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课程的名称】《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内容】鉴赏《魔王》【主要目标】聆听《魔王》, 感受与分析歌曲的音乐情绪和形象,了解艺术歌曲的特征。【教学过程】(前略)展开阶段:新课教学学生阅读了解德奥浪漫主义乐派,舒伯特及其音乐创作。欣赏《魔王》(1)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①歌词是谁的诗作?②表达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③什么乐器伴奏?(2)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3)聆听《魔王》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

题目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课程的名称】《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魔王》

【主要目标】聆听《魔王》, 感受与分析歌曲的音乐情绪和形象,了解艺术歌曲的特征。

【教学过程】(前略)

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了解德奥浪漫主义乐派,舒伯特及其音乐创作。

欣赏《魔王》

(1)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歌词是谁的诗作?

②表达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

③什么乐器伴奏?

(2)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3)聆听《魔王》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评析(7分),并说明理由。(8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评析(7分),并说明理由。(8分)
[课程的名称]《艺术歌曲 的成熟一舒伯特 的歌曲》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魔王》
[主要目标]聆听《魔王》,感受与分析歌曲的音乐情绪和形象,了 解艺术歌曲的特征。
[教学过程] (前略)
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了解德奥浪漫主义乐派,舒伯特及其音乐创作。
欣赏《魔王》
(1)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歌词谁的诗作?
②表达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
③什么乐器伴奏?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3) 聆听《魔王》


答案:
解析:
该课例在教学设计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这是一节音乐鉴赏课,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应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倡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审美感知和亲身体验。而这节课的展开部分阅读材料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没有做到“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
(2)新课教授环节过于简单,只带领学生聆听了一遍就进行对“艺术歌曲”的总结,没有进行分段欣赏,也没有对主题旋律学唱的环节。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听赏环节中唱、奏音乐主题或随乐律动,并适当穿插相同题材歌曲演唱或综合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音乐听赏参与感,体验作品的音乐情感,加深音乐理解。
(3)聆听音乐时,教师没有进行设问,只是让学生干巴巴的去听,这不利于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也没有突出音乐的特点。因此,教师可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沟通和交流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也可创设体验音乐的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结合与作品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启发学生领悟音乐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第2题:

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A.普契尼歌剧《茶花女》的剧本改编自小仲马的小说

B.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的歌词来自歌德的诗作

C.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的歌词作者是席勒

D.马勒交响曲《大地之歌》的部分歌词取材于中国唐诗

答案:D
解析:
A选项歌剧《茶花女》是由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根据小仲马的小说改编,可排除;B选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的歌词来自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可排除;C选项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的歌词作者是歌德,可排除。因此正确答案为D。

第3题: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创设情景:播放《摇篮曲》音频,提问学生歌曲名称,并引导学生回答作者;
2.教师总结:刚刚播放的歌曲正是舒伯特的《摇篮曲》,歌曲柔和、舒缓、优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舒伯特的作品,来感受一下他另一作品的不同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是《菩提树》。
(二)感知歌曲
1.介绍舒伯特,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著名作品有:《鳟鱼》《魔王》《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姑娘》等。
2.介绍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为了表现某种艺术目的,引用文学家的诗作作为歌词来进行创作的歌曲,通常为独唱歌曲,且配有精细伴奏。
3.初听歌曲并设问:“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歌曲表现了抒情、优美的情感,渲染了悲伤、哀愁的基调。
4.观察歌曲拍号,并拍打节拍强弱规律。
(三)深入学习
1.复听歌曲并设问:“歌曲分为几段?讲述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分段播放讲解歌曲。
2.分段聆听歌曲,感受歌曲前后两部分有何不同?区别在与哪儿?
3.观察歌曲,歌曲中有哪些特殊的节奏型?(三连音)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增添了作品的浪漫色彩,放慢了歌曲的步调,使歌曲更加的富有回忆、沉思的感觉。)
4.练习拍打三连音。
5.发声练习,健康用嗓。
6.学唱歌曲,表现歌曲。
7.复习3/4拍强弱特点,引出指挥手势,引导学生学习指挥手势并体验“指挥家”的感受。
(四)巩固提升
1.教师展示几段无声视频(分别表示悲凉、热闹、滑稽气氛),学生将视频与音频进行搭配,连线;
2.分小组自由选择方式为歌曲创编。
(1)选择节奏型,使用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
(2)为歌曲编创合适的、简单的舞蹈动作。
(3)请各组进行表演,而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评价方向:节奏型选编、课堂乐器的编配是否合适、学生之间的配合程度、舞蹈动作是否符合歌曲的主题、能否表现音乐的情绪)。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菩提树》,了解了著名作曲家舒伯特,并感受了他的著名作品《菩提树》,老师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收集有关舒伯特的作品,课后可以和同学一起分享你的音乐收获。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单介绍舒伯特。
2.要从班里评选一名音乐课代表,你会如何评选?


