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

问答题(三十九)  【给定资料】  碘盐防辐射的说法从何而来?一则谬论如何能够扰乱民心?联系非典时期曾“红透了”的板蓝根,甲流时的抢蒜,不难看出类似谣言往往不乏传播的心理认知基础。事实上,对于日本发生的核泄漏事故,我国公众充满了担忧,至于如何防护核辐射,大家又十分无知。无知带来恐惧,恐惧导致人心惶惶;正因为人心惶惶,传言才有了市场。针对碘盐是否能够防辐射这一问题,卫生部门已给出明确解释:食用碘盐预防辐射并不科学。而就在不久前,一些市场却是“一盐难求”,甚至连酱油、海带等也被卷入抢购潮。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

题目
问答题
(三十九)  【给定资料】  碘盐防辐射的说法从何而来?一则谬论如何能够扰乱民心?联系非典时期曾“红透了”的板蓝根,甲流时的抢蒜,不难看出类似谣言往往不乏传播的心理认知基础。事实上,对于日本发生的核泄漏事故,我国公众充满了担忧,至于如何防护核辐射,大家又十分无知。无知带来恐惧,恐惧导致人心惶惶;正因为人心惶惶,传言才有了市场。针对碘盐是否能够防辐射这一问题,卫生部门已给出明确解释:食用碘盐预防辐射并不科学。而就在不久前,一些市场却是“一盐难求”,甚至连酱油、海带等也被卷入抢购潮。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H认为,公众对自身安全状况的忧虑以及相关核知识的匮乏是造成这次非理性抢购的原因所在。从碘盐可以防辐射的谣言到抢盐的过程中,公众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一哄而上,储备所谓的安全盐。中国疾控中心去年曾发布《核事故防护知识要点》,对核污染的防护常识作了详细阐释,但熟知“要点”的人很有限,了解相关内容的人更少。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Z对记者说,当前科学知识的宣传缺乏动力,通俗性科普宣传明显不足,一些百姓容易被误导,这两年出现的刘太医、张悟本等所谓“神医”让人趋之若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听信谣言折射出公众对于相关知识的缺乏以及科学判断力的欠缺。”浙江省社科院社会所副所长Y表示,“这种欠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突出,却容易成为重大公共事件的导火索和放大器。‘抢盐’风潮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同时,还有有识人士指出,危险本身就是机遇,政府应当及时抓住这一机会,大力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唯有如此,当再次遇到此类事情时,大家才能冷静面对,采取恰当措施。  【问题】  “给定材料”写道:“碘盐防辐射的说法从何而来?一则谬论如何能够扰乱民心?联系非典时期曾‘红透了’的板蓝根,甲流时的抢蒜,不难看出类似谣言往往不乏传播的心理认知基础。”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你对民众抢盐行为的看法。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核泄漏事故。我国国民为了防止核辐射扩散对健康有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于是争相抢购碘盐、碘片等预防性物品,个别商店趁机哄抬物价。这一事实说明市场调节具-有( )。 A.自发性 B.滞后性 C.盲目性 D.竞争性


正确答案:C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分散地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经营,对于市场前景的判断并不能从宏观层面做准确的把握,因此,他们作出的经营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故选C。

第2题: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1点46分,日本近海发生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并引发核电站 爆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加上之前的智利、海地及中国汶川大地震,地震的频繁发生让民众产生恐慌情 绪。有人谣传食用碘盐可预防核辐射,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而没法再提炼盐,广东、浙江、安徽、江西等 多地市民抢购碘盐,导致食盐脱销。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 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在大地震发生 过后不久,联合国指派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韩国四国的救援队开赴日本灾区。

在地震中受损的福岛核电站出现核泄漏现象,核辐射超标,引起中国的一些民众的恐慌。有人谣传 食用碘盐可预防核辐射,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而没法再提炼盐,广东、浙江、安徽、江西等多地市民 抢购碘盐,导致食盐脱销。这一现象能够表明(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意识具有超前性
C.消费者应当树立科学的消费观,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D.科学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向前发展


答案:C
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选项A表述错误。题干 中未体现意识的超前性,而且题干中的认识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故应排除B、D项。

第3题:

【案例二】

2011年3月11日,日本特大地震引发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物质泄漏后, “食用碘盐可抗核辐射”的传言不胫而走,“江浙沿海海水受污染,将停止产盐”等 衍生传言加剧了人们的恐慌,导致我国多地疯抢食盐,引发“盐荒”。

3月中旬以来,平常堆满货架的食盐突然成了紧俏商品,许多地方大小超市碘 盐脱销,闹起“盐荒”,食盐属政府专营、统一定价的商品,但“盐荒”让一些商贩趁 机哄抬盐价,原来只卖1.4元一袋的食盐涨至10元一袋。

一位老年妇女说:“碘盐能不能防辐射,我不知道,但是人们都在抢购,如果自己没买,终归有些不放心。”

【案例思考】

1.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产生“盐荒”的主要原因。(5分)


正确答案:
“盐荒”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不法人员利用灾难和人们的恐慌心理散布谣言,部分商家借此机会哄抬盐价,大发不义之财;二是政府缺乏公共危机预警能力,对灾难给公众心理和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没有做好疏导和解疑工作,对公共信息未能及时公布;三是公众科学常识匮乏,对于碘盐能否抗辐射没有一个准确、及时、独立的判断,从众心理严重,抢购跟风,以图安慰。

