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公务员

结合材料,以“保护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1)中心明确,内容充实;(2)有说服力;(3)1000字左右。

题目

结合材料,以“保护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2)有说服力;

(3)1000字左右。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提示
保护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及其他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失去传承。如果我们不去保护和抢救,再过20年,至少有一半民间文化会化为-有。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当前,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
第一,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唤起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保护传统文化是新时期赋予政府的一个重要功能,政府宣传机构要承担起宣传的职责。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包括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承者、传播者。
第二,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防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流失和损坏。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继续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抢救濒危文物古迹,重视重要革命文物的收集和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制度,切实做好基本建设中抢救性文物保护和考古挖掘工作。文化管理部门要重视民间文化力量,要为其搭起一个制度化的发展框架,使民间力量成为抢救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加快法制建设,系统地保护传统文化。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严重滞后同样表现在法律法规建设上。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目前只有《文物保护法》。政府要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法规建设,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界定、保护和管理原则、保护措施、开发利用规则等,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抢救保护。例如,制定“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和“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法规,做到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民间传统文化的界定、保护、开发利用确立法律依据。
第四,建立和完善民间艺术资料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记录、整理、发掘,增强保护工作的长效性和永久性。推动民间传统文化创新,增加政府投入,设立专项的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加大对民间传统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要引进和培养既懂经营管理,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人力和智力的优势。积极推动民间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进程,对具有产业开发价值的传统文化项目予以政策倾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民间传统文化的产业开发,加强民间文化的教育与普及工作,夯实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四)参考给定资料,以“警惕”为题目,结合具体事例,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并根据自己选定的角度拟一个副标题;

2.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警惕——未雨绸缪,扎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我国自古就是自然灾害最为频发的国家之一,当今,在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灾害形势也愈加严峻复杂,灾害损失也日趋严重。汶川、玉树、 舟曲……无数的不幸充斥着我们的记忆,无数的不幸教会我们警惕。时刻警惕,未雨绸缪,在平安时期扎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从事前防御、事中应对、事后补救三 方面考虑,建立科学完善的防灾救灾机制。  事前防御,建立科学的防灾预警机制。科学技术是监测、预报灾害的利器,一个信息全面、功能先进、覆盖面广的灾情监测、评估系统在防灾减灾上必不可少。 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报的科技水平,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推动预警设备的更新换代。二要气象、国土、水利等部门落实责任, 对地质、气象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三要建立以基层社区、村社为基础的省、市、县、乡、 村、社6级监测体系,群众与政府相结合,地方与中央相协作,积极发挥群众防灾预警作用,做到群防群测。  事中应对,建立科学的应急救灾机制。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防不胜防,这就要求我们在灾害突然降临时,备有完善的应急机制。首先,各级政府在规 划之初即将应急救灾工作考虑在内,建设与地方实际相适应的应急避险基础设施,各地必须设有专门的避难场所,以便灾害到来时第一时间转移群众,保障群众生命 安全。其次,地方各级政府要制定详细、具体的应急救灾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应急救灾的各项工作能在第一时间启动并得到落实。最后,军队、医疗等 单位平时定期开展应急救灾演习,熟练救灾工作流程,加强协作,保持警惕,增强防灾救灾工作意识。  事后补救,建立科学的灾后保障机制。灾后保障是抗灾工作重要的收尾工作,更是迈向新生活的第一步。灾后保障工作主要分为灾后援助和灾后重建两方面。在 灾后援助工作中,一要及时疏通道路,保证援助物资运输通道畅通,确保救灾物资输送及时;二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各类社会组织及个人为辅的援助体制,随时发布 受灾地区信息,鼓励社会各界关注灾情,充分发挥社会救援力量。灾后重建工作要以受灾地方政府为主导,负责制定与地方实际相适应的重建规划,各级政府相辅 助,在政策上对受灾地区有所倾斜,确保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灾难让我们愈加坚强,创痛后当时刻警惕,社会越来越尊重生命,愿意并且能够为安全付出更多的成本,我们必将从灾难中获得快速前行的力量。

第2题:

根据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篇幅的议论文。(60分)

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语言流畅。


正确答案:

第3题:

请依据给定资料,以“保护传统文化”为题,用1000字左右的篇幅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仅限参考给定资料,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正确答案:

参考范文

保护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及其他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无形文他遗产失去传承。如果我们不去保护和抢救,在不久的将来,至少有一半民间文化会化为乌有。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当前,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

