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问答题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思悖论”。

题目
问答题
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思悖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


正确答案: 我国的市场取向改革是在权力中心的组织和领导下,通过行政命令和法律法规的强制自上而下推进的,这种强制性制度变迁成为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含义是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该方式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在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共同参与的制度安排的社会博弈中,由于政府主体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与资源配置权力上均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方式的主导力量。
2.政府主体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构成的。
3.尽管潜在制度收益的出现会诱发微观主体的制度变革需求,但只有当权力中心收益大于成本时,实际的制度变迁才可能发生。
4.在不确定性和制度供给不足的条件下,为了控制风险,权力中心为制度创新设置了严格的进入壁垒,如类似于优先权的改革试点权等。
5.统一观念,即建立和推行一套可为下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接受的意识形态,以减少新规则实施中的阻力,降低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

第2题:

阐述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


正确答案: 随着放权让利该股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为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总结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是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斯悖论。这样这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有学者称之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地方政府在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特殊功能):
1.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第一行动集团。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财政分灶吃饭体制的推行,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模式,从而在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中扮演着主动谋取潜在制度净收益的第一行动集团的角色。
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后,地方政府的预算规模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财政收入规模;而是中央和地方分享财政收入的比例。分享比例经过谈判已预先确定,且五年不变,所以地方政府可支配财政预算规模直接与本地社会总产出正相关。
财政包干制不仅仅改变了地方政府的行为,而且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竞争方式,即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竞争。我们把处在转型期的地方政府官员成为政治企业家,即他们具有政治家与企业家的双重功能。地方政府官员作为权力中心的行政代理人按照等级规则行为,但是他们通过谋求经济上的发展来达到政治家的目的,即职务升迁。
2.非平衡改革战略下的潜在制度收益与地方政府对制度创新进入权的竞争。地方政府作为纵向制度安排的行政代理人,既有动机又有能力为谋求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而与权力中心讨价还价。地方政府主要通过以下途径竞争可获得垄断租金的制度创新进入权:一是直接从权力中心的制度创新方案中获得试点权;二是通过正式渠道或非正式渠道向权力中心传递反映本地利益的制度创新需求,从而获得制度创新的优先权;三是改革方案一旦形成后,地方政府为获得含有垄断租金的改革试点权而展开竞争;四是没有获得进入权的地方政府会通过变通的方式,以能否实现本地利益最大化的标准理解和实施改革方案,从而变相获得进入权力;五是采取先斩后奏、暗中模仿试点单位的做法或另辟蹊径等途径突破进入壁垒。

第3题:

试从制度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变迁。


参考答案:

1、战国秦汉的金钱并行货币制度秦统一全国后,秦汉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但黄金一般制作价值尺度,支付工具和储藏手段,并不作为流通手段,因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铜钱,因此,流通手段专用铜钱。 
2、魏晋南北朝隋唐的钱帛兼用制度由于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虽然同前流通,但各种实物充当交换媒介的现象十分普遍,各类实物中,绵帛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地位最为突出,绢帛充当货币是与商品经济落后情况下的简单交换相适应的。 
3、宋至明初的钱钞共存制度纸币是在信用汇兑和“交引”等有价证券广泛使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尚品经济逐渐发达,货币状况与商品流通的矛盾尤其尖锐,于是出现了纸币,同时铜钱则为辅币。 
4、明中期至清的银钱咸通制度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日本、南美等地的白银大量输入,道明中期以后,白银排挤了纸币,并取代了铜钱而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从未确立了中国古代后期以白银为主,一铜钱为辅的货币制度。清代市场对于货币制度的需求极大,但国家对于货币制度的供给严重落后、清末,各地开始依照外国银元铸造银币,中国的货币制度开始向西方看齐,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4题:

诺思悖论


正确答案: 诺思悖论揭示了: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麻烦。国家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一方面,国家权力是保护个人权利最有效的工具,国家权力构成有效产权安排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此来看,没有国家就无法实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国家权力介入产权安排和产权交易,是对个人权利的限制和侵害,会造成所有权残缺,导致无效产权安排和经济衰落。此即诺思悖论。

第5题:

诺思认为制度变迁最应该最适宜的组织者是()

  • A、个人
  • B、集团
  • C、政府
  • D、社会

正确答案:C

第6题: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


正确答案: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 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

第7题: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正确答案: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 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 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斯悖论。这样这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有学者称之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第8题:

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斯悖论。


正确答案: 政府在界定与保护产权的过程中立场并非始终是中立的,它通常会追求双重目标,即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与统治者集团的垄断租金最大化。在最大化垄断租金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率体制之间,就存在着持久的矛盾。所谓诺斯悖论,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在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的条件下,解开诺斯悖论的突破口可能介于个体的自愿牟利行为和完全自由权力中心控制之间的集体行动,即在微观主体之间的自愿契约与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行为之间,存在一种既能满足个体在制度非均衡条件下寻求最大化利益的要求,又可通过在与权力中心的谈判与交易中形成的均势来实现国家的垄断租金最大化的制度变迁方式,实现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
随着放权让利该股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为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总结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是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斯悖论。这样这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有学者称之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第9题:

诺思在制度和制度变迁领域发表的专著有下列哪几本?()

  • A、《制度变迁—美国经济增长》
  • B、《西方世界的兴起》
  • C、《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 D、《1789—1860年美国经济增长》
  • E、《美国昔日的增长与福利》

正确答案:A,B,C

第10题:

对制度与制度变迁问题具有开创性研究的是()

  • A、马克斯·韦伯
  • B、林德布洛姆
  • C、诺思
  • D、布坎南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