第4题: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在地震中受损的福岛核电站出现核泄漏现象,核辐射超标,引起了作为日本近邻的中国的一些民众的恐慌。有人谣传使用碘盐可预防辐射,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而没法再提炼盐,广东、浙江、安徽、江西等多地市民抢购碘盐,导致食盐脱消,这一现象表明() 1、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水平 2、商品的质量、性能会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 3、消费者应当树立科学的消费观,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4、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需求增加将扩大食盐生产

  • A、12
  • B、13
  • C、23
  • D、34

正确答案:C

第5题:

2011年3月福山核泄漏后,中国的消费者大量囤积碘盐。这主要是因为有一部分消费者(A类消费者)错误地认为碘盐能够防辐射,增加了对碘盐的需求,另一部分消费者(B类消费者)并不相信这个,对碘盐的需求没有变化。 福山核泄漏危机如何影响中国碘盐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答案:
解析: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福山核泄漏危机会使得中国碘盐的均衡价格和数量都上 升,但对于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的影响不同。具体见图1-1:

A类消费者错误地认为碘盐能够防辐射,增加了对碘盐的需求,需求曲线将由d1移动到d'1;B类 消费者不相信碘盐能够防辐射,因而需求曲线不会移动;对于整个中国碘盐消费者群体来讲,假 设供给不变,需求曲线将由D移动到D',使中国碘盐的均衡价格由P1上涨到P2,均衡数量由Q1 增加到Q2,此时A类消费者消费数量因自身消费曲线的移动和价格的上涨将由q1上升到q'1,B 类消费者的消费数量由于价格的上涨由q2减少到q2。

第6题: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核泄漏事故。我国国民为防止核辐射扩散对健康有可能带来 的不利的影响,于是争相抢购碘盐、碘片等预防性物品,个别商店趁机哄抬物价。这一事 实说明市场调节具有( )。

A.自发性
B.滞后性
C.盲目性
D.竞争性

答案:A
解析: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此,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对资源合理配置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比如生产和 销售伪劣产品;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不讲职业道德等。日本发生核泄漏事故后,个别商店乘机哄抬物价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自发性。

第7题:

2011年3月福山核泄漏后,中国的消费者大量囤积碘盐。这主要是因为有一部分消费者(A类消费者)错误地认为碘盐能够防辐射,增加了对碘盐的需求,另一部分消费者(B类消费者)并不相信这个,对碘盐的需求没有变化。解释谁在碘盐能够防辐射的谣言下获利?分别从A类消费者和B类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去解释。


答案:
解析:
由图I-I分析可知,生产者剩余因需求曲线的移动增加SP1P2IH,因而生产者在碘盐能够防辐射 的谣言下获利;对于B类消费者,消费者剩余因为价格的上涨减少SP1P2FE,因而B类消费者在碘 盐能够防辐射的谣言下受损;对于A类消费者,消费者剩余的变化取决于S△P1CA和S△P2DB的大小, 当S△P1CA>S△P2DB时,A类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减少,在碘盐能够防辐射的谣言下受损;当 S△P1CA <S△P2DB时,A类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增加,在碘盐能够防辐射的谣言下获利。

第8题:

【案例】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特大地震引发核电站泄漏,“食用碘盐可以防辐射”、“江浙沿海海水受核辐射污染”等衍生传言加剧了民众恐慌,导致我国各地抢购食盐,引发“盐荒”。

3月中旬以来,食盐成为了紧俏商品,大小超市食盐脱销,闹起“盐荒”。食盐作为政府专营、统一定价商品,但是,一些食盐商贩哄抬物价,原本1.4元一袋的食盐涨至10元一袋。

一位老年妇女说:“碘盐能不能防辐射我不清楚,但人们都在抢,如果自己不买毕竟有些不放心。”

【案例思考】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盐荒”的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盐荒”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不法人员利用灾难和人们的恐慌心理散布  谣言,部分商家借此机会哄抬盐价,大发不义之财;二是政府缺乏公共危机预警能力,对灾难给公众心理和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没有做好疏导和解疑工作,对公共信息未能及时公布;三是公众科学常识匮乏,对于碘盐能否抗辐射没有一个准确、及时、独立的判断,从众心理严重,抢购跟风,以图安慰。

第9题:

因为担心海盐受污染及“服用碘盐预防核辐射”等传言的影响,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抢盐 潮”。2011年3月16日,上海市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食盐市场供应工作。会议要求必须加 强市场监管,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上述材料说明在市场 经济的法律保障中,需要用法律规范( )。

A.各类法律服务中介机构
B.市场主体行为
C.非理性消费行为
D.政府主导的食品定价机制

答案:B
解析:
“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根 据题干,材料反映的主要是用法律规范市场主体行为。AD项为无关项,C项非理性消费与理 性消费相对应,是指对自己的需求和欲购买的商品或劳务没有清楚的了解,不能合理地确定消 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这个不可能是法律规范的对象,排除。故选B。

第10题:

福岛核电站事故后出现过抢碘盐风波。关于碘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补充碘元素,提高抵抗力
  • B、碘可抑制放射性碘的吸收,但碘盐含碘量很低,作用有限
  • C、无作用,跟风抢
  • D、吃了碘盐对辐射免疫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