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在探究质量与体积关系的这个实验中,你采用学生自主进行实验,你认为学生在实验当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题目
在探究质量与体积关系的这个实验中,你采用学生自主进行实验,你认为学生在实验当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做“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如果要做这项研究,你认为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保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用同一长方体木块做实验,一次把木块平放,一次把木块倒放,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它们受到的摩擦力,比较两次摩擦力的大小。

第2题:

关于探究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学生做实验.就表明学生在探究
B.讨论是一种探究形式
C.能探究的内容.就一定要探究
D.教师演示实验不是探究活动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科学探究

第3题:

不是你就是我要做这个新的实验。


正确答案:
Either you or I am going to do the new experiment.

第4题:

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铁生锈的本质时,采用了课外实验探究教学方式。创设指导→提出问题→M→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其中M是指( )。

A.分析综合
B.提出猜想
C.实验设计
D.实验记录

答案:C
解析:
实验探究教学方式。创设指导→提出问题→实验设计→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第5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装置D中的溶液为浓硫酸。实验测得洗气前装置D的总质量为m1g,洗气后装置D的总质量为m2g,产生氮气的体积为V L。某同学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明显小于理论值。经过小组分析、讨论,明确其中的原因并制订两种新的方案。
方案一:不改变原有实验装置,改为测量另一装置实验前后的质量及生成氮气的体积.得 出了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装置为________。(填写“A”“B”“C”或“D”)
方案二: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在装置C与装置D间增加了一个实验装置,重新实验。根据实验前后该装置的质量变化及生成氮气的体积,得出了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装置为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的横线处应该填什么
(2)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请你谈谈如何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答案:
解析:
(1)C;碱石灰干燥器。 (2)①教师预先要对实验精心设计,对学生进行正确恰当地引导。②在实际教学中,对一些没有危险性的实验放心大胆地交给学生去做,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课本描述的不一样的现象和结果,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主动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第6题:

结合自己的体会,你认为化学中的探究需要哪些步骤(或环节)?根据做过

的探究填表。

问题

猜想(假设)

实验

证据

结论和解释

讨论


问题 人们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猜想(假设) 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空气中的含量多 实验 分别取一瓶呼出气体与空气,向其中各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证据 发现呼出气体中的石灰水与空气中的相比明显变浑浊 结论和解释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讨论 除了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还有其他成分的变化吗

第7题:

用集气瓶可完成多种实验。请根据如下实验装置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装置Ⅰ完成的实验是( ),实验装置Ⅱ的集气瓶中装入的试剂是( )。
(2)实验装置Ⅰ还可用于制取的气体是( ),用实验装置Ⅲ收集该气体,其中水的作用是( );实验装置Ⅳ的集气瓶中预先加入了少量水,其作用是( )。
(3)通过Ⅳ、Ⅴ两个实验,结合课堂学习,你认为在“集气瓶中进行燃烧的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说出两点即可) ①( )
②( )。


答案:
解析:
(1)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气体,浓硫酸。
(2)氢气或氧气,排尽集气瓶中的水;实验装置Ⅳ的集气瓶中预先加入了少量水; 防止生成的熔融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
(3)① 燃烧匙要由上而下缓慢的伸入 ② 实验过程中要环保。

第8题:

这个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


正确答案: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假如学生对教师有消极的态度定势,教师的教诲与要求可能会成为耳旁风,甚至引发冲突。相反,如果学生对老师具有积极的态度定势,那么教师的一切要求与教诲都会顺利地被接受并努力去执行。因此,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尊师重道与爱护集体等良好品质的开端。

第9题:

某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时,采用了如下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景→发现问题→X→得出结论→交流应用。其中X表示( )。


A.验证假设→提出假设→实验设计

B.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实验设计

C.实验设计→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D.提出假设→实验设计→验证假设

答案:D
解析:
科学探究所包括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结合这一过程,D项正确。

第10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密度”的内容标准为:“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材料二 某八年级物理教科书“密度”一节中有“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内容如下: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
我们用铝块做实验.研究铝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量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量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看看它们是否大致成一条直线。下面的表格可供参考:



体积为0时质量是0。所以根据m=0和v=0也可以做出一个点。
通过所做的图像可以直观的看到铝块的质量随体积的变化关系.你从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与你的猜想一样么
结论:铝块的质量跟体积__________。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质量、质量的测量等知识。任务:(1)写出密度的定义。(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35分)


答案:
解析:
(1)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体积的比值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
(2)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得到可以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
学习用图象的方法来表示和研究物质的密度。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特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唤起学生对自然奥秘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对比。三、教学过程
探究实验: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2.猜想假设: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将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分割成两半,其中体积被分割成两半,物质的量也被分割成两半。因此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3.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天平,直尺,大小(体积)不同的铝块若干;
(2)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用天平分别测出各铝块的质量m;
②用直尺分别测出各铝块的边长,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V;
③以体积V为横坐标,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
④对用描点法得出的图像进行分析。
4.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表格并将实验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用描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5.分析与论证:
分析:(1)从实验数据可知,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其体积也随之减少。(2)从图像可知,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正比例函数)。
结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