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考试

以下哪一项关于家庭暴力的表述是正确的?()A. 家庭暴力专指丈夫殴打妻子B. 只有公检法和妇联有权制止家庭暴力C. 强行限制家庭成员人身自由属于家庭暴力D. 媳妇打公公不属于家庭暴力

题目

以下哪一项关于家庭暴力的表述是正确的?()

A. 家庭暴力专指丈夫殴打妻子

B. 只有公检法和妇联有权制止家庭暴力

C. 强行限制家庭成员人身自由属于家庭暴力

D. 媳妇打公公不属于家庭暴力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C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下哪些是家庭暴力行为()

A.殴打家庭成员的身体

B.长期对家庭成员进行谩骂

C.精神暴力

D.性暴力


身体上的折磨?精神上的折磨?身体上的摧残?精神上的摧残

第2题:

现在的家庭暴力与过去相比出现的新特点是()

A施行家庭暴力的主体是农民和工人

B施行家庭暴力的主体文化层次低

C丈夫殴打虐待妻子,妻子多以忍耐居多

D攻击性增强,后果严重


D

第3题:

某户中,丈夫经常对妻子使用家庭暴力,运用分支法来认识这个问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全面性问题是妻子遭受家庭暴力问题
B.全面性问题是妻子的软弱性格
C.形成这个问题的明确问题是实施家暴的丈夫有情绪问题
D.形成这个问题的明确问题是妻子缺乏亲戚、朋友的支持

答案:B
解析:
“分支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要解决的全面性问题,其次是列明形成这个问题的“明确问题”,再次列明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方案策划者可根据机构所拥有的资源情况建议机构集中处理那些“明确的问题。”本题中,B选项中妻子的软弱性格属于形成这个问题的明确问题之一而并非全面问题,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分支法的应用,通过案例来理解运用分支法来认识问题的程序。

第4题:

梁女士是一位没有任何工作收入的中年家庭妇女,带着一个孩子,经常遭到丈夫的殴打。长期生活在这种暴力环境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很不利。而她一旦选择离婚,将失去生活来源,孩子也将失去父亲,也有可能受到社区内其他人的歧视。在一次遭到丈夫殴打之后情绪极度低落的梁女士找到社区内的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107--110题:

以下哪些说法属于家庭暴力的误区 ( )

A.家庭暴力是极少数现象
B.家庭暴力是个人私事
C.家庭暴力就是对受害人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
D.对于家庭暴力必须零容忍

答案:A,B,C
解析:
以下说法都是错误的:家庭暴力即使存在,也是极少数;家庭暴力是个人私事;家庭暴力就是伤害身体,而不包括精神暴力、经济暴力、性暴力,故选ABC

第5题:

根据《反家庭暴力法》规定,以下哪些行为不属于家庭暴力?()

A、殴打家庭成员

B、捆绑、拘禁同居者

C、经常性谩骂家庭成员

D、家庭成员互相吵架、殴打


参考答案:D

第6题:

关于家庭暴力的预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妇女联合会应当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纳入业务培训和统计工作

B.学校、幼儿园应当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教育

C.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家庭暴力受害人的诊疗记录

D.村委会应当组织开展家庭暴力预防工作


参考答案:D

第7题:

关于对未成年实施家庭暴力的影响,以下哪一项认识是错误的()

A.使未成年人的身心受到伤害

B.可能导致家庭暴力的恶性循环,导致未成年人成人后对自己的家人使用家庭暴力

C.不打不成才

D.可能在成年后出现反社会的暴力倾向


参考答案:C

首先,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进程的起始点。但是由于每个家庭的背景和家庭成员的素质不同,很多家庭功能不但没有得到正常的发挥,相反未成人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在一个充斥着家庭暴力的家庭成长的未成年人,其生理和心灵必然会受到极大的伤害。经常目睹父母间发生暴力的未成年人,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经常处于恐惧感之中,使他们的身心及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发育。
其次,有过家庭暴力伤害经历的未成年人在自我认同及行为方式上往往会产生更多的消极影响。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他人行为特性,父母是年幼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的暴力行为成为孩子攻击性行为示范。
再次,家庭暴力是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客观条件。家庭暴力引发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例并不罕见。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例中,有不少是源于未成年人长期生活在暴力之中,因不堪待,为解心头万般之恨,选择并实施了杀死亲生父母的极端行为而构成犯罪。

第8题:

国家禁止的家庭暴力( )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

A、限于

B、不限于

C、不包括

D、专指


参考答案:B

第9题:

甲女士由于长期遭受丈夫的殴打、辱骂等家庭暴力,让她痛苦不堪,忍无可忍。根据《反家庭暴力法》规定,甲女士可以通过以下哪些方式寻求救济?()

A.向丈夫所在单位投诉

B.向公安机关报案

C.向人民法院起诉

D.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参考答案: 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