答案:
解析:
1、舒伯特,浪漫主义早期奥地利作曲家、音乐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被后人称为“艺术歌曲之王”,代表作品有《美丽的磨坊女》《菩提树》《魔王》《摇篮曲》,除此之外还创作了6首钢琴小品《音乐的瞬间》,以及9首交响曲,代表作有《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第九“伟大”交响曲》。还以“鳟鱼”为主题创作了《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

2、从班里评选一名音乐课代表,我认为:
音乐课代表是班里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在班级里起着表率作用,是学生们音乐学习的榜样。为此,我会本着公开透明、民主的原则展开评选的工作。
第一,明确评选标准。主要把音乐基本能力、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三个方面作为评选标准。在音乐基本能力方面,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掌握在现有的阶段或超出现有阶段的音乐知识,在学习成绩上,努力好学,乐于探究,帮助同学,在综合表现上,要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里,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第二,多倾听,加深了解。应该积极主动地倾听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在音乐课堂的表现和日常表现,对评选工作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音乐课代表的评选关系到一个班级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鼓励学生之间对音乐学科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第4题:

在教授舒伯特的歌曲《魔王》时,老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艺术歌曲的哪些特征?( )


A.歌词、节拍与速度
B.情绪、调式与节奏
C.歌词、旋律与伴奏
D.情绪、力度与和声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对艺术歌曲的理解。《魔王》是舒伯特的一首艺术歌曲,其他点在于歌词文学性强,钢琴伴奏与有重要地位,演唱技巧有一定难度。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5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评价。
【课题名称】《音乐主题的写作》
【教学对象】高二选修 “创作”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创作一段音乐主题
【主要目标】通过欣赏、分析两段音乐主题,学会音乐主题的写作。
(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1.导入阶段(略)
2.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欣赏《马赛曲》和《懂你》两首作品的A段主题,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聆听:
A.歌词内容 B.旋律特点 C.节奏特点D.节拍特点 E.结构特点
(2)通过讨论、分析乐谱,掌握进行曲、抒情歌曲两种体裁主题的写作特点。
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②师生交流后,教师提炼并总结两种体裁的音乐主题特点。
③老师选取其中的一种体裁进行主题创作示范。
(3)音乐主题写作 ——布置写作任务(以下任务三选一)
①学生从进行曲、抒情歌曲两种体裁中任选一种创作音乐主题,注意乐句中恰当地运用对比的手法。
②教师给一段词,根据歌词意境创作音乐主题。
③自由创作一段表现某个场景或情绪的音乐主题。
(4)作品展示
①请两位学生演唱或演奏其创作的音乐主题,其他同学聆听、讨论、评价。
②老师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再次提醒学生主题创作要从歌词内容、旋律、节奏、节拍、曲式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
③老师选取一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点评,并示范修改,然后要求学生课后再次修改作
品,待下一节课展示分享。
3.小结(略)


答案:
解析:
(1)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引导学生对歌词内容、旋律特点、节奏特点、节拍特点、结构特点多次聆听,后来通过讨论分析,掌握进行曲、抒情歌曲两种体裁主题的写作特点等,足以说明进行曲与抒情歌曲所表现的不同的美感。
(2)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在布置写作任务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创作形式,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在活动中还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并进行音乐创作的初步尝试。高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
(3)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中生的自尊心很强.教师在评价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只是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地方,这样很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出积极实用的评价建议,进而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第6题: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踏雪寻梅》以及黄自的艺术歌曲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踏雪寻梅》
2.欣赏:歌曲《花非花》
3.听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鳟鱼》
4.器乐演奏:为《踏雪寻梅》编配演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踏雪寻梅》的学习,了解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提高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兴趣。
2.通过学唱、欣赏歌曲,结合对黄自先生生平创作的了解,理解艺术歌曲的形式特点。
3.能用通过听辨中外歌曲,能够理解20世纪30年代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人文背景。
【教学过程片段】
1.导入
播放一年四季的风景图片,提问:同学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出原因。
教师演唱《采花》请同学们猜季节,教师提前打开多媒体,在演唱歌曲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大雪纷飞中红梅簇簇的画面,并通过歌曲猜谜的活动引导同学们走进只有梅花盛放的寒冬,师生一起踏雪寻梅。
2.学唱《踏雪寻梅》
播放校园合唱版的《踏雪寻梅》视频。
介绍黄自的艺术经历和经典作品。
3.小组合作为《踏雪寻梅》编配伴奏。
4.欣赏黄自的艺术歌曲《花非花》。简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生存环境和历史背景,认识艺术歌曲。
5.欣赏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的《鳟鱼》。
6.课堂总结(略)