第一,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唤起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保护传统文化是新时期赋予政府的一个重要功能,政府宣传机构要承担起宣传的职责。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包括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

第二,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防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流失和损坏。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继续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抢救濒危文物古迹,重视重要革命文物的收集和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制度,切实做好基本建设中抢救性文物保护和考古挖掘工作。文化管理部门要重视民间文化力量,要为其搭起一个制度化的发展框架,使民间力量成为抢救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加快法制建设,系统地保护传统文化。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严重滞后同样表现在法律法规建设上。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目前只有《文物保护法>。政府要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法规建设,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界定、保护和管理原则、保护措施、开发利用规则等,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抢救保护。例如,制定“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和“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法规,做到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民间传统文化的界定、保护、开发利用确立法律依据。

第四,建立和完善民间艺术资料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记录、整理、发掘,增强保护工作的长效性和永久性。推动民间传统文化创新,增加政府投入,设立专项的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如大对民间传统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要引进和培养既懂经营管理,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人力和智力的优势。积极推动民间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进程,对具有产业开发价值的传统文化项目予以政策倾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民间传统文化的产业开发,加强民间文化的教育与普及工作,夯实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

第4题:

请以“家园”为话题,写一篇关于如何解决生态安全问题的文章。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内容充实,语言流畅,层次清楚,有说服力。(3)全文不少于800字。(35分)


正确答案:

第五题:
维护生态安全创建美好家园
    生态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状态。当代人类生态系统处于脆弱状态:水污染严重,黄河断流,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土壤污染,环境污染,森林大面积的减少,动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种种现象都表明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不再安全,如何解决生态安全问题已迫在眉睫。
    第一,树立维护生态安全的危机感。在影响生态安全的所有因素中,应该说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类自身。一国生态是否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民众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活动的大小,因此,维护生态安全第一重要的就是在民众中树立维护生态安全的危机感。
    第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建国后在经济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在我国已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以后的发展中应注重工、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注意生产技术向高质量的生态型技术转变,要彻底放弃落后的粗放型生产方式。
    第三,加快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目前,大多数人对生态安全的具体内容还不甚了解,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或生活方式是否与维护生态安全的目标是一致的,从而也就失去了社会衡量标准。因此,建立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很重要。

第5题:

结合给定材料,请你从“民族精神和中国制造”的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说理充分,结构完整;篇幅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来分工的国际化,也使中国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世界。中国制造不仅有助于世界产业的提升,而且使全世界的消费者享受到更多的消费福利。但是,中国制造在给世界带来便利的同时,却没有赢得应有的尊敬,也没有体现出与之匹配的竞争力。同时中国制造在增加经济总量的同时,也释放出一些落后效应,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环境污染、资源耗费等现象严重,阻碍了产业的优化升级,影响国家形象。
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科技投入滞后于科技发展需要、无法招揽到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等,但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创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使中国制造只在世界产业的中低端徘徊。
如何才能以“现代”为起点,实现产业的提升,使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
首先,形成自主创新的生态环境,培养自主创新的民族文化。实现从产品消费向品牌消费的转变要依赖民族精神,为品牌发展创造环境。任何一种品牌产品都是首先在国内孕育成熟、壮大、然后走向世界。国内消费者的民族精神是支撑产品壮大、成熟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三星手机和现代汽车遍布韩国,使每一个到过韩国的人震撼于韩国民众对于民族品牌的支持,正是具有凝聚力的民族精神造就了成功的品牌——三星和现代。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有的政府部门甚至采购国外产品,民族品牌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发展、壮大并进而走向世界,只有形成全民族支持创新、支持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氛围,具有实力的民族品牌才能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世界性的民族品牌。
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竞争力的提高、品牌的形成不仅要靠消费者的民族精神的支持,更要靠产品自身质量的提高,优质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在国内市场立足,也才能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而中国制造常因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侵害劳动者利益等被人诟病。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没有赢得应有的尊重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制造给人“低科技、低价格、低等级、低质量”的印象。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研发产业高端,由中低端制造走向高端制造,创立全球性的品牌。使世界市场上的中国制造的产品真正让中国人自豪。
总之,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提升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生态环境和民族精神。只有如此,中国制造方能实现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第6题:

围绕给定资料主旨,就其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证深刻,有说服力;(2)字数1000~1200字。


