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职业技能鉴定

非导体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应采用静电消除器消除。()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题目
非导体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应采用静电消除器消除。()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静电场所使用静电中和器的目的是()。

A加速静电泄漏

B消除静电

C限制静电产生


B

第2题:

下列哪些措施能消除静电危害()。

A采用化学防静电剂

B静电屏蔽

C采用静电消除器

D增湿


A,B,C,D

第3题:

关于静电保护的措施及要求,下列叙述有哪些是正确的?()
(A)静电接地的接地电阻一般不应大于100Ω
(B)对非金属静电导体不必做任何接地
(C)为消除静电非导体的静电,宜采用静电消除器
(D)在频繁移动的器件上使用的接地导体,宜使用6mm2以上的单股线


答案:A,C
解析:
依据:《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2006)(超纲规范)第6.1.2条、第6.1.10条、第6.2.6条。
注:防静电接地内容,可参考《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P912~914的内容,但内容有限。此题有争议。

第4题:

关于静电保护的措施及要求,下列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 )
(A)静电接地的接地电阻一般不应大于100Ω
(B)对非金属静电导体不必作任何接地
(C)为消除非导体的静电,宜采用静电消除器
(D)在频繁移动的器件上使用的接地导体,宜使用6mm2以上的单股线


答案:A,C
解析:
依据:《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 12158—2006)第6. 1. 2条、第6.1. 10条、第6.2. 6条,本规范超纲。

第5题:

工艺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可能引起爆炸、火灾、电击,还可能妨碍生产。关于静电防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限制管道内物料的运行速度是静电防护的工艺措施
B.增湿的方法不宜用于消除高温绝缘体上的静电
C.接地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绝缘体上的静电
D.静电消除器主要用来消除非导体上的静电

答案:C
解析:
工艺控制(1)材料的选用(2)限制物料的运动速度(3)加大 静电消散过程;局部环境的相对湿度宜增加至 50%以上。增湿的作用主要是增强静电沿绝缘 体表面的泄漏。增湿并非对绝缘体都有效果,关键是要看其能否在表面形成水膜。只有当随 湿度的增加,表面容易形成水膜的绝缘体如醋酸纤维、纸张、橡胶等,才能有效消除静电。 绝缘体接地与大地构成不了通路,所以 C 选项错误;静电中和器是指将气体分子进行电离, 产生消除静电所必要的离子(一般为正、负离子对)的机器。

第6题:

(2018)工艺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可能引起爆炸、火灾、电击,还可能妨碍生产。关于静电防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限制管道内物料的运行速度是静电防护的工艺措施
B.增湿的方法不宜用于消除高温绝缘体上的静电
C.接地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绝缘体上的静电
D.静电消除器主要用来消除非导体上的静电

答案:C
解析:

第7题:

工艺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可能引起爆炸、火灾、电击,还可能妨碍生产。关于静电防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苛性钠、四氯化碳取代汽油等易燃介质作洗涤剂能够起到良好的防爆效果
B.汽车槽车、铁路槽车在装油之前,应与储油设备跨接并接地
C.接地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绝缘体上的静电
D.静电消除器主要用于消除非导体上的静电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静电防护。C选项错误,接地是防静电危害的最基本措施,它的目的是使工艺设备与大地之间构成电气上的泄漏通路,将产生在工艺过程的静电泄漏于大地、防止静电的积聚。

第8题:

工艺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可能引起爆炸、火灾、电击,还可能妨碍生产。关于静电防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苛性锅、四氯化碳取代汽油等易燃介质作洗涤剂能够起到良好的防爆效果
B.汽车槽车、铁路槽车在装油之前,应与储油设备跨接并接地
C.接地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绝缘体上的静电
D.静电消除器主要用于消除非导体上的静电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静电防护。C选项错误,接地是防静电危害的最基本措施,它的目的是使工艺设备与大地之间构成电气上的泄漏通路,将产生在工艺过程的静电泄漏于大地、防止静电的积聚。

第9题:

工艺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可能引起爆炸、火灾、电击,还可能妨碍生产。关于静电防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限制管道内物料的运行速度是静电防护的工艺措施
B.增湿的方法不宜用于消除高温绝缘体上的静电
C.接地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绝缘体上的静电
D.静电消除器主要用来消除非导体上的静电

答案:C
解析:
选项C错误,接地是防静电危害的最基本措施,它的目的是使工艺设备与大地之间构成电气上的泄漏通路,将产生在工艺过程的静电泄漏于大地,防止静电的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