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

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立法法》第2条第1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法。”关于上述两个条文中“法律”一词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条文中的“法律”含义相同 B.《立法法》第2条中的“法律”专指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C.《宪法》第33条中的“法律”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D.《宪法》第33条中的“法律”包括《立法法》第2条中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题目
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立法法》第2条第1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法。”关于上述两个条文中“法律”一词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条文中的“法律”含义相同
B.《立法法》第2条中的“法律”专指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C.《宪法》第33条中的“法律”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D.《宪法》第33条中的“法律”包括《立法法》第2条中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我国立法法规定,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 )。

A.新的规定

B.旧的规定


参考答案:A

第2题:

我国国家赔偿法是以()作为立法依据的。

A.法律

B.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C.宪法

D.行政法规、规章


参考答案:C

第3题:

立法法的适用范围有()。

A:行政法规

B:地方性法规

C: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

D:法律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里的“法律” 一词应作( )解释。
A.字面 B.限制 C.扩充 D.逻辑


答案:C
解析:
【详解】
扩充解释,是指对法律规范所作的广于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的说明,以充分实现立法原意。此处“法律”是广义的,不仅包括宪法和法律,还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法规和其他具有普遍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第5题: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立法法》。(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第6题:

请运用宪法学的有关理论,分析下列条款的含义及其意义。

《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宪法》第33条第3款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正确答案:(1)《宪法》第33条第2款确立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其含义是:①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教育程度、家庭出身、宗教信仰、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②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③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 (2)《宪法》第33条第3款强调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在我国公民享有权利就必须履行义务。公民履行义务才能享有权利。不允许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也不允许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现象存在。 (3)这两款规定是对公民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总要求。只有坚持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重要原则公民其他权利的实现才能有切实的保障。而只有符合了权利义务一致性的基本要求每个人的权利才能有实现的现实基础。否则不仅自己的合理预期追求难以实现而且基本的人权也会成为空中楼阁。
(1)《宪法》第33条第2款确立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其含义是:①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教育程度、家庭出身、宗教信仰、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②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③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 (2)《宪法》第33条第3款强调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在我国,公民享有权利,就必须履行义务。公民履行义务才能享有权利。不允许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也不允许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现象存在。 (3)这两款规定是对公民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总要求。只有坚持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重要原则,公民其他权利的实现才能有切实的保障。而只有符合了权利义务一致性的基本要求,每个人的权利才能有实现的现实基础。否则,不仅自己的合理预期追求难以实现,而且基本的人权也会成为空中楼阁。 解析:本题目要求运用宪法理论,分析两条款的含义及意义。所以,回答本问题分为三部分。分别分析两条款各自本身的含义,然后再阐明其所具有的意义,然后对前两部分进行总结,找出二者的联系及其意义。本部分重点分析两法条之间的联系。其意义也是从二者的联系出发的。

第7题:

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法律”()。

A特指宪法

B只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C包括我国全部有效的法的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C

第8题:

根据我国立法法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 )相抵触。

A.宪法

B.法律


参考答案:A

第9题:

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

A.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B.公民在执法上一律平等
C.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D.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答案:A,D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确分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1)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依照法律规定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法律权利,平等地承担和履行法律义务。(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保证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平等地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干扰分析】B选项只有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才能行政执法。C选项只是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运用法律处理案件。

第10题:

我国《立法法》明确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关于这一规定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该条文中两处“法律”均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B、宪法只能通过法律和行政法规等下位法才能发挥它的约束力
C、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只是针对最高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而言的
D、维护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需要完善相应的宪法审查或者监督制度

答案:D
解析:
选项A错误,第一处的“法律”不是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其指的是法的一般特征。选项B、C错误,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普通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立法机关在立法时必须以宪法的规定为依据,使法律具有合宪性。(2)任何普通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的内容、原则和精神相违背。为了保证宪法与法律的一致性,各国普遍实行不同类型的违宪审查制度,宣布违宪的法律无效。(3)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选项D正确,完善相应的宪法审查或者监督制度有助于维护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