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招聘

设待传送数据总长度为L位,分组长度为P位,其中头部开销长度为H位,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链路数为h,每个链路上的延迟时间为D秒,数据传输率为Bbps,电路交换建立连接的时间为S秒,则传送所有数据,电路交换需时间是()。A.hD+L/B秒 B.S+hD+L/P秒 C.S+hD+L/B秒 D.S+L/B秒

题目
设待传送数据总长度为L位,分组长度为P位,其中头部开销长度为H位,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链路数为h,每个链路上的延迟时间为D秒,数据传输率为Bbps,电路交换建立连接的时间为S秒,则传送所有数据,电路交换需时间是()。

A.hD+L/B秒
B.S+hD+L/P秒
C.S+hD+L/B秒
D.S+L/B秒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 两个节点通过长度为L(米)、数据率为B (bps)、信号传播速度为C(米/秒)的链路连,要在其间传输长度为D (位)的数据。如果采用电路交换方式,假定电路的建立时为S(秒),则传送全部数据所需要的时间为(2) 。 如果采用分组交换方式,假定分组长度为P(位),其中分组头部长度为H(位),采用连续发送方式。忽略最后一个分组填的数据量,要使电路交换方式的传送时间小于分组交换方式的传送时间,则应满足的

件是(3) 。

(2)

A. L/C

B. D/B+L/C

C. S+L/C

D. S+D/B+L/C

(3)

A. S<L/C

B. S<D*H/(B*(P-H))

C. D/B<P/H

D. L/C<P/B


正确答案:D,B
试题(2)、(3)分析
  本题考查交换方式的基础知识。
  对电路交换方式,发送数据的时间为D/B,信号从发送端到达接收端经过的传播延迟为L/C,所以需要的总时间为S+D/B+L/C。
  对分组交换方式,需要计算每个分组的传输时间。分组的个数为D/(P-H)(不计最后一个分组填充的数据量),发送的总长度为P*D/(P-H),需要的发送时间为(p*D/(P-H))/B,信号的传播延迟为L/C ,需要的总时间为(P*D/(P-H))B+L/C。由S+D/B+L/C<(P* D/(P-H))/B+L/C,得到S<D*H/(B*(P-H))。
参考答案
    (2)D(3)B

第2题: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站到目的站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参考答案:从源站到目的站分组交换的总时延t1=(p/b+d)*k+(x-p)/b
从源站到目的站电路交换的总时延t2=s+x/b+k*d
欲t1
所以,当(k-1)*p/b < s时,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第3题:

总线的数据传输率可按公式Q=W×F/N计算,其中Q为总线数据传输率,W为总线数据宽度,F为总线时钟频率,N为完成一次数据传送所需要的总线时钟周期个数。若总线位宽为16位,总线时钟频率为8MHz,完成一次数据传送需2个总线时钟周期,则总线数据传输率Q为()

A、16Mb/s

B、8Mb/s

C、16MB/s

D、8MB/s


正确答案:D

第4题:

当系统间需要高质量的大量数据传输时,常采用的交换方式为(1)。在屯路交换网中,利用电路交换连接起来的两个设备在发送和接收时采用(2);在分组交换网中,信息在从源节点发送到目的节点的过程中,中间节点要对分组(3)。分组交换过程中,在数据传送以前,源站和目的站之间要事先建立一条路径,这种分组交换即(4)。ATM采用的交换技术是(5)。

A.虚电路交换

B.报文交换

C.电路交换

D.数据报


正确答案:C

第5题:

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提示:d参考图12的分组交换部分。观察总的时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案:总时延D表达式,分组交换时延为:D=kd(x/p)*((p+h)/b)+(k-1)*(p+h)/bD对p求导后,令其值等于0,求得p=[(xh)/(k-1)]^0.5

第6题:

总线的数据传输速率可按公式Q=W×F/N计算,其中Q为总线数据传输率,W为总线数据宽度(总线位宽/8),F为总线工作频率,N为完成一次数据传送所需的总线时钟周期个数。若总线位宽为16位,总线工作频率为8MHz,完成一次数据传送需2个总线时钟周期,则总线数据传输速率Q为

A.16Mb/s

B.8Mb/s

C.16MB/s

D.8MB/s


正确答案:D
解析:总线的宽度(总线的数据传输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总线上可传送的数据量,即常说的每秒钟传送多少个字节。用公式表示为:Q=W×F/N,其中Q为总线的宽度(MB/s),W为总线的数据宽度(总线位宽/8,单位为字节),F为总线工作频率(MHz),N为完成一次数据传送所需的总线时钟周期的个数(N=2时,表示完成一次数据传送需要2个总线时钟周期;N=0.5时,表示1个总线时钟周期内可完成二次数据传送)。根据题目所给条件,总线数据宽度W=总线位宽/8=16/8=2,总线工作频率F=8MHz,完成一次数据传输所需要的时钟周期个数N=2,则总线的数据传输率Q=W×F/N=2×8/2=8(MB/s)。选项D正确。

第7题: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间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案:线路交换时延:kd+x/b+s,分组交换时延:kd+(x/p)*(p/b)+(k-1)*(p/b。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

第8题:

在1P数据报报头中有两个有关长度的字段,一个为报头长度字段,一个为总长度字段。其中( )。

A.报头长度字段和总长度字段都以8位为计数单位

B.报头长度字段以8位为计数单位,总长度字段以32位为计数单位

C.报头长度字段以32位为计数单位,总长度字段以8位为计数单位

D.报头长度字段和总长度字段都以32位为计数单位


正确答案:C
解析:报头长度以32位为单位,指出该报头的长度。在没有选项和填充的情况下,该值为“5”。总长度以8位为单位,指示整个IP数据报的长度,其中包括头部长度和数据区长度。

第9题:

假定在串行通信时设定的数据传输率为1200bit/s,8位数据位,无校验,一个停止位,则传送完4KB的文件,需要多长时间?


参考答案:因为一帧包含8位数据位,1个停止位,加上起始位共10位,波特率为1200bit/s,所以,传送完4KB的文件,所需时间为:1/1200×4×1024×10≈34ms

第10题:

在数据的两种交换方式中,分组交换与线路交换相比,最大的优点是(238),最大的缺点是(239)。设待传送数据总长度为L位、分组长度为P位,其中头部开销长度为H位,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链路数为h,每个链路上的延迟时间为D秒,数据传输率为B位/秒,线路交换和虚电路建立连接的时间都为S秒,在分组交换方式下每个中间节点产生d位的延迟时间,则传送所有数据,线路交换所需时间为(240)秒,虚电路分组交换所需时间为(241)秒,数据报分组交换所需时间为(242)秒。([x表示对x向上取整])

A.延迟时间小

B.可进行差错控制

C.缓冲区易于管理

D.便于标准化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