正确答案:
努力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水平
“传播工具的革命”——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在给我们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若干新的问题。这既考验着领导者的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也考验着每个社会成员的良知与理智。
当前,网络舆论聚焦的特点是:高度关注社会热点、社会阴暗面和一些突发事件的负面效应上,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快捷、覆盖面广,又具有匿名性、互动性、不讲话语规则的特点,致使负面消息、负面舆论往往在第一时间造成广泛影响。这就对党和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形成了新的挑战。对网络舆论如果缺乏引导,负面舆论的散播极易对正常的、稳定的社会秩序造成冲击,甚至引起社会混乱,增加社会管理成本。尤其是由此引发的群体性、政治性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的破坏性极大,因为它往往鱼龙混杂,难以控制,容易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导致人身财产损失。
这就需要我们努力研究并提高网络时代引导舆论的思想水平、知识修养和相关技术,切实改进舆论引导工作。
要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引导对于维护和谐、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深刻认识、充分尊重网络媒体的传播规律。依法、科学、民主管理网络媒体,妥善驾驭网络媒体,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同时,网络媒体要正确履行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主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网络传播特点,在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要提高利用网络发布信息的及时性和透明度。各级政府和网络媒体。要依据信息公开原则,及时全面为公众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回答公众所关心的问题,敢于触及社会热点和矛盾,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在及时透明的信息公开中化被动为主动。不给谣言以生成、传播的空间。
要提高正面引导网络舆论的水平。对网上言论中反映的热点问题、公众情绪,要善加引导,及时疏导,努力做到以理服人,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将问题消弭于萌芽状态。运用多种手段,积极推动正面声音,引导中间声音,化解负面声音,形成正面宣传的强势,形成网络时代大众话题聚焦应有的秩序。这一强势和秩序的形成,一靠法制,二靠宣传,三靠技术保障。应在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同时,加强“第一时间”的信息报道和旗帜鲜明的评论。站在公共舆论的前头。并努力引导人们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处理各种事情。对那些利用互联网构成犯罪的行为,要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
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通过各级政府、网络媒体和广大公众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网络舆论的引导水平,必将为维护和谐稳定的大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7题:

请以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写一篇关于节约的倡议书。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字数不超过1200字。


正确答案:
答案提示
关于节约的倡议书
节约,从你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日常生活中或许我们的一个举手之劳,就能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我们稍加注意就能节约一粒米、一分钱。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人浪费水资源就等于浪费自己的生命。不过有些人却抱有这样一种想法:“水是我用钱买来的,属于我所有,我爱怎么用就怎么用,爱用多少就用多少。”假如全世界70多亿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让生命之源泉白白流失浪费的话,这与残害自己的生命有什么区别?如果淡水枯竭了,光有钱顶什么用?难道口渴了能喝钱?浪费水资源的人其实是在践踏自己的生命!
电,是今天科学发展进步的原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的象征。电灯、电视、冰箱、空调,这些现代化的先进家用设备,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完全以电能为动力,试想;没有了电,人的生活将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在电能为我们人类带来这许多方便的同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节约用电”?电是怎么来的?如果是火力发电,那就需要煤,煤是从地下开采的,浪费电可以说是浪费煤,其实还是在破坏地球,最终受到危害的是人类。
纸,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人们看的书、读的报、写字用的本子、一些包装等,都是用纸做成的。有些人,一张纸上写一个字便撕下来扔掉,一点都不在乎。要知道浪费一张纸,也是在破坏我们的地球。众所周知,纸的原料是树木、竹材、草类等植物中的纤维,造纸需要伐木,割草。而树木、青草是大自然的结晶,它们能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还能防风、固沙,如果没有这些植物,空气就得不到净化,气候也无法得到有效调节,水土还会流失……这一切自然灾害都会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不错,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养活人,的话,何谈科学发展,经济腾飞,人民富裕,国家安定?面对今天众多的铺张浪费,糟蹋粮食的行为,怎能不令人气愤?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悯农》诗道出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有些人却忘记了农民的劳苦,把粮食任意挥霍浪费,这是在浪费地球的出产,就等于破坏地球。
这些事看起来都很小,却意义重大。如果每人都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一粒米,那么我国13亿人口,加起来能节约多少?相反,如果每人都浪费一点呢?一念之差就有可能决定一个民族、国家的富裕、充足或是贫困、缺乏!
回过头来再想想,地球上生活着70多亿人,如果这70亿人,每人浪费破坏一点,地球将会伤痕累累;如果每人节约一点、爱护一点,那地球将会处处鸟语花香!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地球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家国,地球需要我们共同携手去保护去美化。爱家、护家是我们的义务。
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要以大局为重,以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个胸怀世界、思想高尚的地球之子!

