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职业资格

关于刑法解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犯洗钱罪,需要“没收”实施上游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将其中的“没收”解释为没收或者返还被害人,属于扩大解释 B:学理解释中的类推解释结论,纳入司法解释后不属于类推解释 C:将大型拖拉机解释为《刑法》第116条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汽车”,至少是扩大解释乃至是类推解释 D:《刑法》第65条规定,不满18周岁的人不成立累犯;《刑法》第356条规定,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节规定之罪的,从重处罚。根据当然解释的原理,对不满18周岁的人不

题目
关于刑法解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犯洗钱罪,需要“没收”实施上游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将其中的“没收”解释为没收或者返还被害人,属于扩大解释
B:学理解释中的类推解释结论,纳入司法解释后不属于类推解释
C:将大型拖拉机解释为《刑法》第116条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汽车”,至少是扩大解释乃至是类推解释
D:《刑法》第65条规定,不满18周岁的人不成立累犯;《刑法》第356条规定,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节规定之罪的,从重处罚。根据当然解释的原理,对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刑法》第356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刑法的解释说法错误的是()

A.刑法解释是指对刑法规定的真实含义的说明

B.任何刑法都有解释的必要

C.对刑法的解释结论并非都具有效力

D.刑法解释可以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


参考答案:D
刑法解释的对象是刑法规定,刑法又是以文字作出规定的,因此,刑法解释不能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

第2题:

关于《大清新刑律》,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刑法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法典B.《大清新刑律》规定刑罚分主刑、从刑C.《大清新刑律》的内容完全属于资本主义刑法性质的内容D.《大清新刑律》于1911年公布,但没有实施


正确答案:C
略 

第3题:

①对于同一刑法条文中的同一概念,既可以进行文理解释也可以进行论理解释

②一个解释者对于同一刑法条文的同一概念,不可能同时既作扩大解释又作缩小解释

③刑法中类推解释被禁止,扩大解释被允许,但扩大解释的结论也可能是错误的

④当然解释追求结论的合理性,但并不必然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关于上述4句话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

B.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

C.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

D.第①③④句正确,第②句错误


正确答案:ABCD

第4题: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罪刑法定原则允许扩大解释,但不允许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B.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但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不在禁止之列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习惯法,不允许依据特定的社会习惯解释刑法
D.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判例法,但允许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性案例

答案:C
解析:
扩大解释并未超出条文的文义射程,因而是并不禁止的刑法解释方法。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已经超出条文的文义射程,侵犯了被告人的人权,因而为罪刑法定原则所禁止。从保障人权出发,罪刑法定原则仅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而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则不在禁止之列。在我国,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才有权制定罪刑规范,不允许最高人民法院创设罪刑规范。在此意义上讲,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判例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并未超出条文的文义射程,因而并不违背罪刑法定原则。ABD的论述都是正确的。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法律必须是成文的,禁止习惯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根据特定的社会习惯解释刑法。例如,农村很多地区在结婚时习惯于“闹洞房”,因此,只要“闹洞房”不过分出格,对于搂抱、抚摸新娘的行为,不能轻易解释为强制猥亵。C项论述错误,为本题正确选项。

第5题:

下列关于刑法立法解释效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刑法立法解释具有与刑法同等的效力

B.刑法立法解释的效力低于刑法的效力

C.刑法立法解释的效力与刑法司法解释的效力是相同的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正确答案:A
解析:刑法立法解释是立法解释的一种。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据此,刑法立法解释同刑法具有同等效力。因而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第6题:

关于汉代法律和法制,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汉朝汉文帝对肉刑进行了废除B.汉朝刑法中代表性的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C.汉朝没有思想言论罪D.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正确答案:C


第7题: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有以下观点: 

①罪刑法定只约束立法者,不约束司法者 

②罪刑法定只约束法官,不约束侦查人员 

③罪刑法定只禁止类推适用刑法,不禁止适用习惯法 

④罪刑法定只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 

B.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 

C.第④句正确,第①②③句错误 

D.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


正确答案:C
答案暂无

第8题: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B.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D.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但不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正确答案:C

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如下: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必须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的法律,行政规章不得规定刑罚,习惯法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判例也不应作为刑法的渊源。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绝对禁止类推解释,把刑法的明文规定作为定罪的唯一依据。禁止绝对的不定刑与绝对的不定期刑;刑法的处罚范围与处罚程序必须具有合理性;对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对犯罪构成的规定必须明确;对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故选C。

第9题:

关于法定刑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我国现行《刑法》规定了五种主刑和三种附加刑
B.可以选择的刑罚方法既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
C.我国刑法分则存在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D.法定刑不同于宣告刑,在立法时即已确定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法定刑的相关概念,我国一共有四种附加刑,分别是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以及针对外国人或无国籍人犯罪行为的驱逐出境。

第10题: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解释,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对甲法条中的“暴力”作扩大解释时,就不可能同时再作限制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乙法条中的“暴力”也须作扩大解释
B、《刑法》第237条规定的强制猥亵、侮辱罪中的“侮辱”,与《刑法》第246条规定的侮辱罪中的“侮辱”,客观内容相同、主观内容不同
C、当然解释是使刑法条文之间保持协调的解释方法,只要符合当然解释的原理,其解释结论就不会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D、对刑法分则条文的解释,必须同时符合两个要求:一是不能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二是必须符合分则条文的目的

答案:A,D
解析:
选项A正确,按照解释规则,不可能对同一法条中的同一个词同时既作扩大解释又作限制解释,但是对甲法条中的一个词作扩大解释并不妨碍对乙法条中的相同词汇作限制解释。因为两个犯罪的犯罪构成不同,两个词的具体语境不同,因此可做不同解释。
选项B错误。在客观内容上,强制猥亵、侮辱罪中的“侮辱”是与猥亵行为相同的,其侵犯的法益是他人的性的决定权。侮辱罪中的侮辱则是对他人予以轻蔑的价值判断的表示,所表示的内容通常与他人的能力、德性、身份、身体状况等相关。其侵犯的法益是他人的名誉。前罪中的侮辱通常会同时侵犯他人的名誉,但后罪中的侮辱则不一定同时侵犯他人性的决定权。在主观内容上,强制猥亵、侮辱罪的主观故意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猥亵、侮辱行为侵犯了他人的性的自己决定权,但仍然强行实施该行为。侮辱罪的主观故意则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侮辱行为会造成败坏他人名誉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选项C错误,当然解释是指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形式逻辑、规范目的及事物属性的当然道理,将该事项解释为包括在该规定的适用范围之内。因此,追求结论的合理性,是当然解释的特点,但“并不必然符合罪刑法定原则”,比如刑法存在专门规定的情形。在适用举轻以明重的原理得出不利于被告人的解释结论后,还要求案件事实符合刑法规范。
选项D正确,对刑法分则条文的解释,必须同时符合两个要求:一是不能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二是必须符合分则条文的目的。如果完全超出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则是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类推解释。正确的解释要符合立法目的,不能突破文义而成为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