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韩老师在讲镁条燃烧的特点时,从实验室里给大家拿来了镁条,在教室演示了镁条燃烧的实验,韩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A.情境教学法 B.教授法 C.演示法 D.现场教学法

题目
韩老师在讲镁条燃烧的特点时,从实验室里给大家拿来了镁条,在教室演示了镁条燃烧的实验,韩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情境教学法
B.教授法
C.演示法
D.现场教学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镁条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在二氧化碳气体中也可以燃烧,因为空气、二氧化碳气体都有氧化性。()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2题:

案例: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金属铝”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教师: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生活中铝制品能够“安然无恙”的原因是……
学生:生成了致密的氧化膜。
教师:其实不仅是铝,大多数金属在空气中都易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只是有的氧化物疏松,有的致密。我们来看两幅图片,一幅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另一幅是铁丝在纯氧中燃烧。
那么铝能不能在空气中燃烧呢?
学生:应该会吧。
教师:那么你们有没有办法,让铝在空气中燃烧起来呢?
学生:(无人能回答)
教师:怎样能做到呢?同学们肯定有想法吧,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开始交头接耳,但仍旧不能回答)
教师:(板书铁、铝和镁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镁可以燃烧,铁也可以燃烧,我们预测铝应该也可以燃烧。那有什么办法吗?大家有没有想到什么?
学生:(小声说)没见过铝燃烧呢。
教师:对。同学们说没见过。真的没见过吗?下面我给大家先看两张图片。这张图片熟悉吧,节日美丽的焰火。焰火是烟花燃烧后留下的美丽。烟花里含有什么呢?就含有金属镁、铝以及其他一些物质。大家有些想法了吗?
学生:烟花中含有铝啊,是粉末吗?
教师:对啊。大家有些想法了。再给大家看这张图片,这是面粉厂四处张贴的“禁止吸烟”和“禁止明火”的图片。大家的灵感来了吗?
学生1:温度要高。
教师:哦。“温度要高!”大家觉得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学生:有道理。
学生2:可以用别的东西引燃它。
教师:哦,引燃!很好,还有吗?
学生3:研磨成足够小的颗粒,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
教师:这位同学,你评价一下她刚才说的对不对?(老师指着一位同学)
学生4:我觉得好像是对的。那个面粉厂的图片,就是说粉末易于燃烧吧。
老师:非常不错啊。你看,大家的灵感不是都来了嘛。温度、引燃、小颗粒……大家想不想做做这个实验?
学生:想。(非常兴奋)
教师和学生一起实验。
问题:
(1)请写出铝的燃烧演示实验的仪器、试剂和操作。(4分)
(2)在上述案例中,该教师教学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结合案例具体说明。(8分)
(3)该案例中,教师的教学体现了哪些新课程理念?(8分)


答案:
解析:
(1)实验仪器:镊子、酒精灯、脱脂棉、集气瓶、细沙。
试剂:铝粉、氧气。
操作:用镊子夹住一小团脱脂棉,蘸上一些铝粉,在酒精灯上点燃,并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底放一些细沙)。
(2)①该教师的教学过程富有启发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该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②该教师注重提问的时机,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兴致。在学生讨论无果时,教师通过案例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再进行提问,准确把握了提问的时机,既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兴致,也使学生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法。
③该教师选择的实例与生活密切相连,具有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例如,使用烟花、面粉厂等实例进行启发,既为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兴趣。
④该教师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课堂效率高。案例中,教师利用问题链,层层递进地进行设问,问题之间过渡自然,由浅到深,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该教师的教学体现了如下的新课程的理念:
①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该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启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关于金属铝的知识.掌握了探究金属铝性质的方法,同时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落实。
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案例中,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烟花、面粉厂等实例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3题:

镁条投入稀盐酸中:

_________ ,基本反应类型是 _________ 。


正确答案:
(3)Mg+2HCl===MgCl2+H2↑    置换反应

第4题:

下列化学反应与实验现象相符合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蓝紫色火焰
  •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C、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 D、氯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

正确答案:C

第5题: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主要产物是()其次还有()


正确答案:MgO;Mg3N2和C

第6题:

将燃着的镁条插入纯CO2气中,镁条仍能继续燃烧。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7题:

在下列教学行为中,教师使用教学媒体最佳的一组是( )。
①展示水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
②播放“2007年无锡蓝藻事件”视频
③用flash动画演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
④呈现酸雨造成经济损失的数据及空气污染指数的说明和图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①属于化学微观结构,②、④属于相关学科知识的图片、视频,③适合在实验室里面完成的。故选A。

第8题:

(5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不仅生成氧化镁、氮化镁,还有少量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镁的氧化物。

(1)已知氮化镁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请你写出氮化镁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第9题:

下列说法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增加了
  • B、木炭燃烧后,留下的炭灰的质量比木炭的质量减少了
  • C、2g氢气与8g氧气反应生成了10g水
  • D、8g氢气与8g氧气反应生成了9g水

正确答案:C

第10题:

若将含有硫酸的硫酸镁溶液中和至中性,在没有指示剂的条件下,可以选用()

  • A、氨水
  • B、氢氧化钠
  • C、镁条
  • D、硫酸镁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