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高中音乐《阳关三叠》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采用古诗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能背诵曾经学习过的唐诗《送元二使安西》吗?”学生集体背诵。 之后,教师请学生分享对于《送元二使安西》的了解。 从古诗情感引申到音乐形式对于情感的表达,由此顺势导入本课《阳关三叠》的学习。 (二)感受体验 1.播放歌曲,教师引导学生听歌曲的旋律表现了怎样的情绪?是什么速度?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情绪沉稳、坚定,速度为中速、稍慢的。 2.聆听《阳关三叠》感受音乐,请学生回答:歌

题目
高中音乐《阳关三叠》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采用古诗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能背诵曾经学习过的唐诗《送元二使安西》吗?”学生集体背诵。
之后,教师请学生分享对于《送元二使安西》的了解。
从古诗情感引申到音乐形式对于情感的表达,由此顺势导入本课《阳关三叠》的学习。
(二)感受体验
1.播放歌曲,教师引导学生听歌曲的旋律表现了怎样的情绪?是什么速度?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情绪沉稳、坚定,速度为中速、稍慢的。
2.聆听《阳关三叠》感受音乐,请学生回答:歌曲描述了怎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歌曲通过对于场景的描述,描绘的是送别友人的场景,感受到依依惜别,浓郁的离别之情。
(三)深入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聆听歌曲范唱《阳关三叠》,并提醒学生对于嗓子的保护。
2.教师弹奏旋律,与学生共同跟唱高声部。
教师提问学生:歌曲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每句旋律的强弱变化,第二句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唱满句尾两拍的时值,注意“遄行”这句八度音程的音准,第二个“遄行”比第一个多了一拍;唱准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注意“历历苦”的重音记号,通过力度变化表现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学生体会歌曲情感。
4.教师指挥,学生完整演唱高声部。
5.教师与学生共同朗读歌词,并提问学生:歌曲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柳色新”暗示离别在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唐诗宋词中常有借杨柳以寓离别意,带有依依惜别之情,歌曲主要是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中公讲师解析
6.教师、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完整演唱《阳关三叠》
(四)巩固提高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采用各种形式表现《阳关三叠》。
学生表现,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五)小结作业
教师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总结本课所学,呼吁学生珍惜友谊,互相关爱。
作业设置:思考古诗与音乐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1.简单介绍《阳关三叠》这部作品。
2.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对古琴曲产生兴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阳关三叠》是什么时候的琴曲?


正确答案: 唐代

第2题:

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下面哪部作品运用了民歌的素材?()

  • A、《好汉歌》
  • B、《阳关三叠》
  • C、《祖国颂》
  • D、《嘉陵江上》

正确答案:A

第3题:

下面对《阳关三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阳关三叠》是唐代的一首著名歌曲
B.歌词原是杜甫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
C.因其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所以又称为《阳关三叠》
D.《阳关三叠》是古代文人有感于一位从军朋友的别离之情而写的歌曲

答案:B
解析:
歌词原是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

第4题:

作为俞伯牙与钟子期友谊见证的音乐作品是()。

  • A、《高山流水》
  • B、《阳关三叠》
  • C、《拜月亭》
  • D、《九歌》

正确答案:A

第5题:

《阳关三叠》又名()

  • A、《渭城曲》
  • B、《渭城朝雨》
  • C、《阳关曲》
  • D、《送元二使安西》

正确答案:A,C

第6题:

有“阳关三叠”之称的是王维的哪一首诗?


正确答案: 有“阳关三叠”之称的是王维的《 阳关曲》、或《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第7题:

盛唐诗人王维的送别诗名作《()》后来被谱成名曲《阳关三叠》,广为传唱。


正确答案:送元二使安西

第8题:

古曲《阳关三叠》中的“三叠”所指()

  • A、用一个调变化反复
  • B、歌词经常反复
  • C、乐曲的结构运用的是回旋曲式

正确答案:A

第9题:

《长恨歌》的第八乐章《山在虚无飘渺间》是根据()音乐素材发展写成的。

  • A、古代歌曲《清平调》
  • B、古代歌曲《阳关三叠》
  • C、京剧曲牌《柳青娘》
  • D、民间歌曲《茉莉花》

正确答案:A

第10题:

《阳关三叠》唱词来自()所作的诗歌。

  • A、唐代李白
  • B、宋代苏轼
  • C、宋代陆游
  • D、唐代王维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