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论述新古典主义的创作主张。

题目
论述新古典主义的创作主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新古典主义就是强调所有一切都按照古典主义时期进行创作。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论述张艺谋的创作特点。


正确答案: 张艺谋是我国第五代导演主将之一,他拍摄的电影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使沉寂多时的中国影片受到世人瞩目,并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影坛上独占一席之地,他是中国在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导演。张艺谋的电影风格勇于创新,且涉及题材广泛,总让人难以琢磨,他的创作,常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断的题材和新的表现方式,凤凰涅槃地进行自己的极端试验。他说:“我总是追求‘不一样’,跟别人‘不一样’,跟自己‘不一样’。”[1]但他的电影每次上映都能引起国内舆论的高度关注。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情结和备受压力的女性关怀。《大红灯笼高高挂》反复出现的大红灯笼就是父亲权力的象征。整个陈家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男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女人必须无条件服从男人。导演通过点灯、灭灯、封灯、捶脚等规矩反映出女性的荣辱兴衰。这些规矩是老祖宗定下的,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任谁也不能挑战;而享受这些规矩的人,则是陈家宅院里地位最高的人——老爷,受规矩管束的是各房太太和下人。陈家四面封闭的灰色高墙,象征着幽闭和囚禁,是一系列的陈家规矩对女人的幽闭和囚禁。二太太、三太太、四太太以及想当太太的下人雁儿相互看不顺眼,甚至相互斗法,结果死的死,疯的疯,是陈家规矩下的必然结果。换而言之,女性的悲剧命运的本源在于封建男权。
2、人物的悲剧命运。在《菊豆》中,染坊主杨金山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他性无能,将二房妻子折磨至死都没有留下一儿半女。而到了第三房妻子菊豆那儿,他成了一个戴绿帽的乌龟。下身瘫痪后,在内,他整天忍受着菊豆与天青明目张胆的偷情和他们所带来的羞辱,而在外,他却享受着人们羡慕的眼光——天青比亲儿子更孝顺。生活之苦,他大概是尝够了。菊豆是个够“劲”的女子,她始终带着十足的精神准备冲破枷锁,期望“幸福生活”。她的悲剧在于她虽然有冲破生活枷锁的勇气和决心,却无法脱离对于男性的依靠,她所有的期望的都寄托在青天和天白身上,觉得他们的存在会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而青天始终甘于压制之下的姿态只会将她的梦想越拉越远。当她目睹了天白将自己的亲生父亲打死在染池中,世界的壁垒瞬间崩塌。她在院中点燃了火,将所有的一切烧毁,包括自己这万念俱灰的身躯。
3、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张艺谋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艺术电影也有一定的商业性。张艺谋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艺术类影片。从他执导第一部影片《红高粱》到现在,他拍的影片从来没有赔过钱,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也是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完美结合的高明之处。《山楂树之恋》后半部分返璞归真,采用内敛的、洗尽铅华的形式来拍,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来拍,创造了中国电影文艺片最高票房纪录。导演选择在这个物欲横流、节奏快的时代拍摄这一部节奏相对缓慢的纯爱电影,唤醒了大众感动神经,引领了一阵“清纯之风”。
4、色彩的运用美学。张艺谋偏爱红,早期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片名都带着红的字眼。《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红灯笼是贯穿全剧的线索,它们见证了各房太太的荣辱——老爷临幸哪院太太,哪院就点上红灯笼,第二天那位太太就能事事顺心;四太太颂莲欺骗了老爷,受到惩罚,被封了灯,代表着她院里的灯永远不会被点亮,也就是说,她被打入“冷宫”了。老爷临幸时,通亮的红光映衬的似乎是喜庆,是太太们的荣幸;当颂莲得知要诅咒自己死的人正是平日里慈眉善目、对自己笑脸相迎的二太太卓云时,满屋的暖红色却反衬着颂莲心里的悲凉;三太太梅珊死后,颂莲在她屋里点亮了红灯笼,满屋的红色则寓意着对人世的绝望和报复的快感。
5、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寓意。在《红高粱》中,观众不会忘记青纱口那一望无际的高粱地,那野性弥漫的绿色张扬着的自然和生命;在《菊豆》中,观众的视觉中反复出现杨家染坊里自房粱上悬挂而下的红黄布条,黄色暗含淫荡,而红色却预示血腥和死亡,那布条更是给人束缚和限制的联想;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家大院里的大红灯笼以及灰色的高墙更是电影故事的主线,红灯笼让人想到青楼和挑逗而灰色的高墙则象征着幽闭和囚禁。
6、电影与小说的密切联系。张艺谋的大部分电影都根据中国现当代小说改编,《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妻妾成群》等等,正是由于中国小说的繁荣,才成就了张艺谋的电影。张艺谋认为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中国的小说家,并且说,他个人的创作,离不开小说。总的来说,张艺谋“不一样”的追求和创造性思维造就了一个传奇般的导演。

第3题:

论述新古典主义区域增长理论的进展?


