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师

某环形截面钢筋混凝土烟囱,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Ⅱ类,基本风压w0=0.40kN/m2。烟囱基础顶面以上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15000kN,烟囱基本自振周期为T1=2.5s。.已知,烟囱底部(基础顶面处)由风荷载标准值产生的弯矩M=11000kN·m,由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弯矩M=18000kN·m,由地震作用、风荷载、日照和基础倾斜引起的附加弯矩M=1800kN·m。试问,烟囱底部截面进行抗震极限承载能力设计时,烟囱抗弯承载力设计值最小

题目
某环形截面钢筋混凝土烟囱,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Ⅱ类,基本风压w0=0.40kN/m2。烟囱基础顶面以上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15000kN,烟囱基本自振周期为T1=2.5s。

.已知,烟囱底部(基础顶面处)由风荷载标准值产生的弯矩M=11000kN·m,由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弯矩M=18000kN·m,由地震作用、风荷载、日照和基础倾斜引起的附加弯矩M=1800kN·m。试问,烟囱底部截面进行抗震极限承载能力设计时,烟囱抗弯承载力设计值最小值Rd(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28200
B.25500
C.25000
D.22500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6层框架结构,如图所示,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9,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集中在屋盖和楼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6=4750kN,G2-5=6050kN,G1=7000kN。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提示:使用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1.假定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0.65s,结构阻尼比ζ=0.05。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最接近于(  )kN。

A. 2492
B. 3271
C. 4217
D. 4555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1.4条表5.1.4-2可知,设计地震分组为二组,Ⅲ类场地,特征周期Tg=0.55s;根据第5.1.4条表5.1.4-1可知,8度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16,阻尼比ζ=0.05;
根据第5.1.5条图5.1.5可知,地震影响系数为:



根据第5.2.1条式(5.2.1-1)计算,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FEk=α1Geq=0.138×0.85×(4750+4×6050+7000)=4217kN。由此可知,C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2题:

某钢筋混凝土圆形烟囱,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基本自振周期T1=1.25s,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ω0=0.45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安全等级为二级。已知该烟囱基础顶面以上各节(共分6节,每节竖向高度10m)重力荷载代表值如表所示。


提示:按《烟囱设计规范》(GB 50051—2013)作答。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38-40题:
试问,烟囱根部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650
B.870
C.1000
D.1200

答案:A
解析:
根据《烟囱设计规范》(GB 50051—2013)第5.5.1条第3款规定,本工程烟囱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根据第5.5.5条式(5.5.5-1)计算,烟囱根部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为:FEv0=±0.75αv max GE,其中,αvmax为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1.4条表5.1.4-1可得,αvmax=0.16×0.65=0.104。由题设条件可得烟囱基础顶面以上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E=950+1050+1200+1450+1630+2050=8330kN,则:FEv0=±0.75×0.104×8330=±650kN。由此可知,A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3题:

某钢筋混凝土圆形烟囱,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基本自振周期T1=1.25s,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ω0=0.45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安全等级为二级。已知该烟囱基础顶面以上各节(共分6节,每节竖向高度10m)重力荷载代表值如下表所示。[2014年真题]



提示:按《烟囱设计规范》(GB 50051—2013)作答。



2..试问,烟囱最大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650
B. 870
C. 1740
D. 1840

答案:D
解析:
根据《烟囱设计规范》(GB 50051—2013)第5.5.5条及其条文说明规定,烟囱最大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发生在烟囱的中下部,数值为:FEvkmax=(1+C)кvGE。其中,C为结构材料的弹性恢复系数,对钢筋混凝土烟囱取C=0.7;кv为竖向地震系数,按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比值的65%采用,对8度设防烈度取кv=0.13。已知总重力荷载代表值GE=950+1050+1200 +1450+1630+2050=8330kN,则FEvkmax=(1+0.7)×0.13×8330=1841kN。本题亦可根据《烟囱设计规范》(GB 50051—2013)第5.5.5条第2款求解烟囱各节底部各截面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进行解答:



同理,



根据条文说明第5.5.5条规定,烟囱最大竖向地震作用发生在距烟囱根部h/3处,因此,FEv2k=1816kN亦接近最大竖向地震作用。
由此可知,D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4题: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场地类别III类,拟建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为137062kN,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9s(已考虑周期折减系数),阻尼比为0.05。试问当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基础顶面处的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5875kN B. 6375kN C. 6910kN D. 7500kN


