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

试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与杜威的理论的关系。

题目
试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与杜威的理论的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生活教育”理论是()提出的。

A.陶行知

B.陈鹤琴

C.杜威

D.蒙台梭利


正确答案:A

第2题: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如出一辙。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生活教育的理论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这是他在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影响下,充分考虑中国的教育国情提出的。
(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为: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横向展开看,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在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看,生活伴随人始终,教育也伴随人始终。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取决于生活需要。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而教育通过改造人发挥其改造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功能。“生活教育”反对的是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其内涵为:①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以社会为学校。一方面,传统教育与社会隔绝,是“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学校即社会”虽使社会生活进入学校,但仍嫌不够。不如拆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让学校延伸到社会与自然。另一方面,劳动人民难以进入学校课程,社会就是“大众唯一的学校”。②学校舍有社会的意味。一方面运用社会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学校的力量使社会进步。“学校即社会”反对的是将学校与社会生活隔绝的教育。
(3)“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其内涵为:①“在劳力上劳心”,破除传统教育下劳心与劳力的分离现象,教劳心者劳力——读书的人做工,教劳力者劳心——做工的人读书,使人人都“手脑双挥”。②“行是知之始”,破除只从读书、听讲求知识的教育,从做入手求知识、求创造。③有教先学,有学有教。④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教学做合一”反对的是不顾学的教,不顾做的教、学。生活教育理论是对学校与社会隔绝、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提倡的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和创造的教育。由此可见,他并没有直接采用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而是进一步扩大了他研究的范围,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境界上比杜威更进一步。所以题目中的观点根本立不住脚。

第3题:

试分析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并比较他们的异同。


正确答案:


第4题:

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对当今 教育理论创新的启示


答案:
解析: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吸取和改造国外教育家特别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杜威倡导变革传统教育,融合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 即社会”,以使学校和社会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其强调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思想,对陶行知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陶行知 在批判地吸取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如“社会即学校”的命题即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 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 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连的,是“生活 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辏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 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也是在充分认识中国教育传统和现实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陶行知认为当时中国的教育表现为两种“八股",即 “老八股”和“洋八股”。前者是中国教育传统的表现形式,后者则是实行新教育后的表现形式。然而,非但“老八股”与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也与民众生活无涉,中国教育的面貌并没有因为 新教育的实行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教育命题。“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需。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 "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对当今教育理论创新的启示:关于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如何立足于自身,如何汲取外部的必要营养,如何成就独立自我的发展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知道,在我国的教育理论体系中,既有苏联的教育理论模式,又有欧美和日本的教育理论框架,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在长期简单化的理论复制 当中,迷失了自我,远离了具有丰富文化传统的精神家园,几乎成为盲目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现实地摆在了当今每一位教育理论工作者的面前。陶行知先生一直 反对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拉洋车”“仪 型他国”。他一方面注重吸取国外教育家的先进 思想,同时,又不脱离中国教育的实际,从而创造 性地提出了自己的适合当时中国农村社会发展 需要并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教育理论,他应该成 为我们理论研究者的楷模。所以,在引进和研究 国外的教育理论时,应注意对不同教育理论流 派、不同教育家的思想和观点,从理论整体上进 行必要的分析和批判,同时又紧密联系中国当前 的教育现状,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国教育理论 研究的自我发展,并使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逐步 走上动态开放、日趋深入和丰富的健康发展 轨道。

第5题:

分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为: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横向展开看,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在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看,生活伴随人始终,教育也伴随人始终。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都是为生活所决定。而教育通过改造人发挥其改造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功能。“生活教育”反对的是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其内涵为:①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以社会为学校。一方面,传统教育与社会隔绝,是“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学校即社会”虽使社会生活进入学校,但仍嫌不够。不如拆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让学校延伸到社会与自然。另一方面,劳动人民难以进入学校课程,社会就是“大众唯一的学校”。②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一方面运用社会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学校的力量使社会进步。“学校即社会”反对的是将学校与社会生活隔绝的教育。
(3)“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其内涵为:①“在劳力上劳心”,破除传统教育下劳心与劳力的分离现象,教劳心者劳力——读书的人做工,教劳力者劳心——做工的人读书,使人人都“手脑双挥”。②“行是知之始”,破除只从读书、听讲求知识的教育,从做入手求知识、求创造。③有教先学,有学有教。④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教学做合一”反对的是不顾学的教,不顾做的教、学。生活教育理论是对学校与社会隔绝、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提倡的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和创造的教育。
陶行知根据杜威的教育思想,结合中国当时国情,发展了一套适合中国的教育理论,这对于我们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应立足于本国国情,提倡教育本土化,合理借鉴外国教育成果,发展我国教育。

第6题:

陶行知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进行改造,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论。()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7题:

试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


答案:
解析:
(1)两种理论都是接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并结合中国教育实际而形成的。陶行知认为自己的理论是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在实践中感到行不通,而将杜威的理论翻了半个筋斗;陈鹤琴也不讳言“活教育”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更多是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完全是一种新 的试验。 (2)都反对传统书本教育,但并不忽视书本的地位。陶行知认为传统书本教育是以书本为教育,学生只是读书,教师只是教书,其结果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当然,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下,书是有地位的,但书不过只是工具,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陈鹤琴认为传统的书本教育是把书本作为了学校学 习的唯一材料,把学校与社会、自然隔离了,培养的是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当然,将书恰当地作为参考材料,书还是有用的。 (3)都反对课堂中心和学校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联系。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以社会为学校,把学校的一切都伸张到大自然里去。陈鹤琴提出“大自煞、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教育课程的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 自然、大社会去学习。 (4)都重视直接经验的价值,强调“做”在教学中的地位。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主张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陈鹤琴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主张“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5)都批判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生活和主体性,提倡相信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陶行知认为儿童生活是学校的中心,教育不能创造儿童,其任务只是帮助儿童发展,为此教育者应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解放儿童。陈鹤琴主张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想,鼓励儿童 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第8题:

试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


正确答案: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人;(2)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用生活来教育;(3)教育是为了改进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是:(l)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2)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3)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

两者比较:(1)共同之处在于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2)不同之处在于,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现实社会生活,杜威强调的是体现社会精神的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对教育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杜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

第9题:

试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
(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
(2)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用生活来教育。
(3)教育是为了改进生活。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是: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2)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
(3)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两者的异同:
(1)相同点:两者都强调教育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2)不同点:
①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
②对“生活”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现实生活,杜威强调的是体现社会精神的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
③对教育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杜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

第10题:

试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答案:
解析: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以下几点观点,对中国的近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1)生活即教育。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说,过什么生活就是受什么教育:从生活的纵向发展来说,生活伴随人生命的始终,教育也是如此。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与生活一致。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2)社会即学校。一方面,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高墙。同时,劳苦大众只能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社会力量帮助学校进步:而学校的力量也帮助社会进步。(3)教学做合一。首先,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其次,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再次,要求做到“有教有学”和“有学有教”。最后,反对注入式教学。(二)生活教育对当代的意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说不同于很多一般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育学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它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营养来源,又能为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对于现代社会主义教育而言,我们应该:借鉴“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应该使教育和社会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借鉴“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应该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开放的大教育体系;借鉴“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应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全面教育”也是“生活教育”的重要观点,借鉴“全面教育”的思想,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