答案:
解析:
这个课例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1)上述案例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闪光点:
①教学内容上从学唱、欣赏、(拓展)听辨到器乐编配,形式设计丰富多样;教学环节层层深入,次序安排由浅入深,较为合理;
②拓展环节进行了中西方艺术歌曲的对比赏析,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教学手段丰富,包括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对比赏析等。这些都体现新课程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以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实施建议.是本课设计的闪光点。
(2)与此同时,课例中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①学唱环节过于简单,内容又复杂,聆听不够深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充分地聆听乐曲可以有效地把握乐曲,为探究做准备,课例中只聆听了一次,不够充分。
②缺乏教学难点的解决。例如作品中空拍的使用、八度构唱以及弱起节奏的准确把握等,都没有涉及,难点知识没有讲解透彻。
③没有体现师生评价。优秀的音乐课堂需要有效的师生评价来推进教学,案例中并没有体现师生评价,对于教学进程的把握不够深入。
综上所述,该课例中的一系列问题有悖于新课程中“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的基本理念。因此,建议教师丰富、充实教唱环节,深入讲解知识点,完善评价体系,可以将自评、互评以及他评充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理念安排教学。

第7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基本理念, 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点评。
【课题名称】《丰收时节》
【教学对象】 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欣赏《丰收时节》 及综合创编
【主要目标】
1. 学习维吾尔族基本舞蹈动作, 感受“赛乃姆” 节奏。
2. 通过欣赏、 创编、 表演等实践活动, 围绕“丰收时节” 主题, 尝试创作和表演, 体会舞台表现的综合性特征。
(其他目标略)
【学时】 1
【教学过程片段】
一、 导入阶段(略)


答案:
解析:
该课例是一个相对丰富的案例,但也有部分内容需要更加合理的设计。
优点:(1)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模仿维吾尔族舞蹈,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理念。
(2)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都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刻带领学生参与课堂,进行舞蹈动作表现;同时,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创编活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体现了
“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这一课程理念。
(3)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我国新疆舞蹈动作进行细致的展示与讲解,同时在舞蹈练习过程中,请学生模仿“摘葡萄”的动作,学习舞蹈的同时,传达着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体现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课程理念。
缺点:(1)欣赏环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带领学生欣赏乐曲,又要带领学生进行创编活动,但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舞蹈动作教授为主,将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在一起,虽然体现了“学科综合”,但在“突出音乐特点”上有所缺失,没有带领学生更好地聆听与欣赏乐曲,这种做法与音乐课程理念“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相违背。
(2)创编环节:该老师在音乐课堂中,虽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参与课堂表现,但是在课堂当中并没有给学生太多的时间来练习舞蹈动作,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课程理念。
二、 展开阶段: 新课教学
1. 作品赏析--------天山脚下的《丰收时节》
(1) 学习与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特色
师: 示范维吾尔族舞蹈片段。
师问: 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老师的动作在表现什么? 心情如何?
(师生交流)
生: 尝试模仿“摘葡萄” 舞蹈动作。
师问: 你们的动作与老师刚才的动作有何不同?
(师生交流)
师: 指导学习:“摘葡萄” 舞蹈动作。
(手部动作、 脚步动作、 方位)
生: 舞蹈实践, 感受“赛乃姆” 及其典型节奏。
(2) 欣赏舞蹈视频《丰收时节》
师问: 作品运用了哪些舞蹈动作、 哪些舞台表现手法来展现收获的喜悦?
(板书: 舞蹈动作、 舞蹈队形、 舞蹈形式、 道具、 布景、 灯光) 师生交流舞台表现形式对“收获” 这一舞蹈主题的塑造作用。
2. 创编与实践------《收获时节》
师: 出示创编主题“收获时节”, 布置创编分组及要求。
(舞蹈组、 配乐组、 灯光组、 布景组、 摄影摄像组)
生: 分组实施创作实践, 教师指导。
生: 创作展示, 各组共同表演《收获时节》。
三、 小结