第8题:

针对给定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多方探索。发展农业科技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却相当低下,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严重不足,农村和农业的发展长期滞后。这是与我国建国以来实行的农业辅助工业的政策相关联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增长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重大。农村经济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农村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待于农村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发展农村科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当前应努力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人才培养。
        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要不断探索新路,准确定位政府、农民及各种中间组织在科技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政府角色转型。政府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自身贴近基层、信息便捷等优势,城乡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市场共融,建立公共财政,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支农资金,优化资金投向,加大对农村科技生产供给的投入。从媒体、人员调动等方面不断推动农村科技的普及。尽量少使用强制性的措施,更多发挥“引导”职能。
        其次,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农业科技的执行者和创造者。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是农村科技推广的根本源泉。推进农村的科技建设,要坚持相信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努力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学习农业科技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
        再次,要积极发挥中间组织的桥梁作用,鼓励中间组织的参与。在农村科技的推广和科技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鼓励和推动中间组织的建立,使这些中间组织成为政府和农民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农户组织等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
        除了政府的推广和中间组织作用的发挥之外,还必须充分重视农村的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充分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
        发展农业科技最终的依靠力量是农民本身,农民的素质又在于大量农村人才的培养。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长期落后,多数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不高,针对这个现状,必须要以掌握文化知识、增强发展后劲为目标,抓好农村后备劳动力教育。不断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严格执行教育体制改革,严格执行教育“一费制”和贫困学生“两免一补”等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全面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让更多的农村适龄儿童能进校门、能长知识、能学技能、提高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尤其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具有实践才能的科技能手。
        从多方面共同努力,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探索农业科技推广的新路,科技农村的建设才能够顺利进行。

第9题:

(四)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正确答案:

解析:
一、按照击溃题干法解析,材料可以分为以下细节,具体如下:
(一)请参考给定资料——意味着要充分联系材料;
(二)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意味着黄河精神是本作文写作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写作最终归属点、提升点;
(三)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结合以下三点才能出来好的行文。
第一,中心论点明确,意味着在行文第一自然段一定要出论点,因此,无论如何选角度、自拟标题,一定要有明确的论点;
第二,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强化了分析能力,副省级以上,要特别注意要从微观切入,但是,要重视从宏观与中观之间行走;
第三,1000字左右,要重视字数控制——不要过高哦,字数有明确的限制。
二、行文写作先看材料
整体行文逻辑比以前变得更难了。从表象上看,开关材料和结尾材料非常像文化,而整体行文的材料有更侧重于人与自然。
其实,黄河文化精神本身一定要站在发展的视角来看。只谈精神是空谈,不谈人与自然也是空谈。
因此,要从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协调、黄河精神来写最高最尖端写法,人与自然是不变的、永恒的,也是科学发展所倡导的,黄河精神要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来看,而这也是统筹当前和长远的范畴,而文化又属于文化软实力范畴,当然,三个统筹兼顾的维度,也可以自由组合来解题。
三、结构简析
统筹人与自然 弘扬黄河新精神
第一自然段:提出论点,突出黄河文化精神的历史扩散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第二自然段:写当前的问题和表现
第三自然段:分析原因
第四自然段:过渡段
第五自然段:对策一:弘扬黄河精神,突出黄河文化发展的方向;
第六自然段:对策二:弘扬黄河精神,找准当下黄河精神的重要问题;
第七自然段:对策三:弘扬黄河精神,有重点,破题现在的瓶颈,人与自然是抓手;
第八自然段:结尾,提升到人与自然为抓手,创新文化精神,弘扬文化精神。

