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

详述鸡球虫的流行病学特点。

题目

详述鸡球虫的流行病学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详述旋毛虫的流行病学特点。


参考答案:旋毛形线虫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动物疫源性寄生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在哺乳动物之间广泛的传播,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旋毛形线虫的宿主动物种类繁多,这些动物分布又广泛,因而使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二是肌肉包囊中幼虫的抵抗力很强。三是因猪和鼠都是杂食动物,一般认为感染旋毛虫的猪,多好吞食死鼠。有些动物,如犬在本病的流行上也起着重要作用,犬的活动范围大,不少地区犬旋毛虫的感染率都很高。犬与人的关系密切,犬肉又为人的重要食品,因而,猪、鼠、犬及人之间相互传播旋毛虫病在流行病学上是十分重要的。此外还证实,许多野生动物的旋毛虫感染率远比猪、鼠、犬、猫还要高。人感染本病主要和食肉习惯有关,尤以少数民族地区喜食生肉,内地人涮狗肉等,易造成感染,有时可通过菜板机械性传播。我国云南、西藏发生的病例,主要是吃生食所造成的。

第2题:

详述鸡蛔虫的流行病学。


参考答案:该病一般在春季和夏季流行传播,主要发生于散养或放养的鸡。鸡的易感性和饲养条件有很大关系,管理粗放,卫生差,饲料单一等,鸡易患蛔虫病。鸡蛔虫病主要是经口感染,鸡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饮水或啄食了携带有感染性虫卵的蚯蚓而感染。鸡蛔虫病可以感染各龄期的鸡,其中3~4月龄以内的鸡最易感,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其易感性则逐渐降低。其他家禽如吐绶鸡、珍珠鸡、鹌鹑、番鸭等及野禽均可感染鸡蛔虫。感染蛔虫病的幼龄鸡可以向外排出虫卵或虫体。感染性虫卵在潮湿的土壤中可存活6~15个月,且对化学药物有—定的抵抗力,在阴凉潮湿的地方,可生存很长时间。虫卵对直射阳光、干燥和高温(40℃以上)敏感。

第3题:

详述猪蛔虫的流行病学特点。


参考答案:(1)传染源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饮水、泥土、乳汁和含有感染性幼虫的贮藏宿主等都可以成为猪感染蛔虫的来源。
(2)传播途径猪蛔虫主要是经口感染,猪只由于采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饮水、泥土或猪粪等,或是母猪的乳房沾染虫卵后,仔猪吸奶时受感染,或是感染性虫卵被蚯蚓、甲虫等贮藏宿主吃食,虫卵在其体内孵化为第二期幼虫后,保持着对猪的感染力。
(3)易感宿主主要是猪,特别以3~6个月的仔猪最为易感。感染性的猪蛔虫卵对兔、鼠等动物以及人同样具有感染性,但在其体内多只是幼虫阶段的发育,不能发育到成虫阶段。
(4)流行情况猪蛔虫病流行传播甚广,养猪的地方几乎都有该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该寄生虫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再加上雌虫产卵多,每条雌虫每日可产10~200万,而且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15%的硫酸和硝酸、2%的福尔马林均不能杀死虫卵,所以导致本病广泛流行。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差,营养缺乏,饲料中缺少维生素和矿物质,猪只过于拥挤等情况均可加剧猪蛔虫发病的严重程度。

第4题:

详述牛泰勒虫的流行病学。


参考答案:环形泰勒虫病的传播者是璃眼蜱属的蜱,我国主要为残缘璃眼蜱,它是一种二宿主蜱,主要寄生在牛。璃眼蜱以期间传播方式传播泰勒虫,即幼虫或若虫吸食了带虫的血液后,泰勒虫在蜱体内发育繁殖,当蜱的下一个发育阶段(成虫)吸血时即可传播本病。泰勒虫不能经卵传播。这种蜱在牛圈内生活,因此,本病主要在舍饲条件下发生。
在内蒙及西北地区,本病于6月份开始发生,7月份达最高潮,8月份逐渐平息。病死率约为16%-60%。在流行地区,1-3岁牛发病者多,患过本病的牛成为带虫者,不再发病,带虫免疫可达2.5-6年,但这种牛是蜱感染的来源,在饲养环境变劣,使役过度,或其它疾病并发时,可导致复发,且病程比初发为重。
由外地调运到流行地区的牛,其发病不因年龄、体质而有显著差别。当地牛一般发病较轻,有时红细胞染虫率虽达7%-15%,亦无明显症状,且可耐过自愈。外地牛、纯种牛和改良杂种牛则反应敏感,即使红细胞染虫率很低(2%-3%),亦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第5题:

详述伊氏锥虫的流行病学。


参考答案:(1)易感动物伊氏锥虫有广泛的宿主群,而不同种类动物的易感性差异很大。马、骡、犬最易感,驴和骆驼次之,水牛、黄牛和牦牛的易感性较低。绵羊、山羊、大象、猪感染伊氏锥虫常常无症状或温和性症状。实验动物以小鼠、大鼠最易感,家兔、豚鼠的易感性较低。野生动物虎、鹿、狼、猴等也感染本病。
(2)传染来源本病的传染来源是各种带虫动物,包括隐性感染和临床治愈的病畜,在南方主要的带虫动物是黄牛和水牛,北方牧区以骆驼为主,有资料报道黄牛和水牛的带虫时间可长达5年。
(3)传播途径伊氏锥虫主要由虻类和吸血蝇类机械性传播,我国已发现有80种虻类和6种蝇类可充当传播媒介,此外,蠓、蚊也是传播媒介。在南美洲,吸血蝙蝠也可以作为传播媒介。其它感染方式包括伊氏锥虫能经胎盘传染;狗和虎等肉食动物食入带虫肉类食物而感染;采血或注射时,病畜和健康家畜共同使用未经消毒的针头也可造成感染。
(4)发病季节伊氏锥虫病的发病季节与吸血昆虫的出现时期是一致的。长江流域4~11月份有吸血昆虫活动,故5~10月份是伊氏锥虫病的发病季节,其中以7~9月份流行最严重。而在华南地区,吸血昆虫的活动期较长,本病流行期也随之延长。但在牛和一些耐受性较强的动物,吸血昆虫传播后,动物常感染而不发病,待到枯草季节或劳役过重、抵抗力下降时才引起发病。

