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类

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是A:纤溶酶原的内激活途径B:纤溶酶原的外激活途径C:蛋白C系统的抗凝作用D:纤溶酶原的外源激活途径E:AT-Ⅲ的抗凝作用

题目
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是

A:纤溶酶原的内激活途径
B:纤溶酶原的外激活途径
C:蛋白C系统的抗凝作用
D:纤溶酶原的外源激活途径
E:AT-Ⅲ的抗凝作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时机为

A、溶栓后12h

B、溶栓同时

C、溶栓前12h

D、溶栓后24h

E、溶栓前24h


参考答案:D

第2题:

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是


正确答案:D
纤溶酶原的外源激活途径是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

第3题:

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是

A.纤溶酶原的内激活途径

B.纤溶酶原的外激活途径

C.蛋白C系统的抗凝作用

D.纤溶酶原的外源激活途径

E.AT-Ⅲ的抗凝作用


正确答案:D
纤溶酶原的外源激活途径是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

第4题:

目前溶栓治疗经证实采用的途径()。

  • A、动脉溶栓
  • B、静脉溶栓
  • C、动、静脉溶栓
  • D、以上都经证实采用

正确答案:D

第5题: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时机为

A、溶栓后1h?
B、溶栓后3h?
C、溶栓后12h?
D、溶栓后24h?
E、溶栓前24h?

答案:D
解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使用抗血小板制剂,常用阿司匹林,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尽早给予,推荐剂量150~300mg/d,急性期后改为预防剂量(50~150mg)。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h后开始使用。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但有效性尚不肯定。

第6题:

下列对动脉内溶栓的概述中,选项不正确的是

A.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是病史超过6小时脑梗死患者的绝对适应证

B.再通率明显高于静脉内溶栓

C.动脉内溶栓治疗失败时,可借溶栓通路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

D.原则上,病史在3个月以内的四肢动脉栓塞均可采用动脉内溶栓治疗

E.已知出血倾向者是动脉内溶栓禁忌证


正确答案:A
脑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应在发病6小时以内,超过6小时进行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不佳。

第7题: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时机为

A.溶栓前12h
B.溶栓前24h
C.溶栓后12h
D.溶栓同时
E.溶栓后24h

答案:E
解析:

第8题:

下列对动脉内溶栓的概述中,不正确的是

A、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是病史超过6小时脑梗死患者的绝对适应证.

B、再通率明显高于静脉内溶栓

C、动脉内溶栓治疗失败时,可借溶栓通路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

D、原则上,病史在3个月以内的四肢动脉栓塞均可采用动脉内溶栓治疗

E、已知出血倾向者是动脉内溶栓禁忌证


参考答案:A

第9题:

简述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入选病人的条件及比静脉溶栓治疗的优点。


正确答案: 选病人条件:
1.一般年龄小于80岁;
2.治疗前头颅CT未见明显低密度病灶及颅内出血;
3.全脑血管造影可见与症状一致的脑血管受阻部位;
4.从症状发作到治疗的时间间隔(时间窗)一般为6小时,如症状呈现波动性或进行性发展可延长到12小时;
5.此外需除外恶性高血压、出血倾向、近期接受抗凝治疗及颅内或全身系统其他严重疾病。
较静脉内溶栓的优点为:
1.局部动脉灌注溶栓剂较全身静脉用药剂量小;
2.血栓局部药物浓度高,并可根据DSA观察血栓溶解情况以决定是否继续用药。

第10题:

纤溶酶原的激活途径有三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是原发性纤溶的理论基础,而________________是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


正确答案:内激活途径;外激活途径;外源激活途径;外激活途径;外源激活途径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