答案:A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第5.1.4条和第5.1.5条,查表5. 1.4-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08,查表5.1.4-2得特征周期值Tg=0.45s,则地震影响系数α=(Tg/T)yη2αmax=(0.45/0. 9)0.9×1×0.08 = 0.043;
根据第5.2.1条,计算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Ek=α1Geq =0.043×137062=5876kN。

第5题:

一幢十层教学楼,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Ⅱ类场地。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中间横向框架的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3.假定建筑物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如图所示,且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0s。若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设计值FE最接近于(  )kN。


A. 3800
B. 4400
C. 4900
D. 5500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1.4条表5.1.4-1及表5.1.4-2可知,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16和特征周期Tg=0.35s;
根据第5.1.5条图5.1.5可知,地震影响系数为:



根据第5.2.1条式(5.2.1-1)计算,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E=10×8000=80000kN,Geq=0.85×80000=68000kN,FEk=α1Geq=0.0622×68000=4230kN;
则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设计值为:FE=γEhFEk=1.3×4230=5499kN。由此可知,D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6题:

某16层办公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 -剪力墙结构体系,层高均为4m,平面对称,结构布置均匀规则,质量和侧向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考虑折减后的结构自振周期为T1=1. 2s。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14000kN,结构的第一振型如图所示。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

假定,第一振型时地震影响系数α1为0.09,振型参与系数为1.5。试问,第一振型时的基底弯矩标准值(kN.m)最接近下列何项数值?


A 685000
B 587000
C 485000
D 400000


答案:A
解析:

第7题:

某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如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比较均匀,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Ⅱ类。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27-32题:
假定,房屋集中在楼盖和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首层G1=12000kN,G2-9=11200kN,G10=9250kN,结构考虑填充墙影响的基本自振周期T1=1.24s,结构阻尼比ξ=0.05。试问,采用底部剪力法估算时,该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2410
B.2720
C.3620
D.4080

答案:A
解析:

第8题:

某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如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比较均匀,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Ⅱ类。[2014年真题]



2.假定,该框架结构进行方案调整后,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1.10s,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3750kN。试问,作用于该结构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F10(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210
B. 260
C. 370
D. 590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2.1条规定,计算过程如下:由于



根据第5.2.1条表5.2.1可得,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为:δn=0.08T1+0.07=0.08×1.10+0.07=0.158。根据第5.2.1条式(5.2.1-3)计算,作用于该结构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为:△F10=3750×0.158=593kN。由此可知,D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9题:

某钢筋混凝土圆形烟囱,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基本自振周期T1=1.25s,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ω0=0.45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安全等级为二级。已知该烟囱基础顶面以上各节(共分6节,每节竖向高度10m)重力荷载代表值如下表所示。[2014年真题]



提示:按《烟囱设计规范》(GB 50051—2013)作答。



3.假定,仅考虑第一振型的情况下,对烟囱进行横风向风振验算。试问,下列何项判断符合规范要求?(  )
提示:①烟囱坡度为2%;
②烟囱顶部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为μH=1.71;
③该烟囱第1振型的临界风速υcr,1=15.5m/s。

A. 可不计算亚临界横风向共振荷载
B. 应验算横风向共振响应
C. 可不计算横风向共振荷载
D. 以上均不正确

答案:B
解析:
根据《烟囱设计规范》(GB 50051—2013)第5.2.4条规定,对于圆形钢筋混凝土烟囱,当其坡度小于或等于2%时,应根据雷诺数的不同情况进行横向风振验算。
本工程烟囱坡度为:



其雷诺数为:Re=69000vd,υ=υcr,1=15.5m/s。
2/3高度处的烟囱外径为:6-(6-3.6)×2/3=4.4m,
烟囱顶部H处风速为:


{图2}

根据第5.2.4条第3款规定,应验算其共振响应。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第10题: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场地类别III类,拟建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为137062kN,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9s (已考虑周期折减系数),阻尼比为0.05。试问当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基础顶面处的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 5875kN (B) 6375kN
(C) 6910kN (D) 7500kN


答案:A
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