程度,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幸福,促使小刚借助于沉溺网络来填补心理的空虚和寂寞,从网络中寻求自信、尊严和温暖,从而导致网络成瘾。
4.逃避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在虚拟世界寻求精神寄托
初中阶段的孩子生理、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多事之秋,情感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及自控能力还比较弱。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交往方面遭受到挫折,往往缺乏应对困难挫折的方法和意志力、不懂得如何处理、解决,而是逃避到网络虚拟世界中以求获得心灵的慰藉。再加上网络游戏本身的巨大诱惑力,都会激起他们不可遏制的上网欲望,极易导致网络成瘾。
(二)如何让孩子远离网瘾
1.科学安排上网时间,合理利用互联网
2.培养高尚健康的情趣爱好,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
3.培养健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4.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和交流,关注孩子情绪变化
(三)科学引导孩子戒除沉迷网络游戏
1.引导小刚意识到沉迷游戏的危害
2.引导小刚树立现实的生活目标
3.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不抛弃不放弃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上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
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儿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
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的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
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
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什么?对小刚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答案:
解析:
(1)以上对话直接改变了小刚的品德认知能力,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
(2)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它是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指导道德行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认知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3)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小刚知道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的行为是不对的,对是非、善恶进行判断,使小刚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为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结合案例展开论述。(略)

第2题:

小刚最近沉迷网络,小刚的妈妈来找老师,你怎么看?


答案:
解析:
沉迷于网络游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也容易形成不良习气。作为教师,应当和家长一-起努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引导学生不过分沉迷于网络游戏。因此,我会按如下处理:
第一,我会对小刚进行教育和引导,让他意识到沉迷游戏的危害性,让他认识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第二,我会与家长沟通,做到家校共育,共同帮助小刚改正不良习惯,重视学习,帮助小刚正确使用网络。
第三,后期进行跟踪观察,帮助小刚学会自制,可以将网络游戏作为放松的一种方式,但是不能过分沉迷网络世界,与真实世界脱节。

第3题:

爸爸带7岁的小刚去动物园玩,小刚从一个洞里伸手去逗老鹰,被老鹰啄伤,事故的责任在( )


参考答案:小刚爸爸

第4题:

小刚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家里有爸爸妈妈和一个哥哥,爸爸妈妈都是小学文化程度,两人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开了一间杂货铺,生意还不错,很忙。哥哥和小刚每天都是自己做饭。四年级以前小刚的成绩很好,经常受到父母的表扬,有时成绩要比哥哥的还好。小刚也每天按时上学、放学、写作业,不用家长操很多心,父母也由于工作忙的缘故无暇顾及到两个孩子的学习,只是偶尔问问考试成绩。四年级后小刚的成绩开始一落千丈,令家人感到莫名其妙。于是父母开始留意,发现原来小刚每天都要去打电脑游戏,有时甚至是旷课去打。发现小刚的劣迹后,小刚的父亲痛打了他一顿,并警告说以后不准再去打游戏。刚开始几天小刚的确是乖乖地上学,但没过几天,当他看到很多小朋友一放学就往游戏厅跑的时候,他的手也开始痒痒起来,于是他又开始去游戏厅,只是玩的时间少了一些,因为害怕被父母发现。偶尔因为贪玩忘记了时间回去晚的时候就会跟父母撒谎说自己去同学家写作业了。被父母再次发现后,父母非常气愤就又打了他,小刚就这样一面看到小朋友都去玩那么好玩的游戏就禁不住诱惑,一面又很害怕父母的暴打。好了一段时间,总是再犯。看到小刚成绩总是提不上来,还老去打游戏,屡教不改,于是小刚的父母便不再管教他了。不给他钱,平时也没好气地同他讲话,天天骂他是“成不了气的家伙、没出息的家伙”。以后父母就把心思都放在了自己的店铺生意上。很少回家。小刚也就几乎不上课,整天在外面跑着玩。
问题:
1.什么是儿童社会工作
2.如果你是儿童社会工作者,接到这个个案,你将如何帮助小刚