第8题:

音乐鉴赏课学习中,在学生学习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魔王》之后,王老师安排了接下来的环节,下列教学环节中哪一个选项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

A.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表演
B.了解艺术歌曲的音乐特点
C.根据《魔王》中的典型节奏型进行旋律创编
D.聆听赵元任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答案:D
解析:
“理解多元文化”是指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珍视人类文化遗产,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A选项学生进行表演唱,符合基本理念中“重视音乐实践”理念;B选项了解艺术歌曲的音乐特点,符合基本理念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C选项是根据节奏型进行旋律创编,符合基本理念中的“增强创造意识”理念;而D选项聆听同体裁不同地区、不同题材的作品,符合基本理念中。理解多元文化”理念。A、B、C选项体现的基本理念与题意不符。因此正确答案为D。

第9题:

请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快乐的女战士》
教学任务:了解乐曲的背景知识并能哼唱旋律主题。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写出教学重难点。
(3)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经典音乐的兴趣,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哼唱旋律、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升音乐欣赏与分析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了解乐曲背景知识,能够哼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并能辨别曲式结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创作背景;能够哼唱乐曲的主题旋律,表现音乐的情感。
【难点】
能够辨别乐曲的曲式结构。
【教学过程】
(一)音频导人
播放《四小天鹅》的音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问题:猜一猜曲目名称是什么说说乐曲带来的感受与情绪是什么
通过对《四小天鹅》的讲解,引出中国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段《快乐的女战士》。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曲子,体会这首曲目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薪课教授
1.初步感知.简介背景
(1)首先,请学生观看舞蹈视频《快乐的女战士》,边聆听,边思考一个问题:
乐曲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通过仔细聆听和互相讨论,进行回答,教师总结:这首曲目是欢快、活泼的。
(2)简介《快乐的女战士》
这首歌曲表现的是女战士与炊事班班长在美丽的万泉河旁争先恐后劳动的愉快场景。想想当时处在艰苦的战争时期,战士们这么愉快地干活劳动,充分体现战士们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这正是中国取得最终胜利的源泉。
2.分段欣赏.探究学习
(1)聆听音乐第一主题,请学生说说演奏第一主题的乐器是什么。
(2)教师用钢琴弹奏主题旋律,学生学唱主题旋律,并思考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有何变化。
(3)聆听音乐第二主题,和第一部分的主题形成对比,说说这段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4)完整聆听音乐,画出音乐旋律线条,观察音乐线条,分组讨论乐曲的曲式结构。
(5)总结音乐特点。
(三)拓展延伸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乐曲进行创编,如舞蹈、节奏、歌词、舞台剧、情景剧等不艺术形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片段《快乐的女战士》,使我们感受到了经典音乐的感染力以及经典音乐所传递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感。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整部舞剧.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下课!

第10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
【课题名称】《长江之歌》
【教学对象】必修“鉴赏”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演唱《长江之歌》
【主要目标】
学习《长江之歌》能够完整演唱。(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
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老师播放《长江之歌》,学生欣赏
2.视唱歌曲旋律
(1)学生随琴模唱歌曲旋律,老师注意纠错。
(2)学生随琴学习歌曲旋律。
3.演唱歌词
(1)学生朗读歌词。
(2)学生随钢琴填入歌词演唱。
4.拓展延伸
(1)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唱。
(2)学生根据旋律创编歌词。
5.小结作业
(略)


答案:
解析:
该课例是有问题的。该课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这节课缺少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中进行表述,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教学的重点则要以音乐教学内容《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为依据,教学难点把握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内容。可参考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长江之歌》的学习,感受自然的美好壮观,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小组讨论等方法,了解歌曲背后隐含的故事,以及表达的深刻情感。
【知识与技能】说出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并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教学重点】掌握混声合唱的基本技能,演唱主旋律。
【教学难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以及歌曲中的音乐特色。
(2)该课例的教学对象是必修“鉴赏”模块的学生,但是在展开阶段却没有欣赏环节,应该在展开中加入欣赏环节。
虽然这是一个有问题的课例。但是也存在一些闪光点.如:教学内容从视唱、创编等活动展开,教学环节层层深入,次序安排由浅入深,较为合理。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符合音乐新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