第6题:

详述肺孢子虫的流行病学。


参考答案:(1)分布卡氏肺孢子虫呈世界性分布,散在分布为主。既可寄生于多种动物,实验动物中小鼠、大鼠、豚鼠、兔、猫、犬、猴均可感染,也可寄生于人,为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国外报道,肺孢子虫病约占艾滋病并发症的60%~80%,且已成为艾滋病的主要死因之一。
(2)感染来源和感染途径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家畜和野生动物肺孢子虫带虫率都很高,如几乎80%的健康家鼠肺内带有卡氏肺孢子虫,但因宿主特异性,其传播受到限制。传染来源主要为患病的动物或人。可通过空气传播。还可通过内源性感染,有学者认为,卡氏肺孢子虫可能是对宿主无害的共栖生物或腐生物,很多肺孢子虫病病例是由于潜在的内源性感染所致。
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料支持在一些病例中,肺孢子虫的感染是在后天获得的。
(3)易感动物肺孢子虫广泛寄生于人、啮齿类动物以及羊、犬、猫及其他哺乳类动物,动物中犬、猫、鼠猴有发病的 报道。据美国CDC统计,85%的艾滋病人合并肺孢子虫肺炎,60%艾滋病人是以肺孢子虫肺炎为初发表现的。

第7题:

详述鸡球虫的预防措施。


参考答案:传统的方法主要是药物预防,即从鸡出壳后第1天即开始使用抗球虫药,但由于耐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的困扰,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免疫预防。
(1)药物预防用于球虫病预防药物有很多种,如氨丙啉、尼卡巴嗪、氨丙啉等。为了提高抗球虫药的预防效果,减缓耐药性的产生,延长其使用寿命,对肉鸡常采用下列两种用药方案。一是穿梭用药,即开始时使用一种药物,至生长期时使用另一种药物,常常是将化学药物和离子载体类药物穿梭应用。二是轮换用药,即合理地变换使用抗球虫药,在不同的季节
使用不同的抗球虫药,或不同批次的鸡应用不同的抗球虫药。
(2)免疫预防由于球虫耐药性的不断产生和肉蛋产品的药物残留问题,免疫预防愈来愈受到重视。目前已有数种球虫疫苗,主要分为活毒虫苗和早熟弱毒虫苗。其中国际上已有4种商品化疫苗大量使用,目前生产中已经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国内也有多家教学和科研单位研制了球虫疫苗,其效果与进口球虫疫苗相当。

第8题:

详述弓形虫的流行病学特点。


参考答案:(1)流行情况弓形虫病呈世界性分布,许多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动物都有自然感染。可自然感染的动物有猪、黄牛、水牛、马、山羊、绵羊、鹿、兔、猫、犬、鸡等16种动物。各种家畜中以猪的感染率较高。实验动物中以小白鼠、地鼠最敏感。
(2)传染源病畜和带虫动物是弓形虫病的传染来源。猫是各种易感动物的主要传染源,感染的猫一天可排出1000万个卵囊,排囊可持续约10~20d。卵囊具双层囊壁,对酸、碱、消毒剂均有相当强的抵抗力。对干燥和热的抵抗力较差。弓形虫的卵囊可被某些食粪甲虫、蝇、蟑螂和蚯蚓机械性传播,但包囊在冰冻和干燥条件下不易生存。速殖子的抵抗力较差。
(3)感染途径经口感染是弓形虫病感染的主要方式。自然条件下肉食动物一般是吃到肉中的速殖子或包囊而感染,草食兽一般是通过污染了卵囊的水草而感染,杂食兽则两种方式兼有。在自然界,猫科动物和鼠类之间的传播循环是主要的天然疫源。孕畜感染弓形虫后,可以经胎盘传给后代,使其后代发生先天性感染。速殖子可通过有损伤的皮肤、黏膜进入人、
畜体内,而引起感染。

第9题:

详述牛囊尾蚴的流行病学特点。


参考答案:牛带绦虫呈世界性分布,特别在有食生牛肉习惯的地区和民族中流行,国外主要流行于非洲、东欧及中东一些国家和地区。国内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散在的病人分布,但主要在新疆、内蒙、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吉林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呈地方性流行,人群感染率在20%左右,高者达70%。
牛的放牧式饲养和人食用牛肉的方法不当是造成本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在流行地区,人无厕所,随地大便,使孕节和虫卵污染牧场和水源,而虫卵在外界抵抗力较强,可存活200d以上,放牧时牛极易吃到孕节和虫卵。或牛圈舍兼用厕所,牛直接吃到人粪中的孕节或虫卵后感染。犊牛较成年牛易感,有的牛生下来几天即遭感染,还发现有经胎盘感染的犊牛。人的感染主要是吃“风干牛肉条”、“腌牛肉”、“酸牛肉”等时,食入了活的囊虫,切生熟菜时刀具、砧板、盛具不分,污染熟食也可引起人的感染。
牛带绦虫的主要中间宿主是牛科动物,但在我国台湾省不养牛的地区造成当地流行的中间宿主是野山羊,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的驯鹿体内也常发现有牛囊尾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