答案:
解析:
1.(1)儿童社会工作是现代儿童福利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儿童社会工作者在儿童权利价值理念的指导下,以全体儿童为服务对象,聚焦困境儿童,通过对具体服务对象个体或群体服务需求的专业评估,有的放矢地运用适合儿童群体的方法和儿童发展的科学知识及社会工作实务理论,从服务对象个体、群体、家庭、社区和社会等不同层面,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创造儿童友好环境,帮助其免遭权益侵害,促进其健康成长。
2.(1)先深入这个家庭了解该家庭的成员结构和成员关系。
(2)了解小刚的各个成长阶段的事情。
(3)了解小刚与同学朋友以及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4)试图取得小刚的信任,逐渐了解小刚的心理特点。
(5)了解学校和社区对小刚的行为的影响。
(6)通过谈心疏导小刚,让他的游戏情绪淡化。
(7)建议学校和家长合作,加大检查和监督力度,减少小刚及其他小朋友在营业性游戏厅玩游戏的机会。
(8)建议家长顺势调整,正确引导,主动给小刚玩游戏的机会,引导他选择有益的游戏,把他从沉迷引向研究游戏的境地。

第5题:

在幼儿园开展的户外活动中,小明和小刚一起玩滑梯,玩的过程中,小明推了小刚一下,小刚摔倒地面,老师马上从教室跑出来扶起了小刚。对小刚受伤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是(  )

A.幼儿园
B.小明监护人
C.小刚监护人
D.小明监护人和幼儿园

答案:D
解析:

第6题:

刚上一年级的小刚,上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
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
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来的?”
小刚说:“妈妈买的。”
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
小刚说:“用钱买的。”
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
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
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的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
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
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
通过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师生哪种品德能力,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1)以上对话直接改变了小刚的品德认知能力,即知;品德是由知、情、意和 行四者构成,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
(2)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判 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 准则的内在依据。它是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指导道德行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道德 认识,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认知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 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3)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小刚知道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是不对的,对是非、善恶 进行判断,使小刚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为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结合案例展开论述

第7题:

小刚在操场上玩滑梯,滑梯因年久失修突然断裂,小刚从滑梯掉落在硬地上,造成脊椎严重骨折。对小刚的伤害应承担责任的是(  )。

A.小刚
B.小刚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C.学校
D.小刚的班主任和配班老师


答案:C
解析:

第8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刚上一年级的小刚,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被同学告诉老师。老师找到小刚,问他为什么吃话梅。小刚说:“在家就是拿起来就吃。”老师说:“你的话梅是哪儿的?”小刚说:“妈妈买的。”老师说:“妈妈怎么买的?”小刚说:“用钱买的。”老师说:“钱是怎么来的?”小刚说:“妈妈用劳动换来的。”老师说:“所以是妈妈用劳动换来钱,然后才能买话梅来给你吃。你没有给人家钱,是不能吃别人的话梅的!”小刚说:“我知道了,老师。那人家说我是小偷,老师,我是吗?”老师说:“小刚不是,小刚是还没分清在家和在外面有什么区别。”问题: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什么?对小刚的品德形成有什么意义?


正确答案:
(1)师生的对话直接改变了小刚的品德认知能力,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2)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它是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指导道德行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认知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3)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话引导小刚知道在超市拿起话梅就吃的行为是不对的,对是非进行判断,使小刚产生正确的道德认知,为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第9题:

小刚是某校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下列选项中,小刚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是( )

A.小刚期末考试成绩不够好,遭到父亲的毒打
B.小刚在网吧上网,小刚的父亲找到他并强令他回家
C.小刚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受到老师的批评
D.星期天,小刚的母亲吩咐小刚打扫家里的卫生

答案:A
解析:
小刚遭到父亲的毒打,其父侵犯了小刚的人身权。

第10题:

在幼儿园开展的户外活动中,小明和小刚一起玩滑梯,玩的过程中,小明推了小刚一下,小刚摔倒地面,老师马上从教室跑出来扶起了小刚。对小刚受伤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是()

  • A、幼儿园
  • B、小明监护人
  • C、小刚监护人
  • D、小明监护人和幼儿园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