【参考范文】

弘扬黄河精神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源自念青唐古拉山的黄河,从远古以来孕育了中原文明,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摇篮,一代天骄毛泽东终其一生对黄河怀有敬畏,他曾说:“藐视什么也不能藐视黄河——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哪!”千百年来代代先辈在治理黄河洪灾与泥沙的奋斗中,层层累积形成了黄河精神,这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世世代代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历史长程中,必将不断放射出耀眼的光辉。
黄河曾经以她丰饶的乳汁哺育了华夏文明,给两岸以灌溉,也给诗人以灵感,唐诗汉赋、歌曲绘画,无数动人的辞章都与黄河有关,黄河的平均水量为580亿立方米,占中国总水量的2%,是长江的十七分之一,却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15%的耕地,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不可磨灭,但由于黄河两岸生态变化和经济建设的影响等因素,黄河污染日益严重,黄河活力日益枯竭。近一年来,黄河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忧患之河。
为全面治理黄河,使母亲河再现生机与活力,2004年1月12日,黄河水利委员会李国英主任提出了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终极目标的“1493”治黄理论框架体系,即:一个终极目标、四个主要标志、杂条治理途径、“三条黄河”建设,在推进“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黄河治理新工程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弘扬黄河精神,确保黄河治理工程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
黄河精神永远都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仅丝毫未磨损它的深刻内涵和神奇魅力,而且愈加凸显它鲜明的时代价值。在建设“三条黄河”,实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治河目标的今天,要践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就要大力发扬“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不断开创各项治黄工作新局面。
新中国治黄60年的辉煌业绩证明:伟大的理想信念必须产生强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毅力,确立了治黄新理念就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治水新思路,实现以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作支柱。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要把强大的精神动力同先进的理念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与新世纪黄河实际的治黄道路。按照“1493”治黄体系,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四个主要标志;减少入黄泥沙的措施建设,流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案研究,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的治理方略,使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使污染不超标的水量补充要求,治理黄河河口以尽量减少其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是九条治理途径;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三条黄河”治河体系是三个有效手段。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任重而道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弘扬黄河精神,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治黄新路,积极建立有利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体制机制,持之以恒、不懈奋斗,一定能够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永续发展筑就最牢固的根基!

 

第10题:

根据给定资料,从“权力、责任与道义、良知”的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联系实际,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层次清楚,有说服力;全文不少于1000字。(30分)


正确答案:


     4. 参考范文  
       用责任和良知引导“权力的行使”   近年来,关于“权力”的话题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耳边,人们谈论最多的莫过于“官员对权力的非法行使”。或许人们在谈论“非法行使权力”这一现象的原因时,第一个想到的常常是“制度建设不健全,监督防范不力”。但如果我们把问题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制度层面”,笔者认为就有失公允了。  
       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我们应该看到,“官员对权力的非法行使”问题实际上也是由“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共同造成的。
      客观上来看,是由于机制约束不力,或缺乏“外部责任”的约束。而从主观上来看,部分官员在掌握权力后,放松个人修养的提高、进步,没有加强自律防范,丢失了原有的“天然良知”,在缺乏良知引导的情况下“误入歧途”,以致于“自绝于人民群众”,是该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外部责任”体系,恢复“良知”的引导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分别着手:   
         从主观角度看,我们要帮助官员提高“免疫力”。有关的宣传部门要以正面典型引导官员爱岗敬业,树立诚实守信、廉洁从政的权力观。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观教育,强化廉政文化建设。广州新东方戴老师认为应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认识,积极运用典型案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强其自觉抵制“外部侵袭”的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举办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成果展览,形成一种强大的“警戒舆论”,努力营造一个“责任和良知”的氛围,减少问题发生的几率。           从客观角度看,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构建“外部责任”体系。首先,要严格规范官员的“场外生活”。国家有关的监督部门应该完善相关的官员操守守则,规定官员只能在办公场所与他人谈论工作事宜。同时预防“后院起火”的可能性,正所谓“欲送之礼,何患无辞”,有关的监督部门还要明确规定官员不得大肆操办婚丧嫁娶生日。其次,完善群众举报制度,有关部门应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和教育人民群众加强与权力寻租行为的斗争,并鼓励新闻媒体曝光有关的非法行为。新东方戴斌老师认为还应为群众举报创造便利条件,加大对举报人的保护措施,严格举报保密制度,对泄露举报秘密的司法人员要严肃处理。严厉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违法犯罪活动,完善举报奖励制度. 明确规定奖金来源和奖励办法。最后,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行使权力”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形成外部的“阻吓作用”。  
          综上所述,“外部责任”体系往往只是凭其强大的威慑力在“敢不敢”的层面上遏制各种“非法行使权力”的行为,而“良知”的引导则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即“愿不愿意”的角度遏制和消除少数官员的罪恶心理。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让广大的干部“不敢”为之,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他们“不愿”为之。可见,规范权力的行使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责任”的约束和“良知”的引导,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把重要钥匙,缺一不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