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单选题2012年按支出法核算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29238.4亿元,其中,居民消费190423.8亿元,政府消费71409.1亿元,资本形成总额252773.2亿元。2012年末总人口为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分行业进行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统计时,计算工业总产值一般采用()。A 产品法B 成本法C 要素收入法D 工厂法

题目
单选题
2012年按支出法核算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29238.4亿元,其中,居民消费190423.8亿元,政府消费71409.1亿元,资本形成总额252773.2亿元。2012年末总人口为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分行业进行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统计时,计算工业总产值一般采用()。
A

产品法

B

成本法

C

要素收入法

D

工厂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按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就是把私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进口和出口加总起来。


参考答案:错

第2题:

某经济体有下列宏观统计资料: (国内生产总值)Y=5000亿元;(总投资)1= 800亿元; (居民消费)C= 3000亿元;(政府支出)G=1000亿元; (政府预算盈余)B =40亿元。 根据上述资料: (1)计算净出口。 (2)计算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财政收入。 (3)计算个人可支配收入。 (4)如果政府支出增加100亿元,会有什么变化?


答案:
解析:
(1)净出口NX=Y-(C+I+G) =200(亿元)。 (2)T-TR=B+G=1040(亿元)。 (3) Yo=y-T+ TR =3960(亿元)。 (4)当G=1100时, NX=Y-(C+I+C) =100(亿元), T-TR=B+G=1140(亿元), YD= y'- T+ TR =3860(亿元), 即政府支出增加100亿元,净出口减少100亿元。 财政收入增加100亿元,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100亿元。

第3题:

按照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为( )。

A.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

B.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出口总额

C.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进口总额

D.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额


正确答案:D

第4题: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总量初步核实数为401202亿元,比往年核算数增加321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增长速度为10.4%,比初步核算提高0.1个百分点,据此回答。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最常用的GDP核算方法是()。

  • A、支出法
  • B、收入法
  • C、增值法
  • D、生产法

正确答案:A

第5题:

2012年按支出法核算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29238.4亿元,其中,居民消费190423.8亿元,政府消费71409.1亿元,资本形成总额252773.2亿元。2012年末总人口为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不包括()。

  • A、生产法
  • B、收入法
  • C、产品法
  • D、支出法

正确答案:C

第6题:

用支出法核算GDP包括()。

A:居民消费支出
B:政府购买
C:营业盈余
D:投资支出
E:净出口

答案:A,B,D,E
解析:
用支出法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核算,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单位对最终产品的支出总量相加得出总支出来计量GDP的方法,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居民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营业盈余属于用收入法核算GDP包括的内容。

第7题:

已知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为9997.47元,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性支出为3223.85元,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为3628.03元,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为1388.99元。根据以上资料,试计算: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为51321.78亿元,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为32.4%,财政支出为49781.35亿元,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为23.2%,国内生产总值为249529.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1.9%。2006年我国财政收入为38760.2亿元,财政支出为40422.7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为211923.5亿元。


2007年我国财政收支差额为(  )查看材料

A.550亿元
B.1540.43亿元
C.-1662.53亿元
D.-1540.43亿元

答案:B
解析:

第8题:

根据以下内容,回答下列各题。 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我国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01202.0亿元(其中,最终消费186905.3亿元、资本形成总额191690.8亿元),年末人口数为134091万人。 根据资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不包括( )。

A.生产法

B.收入法

C.综合法

D.支出法


正确答案:C
(1)本题目所考核的知识点为“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2013版)》的第十章对此知识点有详细阐述。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增加值之和。增加值,也称追加价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即追加到中间投入上的价值。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其中收入法又叫分配法。

第9题:

某地区2011年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012.0亿元,其中最终消费1869.3亿元,资本形成总额1916.8亿元。2010年末人口数为1340万人。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述问题: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包括()。

  • A、生产法
  • B、收入法
  • C、支出法
  • D、分配法

正确答案:A,B,C

第10题:

已知某国某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 (1)居民消费6054亿元 (2)政府消费2000亿元 (3)总投资2546亿元 (4)出口2100亿元 (5)进口2300亿元 根据上述资料,要求计算: 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有哪些积极作用?


正确答案: 1、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基本作用
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最基本的作用来说,它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必要补充环节,完成价值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表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良性运行,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社会生产要素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才能顺利运行,简单的社会再生产才能得以实现。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包括国内生产、国际消费和国际生产、国内消费量几个基本方面),转换使用价值形态,满足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所要求的比例(包括物质的和价值的)关系,对国民经济起着补充、调剂、促进和推动的杠杆作用。
根据凯恩斯的“吸收法”(absorptionapproach):Y=C+I+G+(X-M)。其中Y为国民收入总额,C为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部分,I为投资,G为政府购买,X为出口,M为进口。假定其他项为A,则进出口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与其他项目之间的差额具有平衡作用。即:Y-A=X-M。由于相对而言,进出口贸易比国民经济中的其他活动更加具备弹性或可调节性,因而对外贸易在满足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所要求的比例关系方面,能够起到补充、调剂、促进和推动的杠杆作用。
2、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扩大作用
对外贸易具有创立效应,对外贸易使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进行销售,扩大了本国产品的需求量,同时,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节约国内劳动成本,进而实现价值的增殖。贸易的创立效应又由于内部作用机制和外部作用机制两种因素得以加强。
内部作用机制,即对外贸易乘数作用,是指一国在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作用下,由于对外贸易收入而增加的该部门消费会通过国民经济的产业链关系增加相关部门的收入和消费,最终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产生加倍效果。由于对外贸易扩大了本国产品的市场,它对于拉动国内需求,扩大产业规模经营和成本节约,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
“溢出效应”,即他国对外贸易收入而增加的各部门收入和消费对本国产生的拉动本国出口需求和增加本国出口额的作用过程:
①无储蓄、投资的均衡开放经济状态时:
△Y=△XK,K=1∕MPM
②有储蓄、投资的均衡开放经济状态时:
△Y=(△X+△I)1∕(MPS+MPM),K=1∕(MPS+MPM)
其中:△Y为国民收入增量,△X为出口增量,△M指进口增量,△I指投资增量,MPM是边际进口倾向,MPS是边际储蓄倾向,K为对外贸易乘数。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