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

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 A.天然自然 B.人化自然 C.实践 D.自在世界

题目
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

A.天然自然
B.人化自然
C.实践
D.自在世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

A.自然界的产物

B.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

C.自在之物

D.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正确答案:D
[答案] D
[分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人类世界的确认。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是反映社会与自然关系的一对重要范畴,人类世界相对于自在世界而言,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所以,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D项)。它不是“自然界”自然而然的“产物”(A项),也不是“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的东西(B项),更不是“自在之物”(C项)。这道题对于那些对“人类世界”、“自在世界”范畴模糊或根本不知道其含义的考生来说,丢分也是不足为怪的。如果答错,可能会因为选择A项。

第2题: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下列对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D.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答案:C
解析:
A项,由"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精神”和“理性”都是人类独有的,因此“精神”和“理性”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就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因此A项说法正确。B项,从“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中可以看出,“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是负面的,因此B项说法正确。D项,由“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可知论,它的认识对象就是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由此可以推出“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因此D项说法正确。C项,由“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分析这一句我们看出,作者在这里引述恩格斯的话并不是指出天人合一思想的局限性,而是强调它的“深刻的合理性”。所以本题答案为C。

第3题: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 )。

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B.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C.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客体提供的

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正确答案:D

第4题:

自在世界是指 ()

  • A、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
  • B、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 C、与人类世界无关的自然界
  • D、人类世界活动的客观自然基础
  • E、“为我之物”

正确答案:A,B,D

第5题: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里的“基础”指的是

A.实践
B.认识
C.价值
D.感觉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正确分析】实践是主体一客体结构中的一种基本的功能关系,它表现为主体借助工具与客体发生实际的、物质的相互作用,是把主体和客体真正联系起来的中介。认识之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是由于实践不仅能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显然,“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指的就是实践活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干扰分析】认识、价值、感觉都不能成为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中介,因此也不会成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因此,BCD选项错误。

第6题: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正足人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一论断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B.自然界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C.认识是反映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D.自然界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正确答案:ACD

第7题:

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对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B.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客体
C.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D.实践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答案:A,C,D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的实践本质的内涵。
【正确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干扰分析】实践不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客体,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中介。因此,B选项错误。

第8题:

实践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分化的前提,又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的基础。()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这说明

A.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存在的
B.人与自然界是两个完全分离的世界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在自在世界基础上建造的属人世界
D.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的相互关系。

【正确分析】人类世界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活动改造过的自然,它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人不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建造属人世界,属人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马克思原文强调的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自在世界,对人类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人是生活在自己创造的属人世界之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否定自然界的先在性,这个命题是建立在物质第一性原理基础之上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干扰分析】A选项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B选项人与自然不相分离,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和改造自然。D选项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正确。

第10题:

材料1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费尔巴哈说:“自然并不让自己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于人的。恰象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到我们身体内来一般。”          材料3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地程度上发展起来。”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原理,回答: 材料1坚持的是何种认识路线?


正确答案:材料1中中国古代哲人提出的“生而知之”、“良知”、“良能”的思想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表现形式,坚持的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