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执业

病例摘要:刘某,女,30岁,已婚。职员,2016年4月12日初诊。患者昨日中午外出就餐,当晚即出现腹部疼痛,胀满不适,大便2次,今日上午来诊。现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泛呕,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痛相鉴别。

题目

病例摘要:刘某,女,30岁,已婚。职员,2016年4月12日初诊。患者昨日中午外出就餐,当晚即出现腹部疼痛,胀满不适,大便2次,今日上午来诊。现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泛呕,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腹痛。中医证型诊断:饮食伤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腹部疼痛,胀满不适为主症,辨病为腹痛。现症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泛呕,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辨证为饮食伤胃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中医病证鉴别: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部位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剂名称:保和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神曲6g,山楂18g,莱菔子3g,茯苓9g,半夏9g,陈皮3g,连翘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毛某,男,60岁,已婚,农民。2015年6月20日初诊。患者3周前下水劳作,当晚出现足胫浮肿。现症: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阴水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水肿(阳水)。中医证型诊断:水湿浸渍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足胫浮肿为主症,辨病为水肿。现症见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辨证为水湿浸渍证。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中医病证鉴别: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方剂名称: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桑白皮9g,陈皮9g,大腹皮9g,茯苓皮9g,生姜皮9g,苍术10g,厚朴10g,草果6g,桂枝10g,白术2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2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8岁,已婚,农民。2015年12月30日初诊。患者2周前腹部手术。2天前出现腹痛疼痛,痛如针刺。现症:腹痛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科腹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腹痛。中医证型诊断:瘀血内停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腹痛疼痛,痛如针刺为主症,辨病为腹痛。现症见腹痛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辨证为瘀血内停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中医病证鉴别: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一般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外科腹痛多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方剂名称:少腹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桃仁9g,红花9g,牛膝9g,川芎6g,赤芍6g,当归9g,生地6g,甘草6g,柴胡6g,枳壳6g,桔梗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3题:

病例摘要:李某,女,53岁,已婚,职员。2014年12月6日初诊。患者1天前受寒后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现症:肢体关节疼痛,病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减,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痹证。中医证型诊断:痛痹。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为主症,辨病为痹证。现症见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减,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辨证为痛痹证。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中医病证鉴别: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疼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方剂名称:乌头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制川乌(先煎)6g,麻黄9g,芍药9g,甘草9g,蜂蜜400ml、黄芪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4题:

病例摘要:林某,女,45岁,已婚,职员。2013年3月6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一周前劳累后出现发热,热势不高。现症:低热,热势不退,伴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食少便溏等症状,平素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气虚发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发热,热势不高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低热,热势不退,伴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食少便溏等症状,平素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气虚发热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反复发热史。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有: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剂名称: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黄芪15g,党参15g,白术lOg,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5题:

病例摘要:刘某,女,35岁,已婚,职员。2016年3月26日初诊。患者近来脾气暴躁,易怒。1周前出现咳嗽、咳痰。现症:咳嗽呈阵发性,表现为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胸胁胀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咳嗽。中医证型诊断:肝火犯肺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咽咳嗽、咳痰为主症,辨病为咳嗽。现症见咳嗽呈阵发性,表现为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胸胁胀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辨证为肝火犯肺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中医病证鉴别:咳嗽与喘证均为肺气上逆之病证,临床上也常见咳、喘并见,但咳嗽以气逆有声,咯吐痰液为主,喘证以呼吸困难,甚则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方剂名称: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桑白皮30g,地骨皮30g,黄芩30g,山栀15g,丹皮15g,青黛30g,海蛤壳30g(先煎)、粳米15g,苏子15g,竹茹15g,枇杷叶15g,甘草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6题:

病例摘要:石某,女,51岁,已婚,售货员。2015年1月15日初诊。患者胃痛病史5年,近3天出现大便色黑,便溏,伴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气短,怕冷,头晕,舌质淡,脉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痔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便血。中医证型诊断:脾胃虚寒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大便色黑,便溏为主症,辨病为便血。现症见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气短,怕冷,头晕,舌质淡,脉细,辨证为脾胃虚寒证。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中医病证鉴别: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做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方剂名称:黄土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灶心土(先煎代水)30g,炮姜9g,白术9g,附子(先煎)9g,甘草5g,地黄9g,阿胶(烊化)9g,黄芩9g,白及9g,乌贼骨9g,三七9g,花蕊石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7题:

病例摘要:董某,女,55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25日初诊。患者1天前外出不慎摔倒致腰部受伤。今腰部出现刺痛,痛处固定,不能转侧。现症: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舌质暗紫,脉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痹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腰痛。中医证型诊断:瘀血腰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腰部刺痛,痛处固定,不能转侧为主症,辨病为腰痛。现症见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舌质暗紫,脉涩,辨证为瘀血腰痛证。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中医病证鉴别: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儒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剂名称:身痛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当归9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蟅虫6g,香附3g,没药6g,五灵脂6g,地龙6g,牛膝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8题:

病例摘要:朱某,女,30岁,已婚,职员。2015年8月23日初诊。患者1天前于白天午后外出,当晚出现头胀如裂,发热,口渴喜饮。现症:头痛而胀,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风热头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痛而胀,头胀如裂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口渴喜一饮,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风热头痛证。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疏风清热和络。方剂名称:芎芷石膏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菊花3g,桑叶10g,薄荷10g,蔓荆子10g,川芎10g,白芷10g,羌活、生石膏15g,黄芩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9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50岁,已婚,职员。2014年5月6日初诊。患者久病多年,1天前劳累后出现血尿。现症:血尿,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疲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血淋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血证(尿血)。中医证型诊断:肾气不固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血尿为主症,辨病为尿血。现症见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疲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辨证为肾气不固证。肾虚不固,血失藏摄。中医病证鉴别:血淋与尿血均表现为血从尿道而出,两者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淋沥刺痛)者为血淋。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方剂名称:无比山药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熟地20g,山药25g,山茱萸15g,怀牛膝15g,肉苁蓉15g,菟丝子20g,杜仲15g,巴戟天10g,茯苓15g,泽泻20g,五味子15g,赤石脂(先煎)10g,仙鹤草10g,蒲黄(包煎)10g,槐花10g,紫珠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