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

阅读下面的课文,然后回答 21~23 小题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第 21 题 孟子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题目

阅读下面的课文,然后回答 21~23 小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 21 题 孟子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解释画横线字的含义。
检:
涂:
发:
(2)孟子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3)分析这段话的论证方法。
(4)找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本体和喻体。


答案:
解析:
(1)检:约束,制止。涂:通“途”,道路。发:开仓放粮。 (2)说明治理国家要检讨主观原因,要检讨自己是否施行了王道仁政,而不要推卸责任,强调客观原因。
(3)类比推理。“刺人而杀之”,很明显,责任在人。把杀人的责任推给兵器,是极其荒谬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那么,治国不善致人饿死,责任也在人,而不能把责任推给“岁”。
(4)本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喻体:“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第2题: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D.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


正确答案:B

第3题: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 文中加下划线的“树、谨、申”三个字的释义按序是( )

A.桑树、认真办好、反复教导

B.栽种、谨严慎重、反复教导

C.栽种、认真办好、反复教导

D.桑树、认真办好、反复申述

(2) 文中阐明的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是( )

A.办好教育,推行孝悌;

B.按需分配,敬老爱幼;

C.发展生产,富而教民;

D.发展生产,平均分配

(3) 文中“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是( )

A.比喻,类比推理

B.比拟,对比推理

C.比拟,类比推理

D.比喻,对比推理


参考答案:C;C;A

第4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两句话用 的是什么表现方法?(4分)


正确答案:
这两句话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采用的是类比论证的手法。

第5题:

阅读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的一段话,然后回答 27~29 小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 27 题 一孟子用这段话来说明什么道理?(4分)


正确答案:
说明要实现王道仁政,首先要端正态度,不要怨天尤人,应该从自己做起。

第6题:

(一)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以下3小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实行王道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正确答案:
【答案】对“涂有饿莩”的现实,不应该归罪为年成不好,而应该是对人民施行仁政。
【解析】这段话是文章的结尾,作者点明了实行王道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本文论述有序,论证有力。论述中,宣扬了孟子主张的“王道”、“仁政”思想,自然而巧妙。

第7题: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两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B.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C.这段话的中心旨意是什么?


正确答案:

A.战国时社会不平、不公,阶级对立。
B.对比论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类比论证: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中心意思是治理国家要检讨主观原因,不要推卸责任,不要强调客观原因。

第8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两句话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


正确答案:
这两句话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采用的是对比的表现手法。

第9题: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的一段话,回答文后 46~48 问题。

狗赢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 46 题 孟子用这段话来说明什么道理?


正确答案:
说明要实现王道思想,首先要端正态度;不要怨天尤人,应该从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