参考答案:

理论的进展包括:
⑴均衡的“曲线”实现。该理论认为区际差异的存在是市场不完善和制度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失灵的反映。从长期看,区际差异将会缩小。但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一国在经济“起飞”后的一个时期区际差异会逐步扩大,到达自主持续增长阶段以后,区域差异就会自动趋于缩小。
⑵要素流动与要素价格均等。若区际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但如果保证要素的区内及行业间自由流动且区际自由贸易,区域均衡增长同样能够实现。
⑶均衡的自动恢复。若有一外生变量打破原有均衡状态,要素的区际逆向流动仍会促使区域均衡。
⑷从绝对均衡转向相对均衡。认识到区域差异的客观存在,实际上资源和要素的区域分配不能均等,只有依靠对经济产出、劳动收入和资金利率的调整,才能达到一种相对均衡状态:区域之间保持增长率的基本相等。
⑸新古典理论的新进展。①最新研究结论:区域只有技术一致的情况下才有收敛的性质。这表明新古典理论的运用是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即在区际技术水平的一致性。而决定性力量是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②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技术转移和扩散呈现出加速状态,但大部分是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技术转移和扩散是少量的、局部的、小规模的。③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区域收敛占主流,而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区域发散(不平衡扩大)是普遍现象。


第4题:

简述左拉自然主义创作主张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在创作理论上,左拉明确提出了自然主义的创作原则,主张作家应该是事实的记录者,是特殊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在动手写作时,他非常注意遗传问题,他想通过艺术形象来说明生理学的定律,然而在具体写作过程中,遗传问题却越来越退居次要地位,占首要地位的倒是社会问题。

第5题:

新古典主义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和创作均产生于()

  • A、德国
  • B、法国
  • C、英国
  • D、意大利

正确答案:B

第6题:

结合平时的创作,试分析论述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民族化特点。


正确答案:1.不对人物做静止的描绘、分析、议论。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行动和语言展现其性格特征。如:《李有才板话》中李有才是一位了解农村社会状况,有一定阅历和斗争经验,性格豪爽冷静沉着的人,卓越的艺术才干和黑暗环境的逼迫,是他用快板特殊武器进行斗争,而这些快板恰恰体现了鲜明的爱憎感情和风趣幽默的个性特征。
2.故事性强,讲求情节连贯和完整性,采用大故事套着小故事的手法,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开头设法介绍清楚人物,而后随情节发展展开人物性格,最后交代人物结局、下落、有头有尾。如:《小二黑结婚》,作品写了根据地青年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由,这场斗争由于受到金旺等恶霸迫害和家庭阻挠而发生总总波折,但在民主政权支持下,他们坚强不屈,最终取得胜利。
3.叙述多于描写,描写融于叙述。如《小二黑结婚》重点在于描写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由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但其中也穿插着作者对旧意识旧思想旧观念的批判。
4.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但经过提炼,纯粹,质朴,平易,形象逼真,生动活波,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精神。《小二黑结婚》中,作者对他所熟悉的北方农民口语进行加工。筛选,改造,提炼,是指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农民普通话”,通俗晓畅,生动简洁幽默而质朴明快。

第7题:

阐述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主张与创作实践。


正确答案: (1)早在上世纪80年代,曹文轩就提出了“儿童文学承担着塑造民族未来性格的天职”的观点,提升了儿童文学作家的使命意识,对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儿童文学的精神气度和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大影响。
(2)进入90年代,曹文轩又提出了“成长小说”的命题。他认为,在一般意义上的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之间,有一块荒芜的空地。在这块空地上的创作处境尴尬:儿童文学嫌它故作高深,成人文学嫌它过于浅薄。而“成长小说”的命名则有助于消除作家的尴尬。

第8题:

下面谱例的创作风格是( )。

A.十二音序列音乐
B.偶然音乐
C.简约主义
D.新古典主义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对新时期作曲技法的认识。所谓“十二音序列音乐”指的是一种由十二个音自由组成序列来进行音乐创作的方法,常在音符下方用数字1~12进行标记。由此可以判断,谱例中呈现的是“十二音序列音乐”记谱。A项当选。

B项:“偶然音乐”是20世纪产生的一种将偶然因素引入演奏或创作过程中的音乐 形式,也叫作“机遇音乐”,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简约主义音乐”是由极简主义发展而来的,它选择用极少的音符、文字或乐器进行创作,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新古典主义音乐”是在浪漫主义之后,再次向古典主义回归的一种音乐形式,有着强调旋律性、采用无标题音乐的创作方法等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9题:

新古典主义有着共同的基本主张,即“()”、“()”、“严守规范”、“服从古典”等。


正确答案:模仿自然;崇尚理性

第10题:

论述萨特的创作特征、文学主张和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创作特征:萨特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倾向,主要是表述存在主义的人学主张。文学与人学的结合,在这个流派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可概括为一个总论点和三个分论点。
总论点是“存在先于本质”。这是说世界上首先有人,有个人的主观性、有自由选择的行动,然后才能给人下判断,做结论。他认为人不是上帝创造的,没有先验的性善、性恶之分。每个人只能根据不断选择自己超越自己,给自己下定义,每个人都处在动态的行为选择中,所以,每个活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实现本质的可能性,即他并不能在结论性的意义上存在,只能在可能性的意义上存在。
三个分论点是总论点的具体化。萨特的作品大都是这些分论点的形象表述。第一,他的客体观是“自在的存在”。认为世界荒谬,人生孤独;第二,他的主体观是“自为的存在”,主张自由选择,不断选择;第三,他的责任观,是自由和负责相联系,自由选择必须承担责任。第一点是自由选择的客观条件。第二点是自由选择的核心内容。第三点是自由选择的基本依据。可见,自由选择的确是萨特人学的精髓。
文学主张:主张文学介入社会斗争,干预人类生活。首先,他认为创作是为阅读而设的引导。其次,他认为,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
艺术风格:第一,极限境遇。萨特十分注重境遇描写,他所谓的境遇就是人处在世界中所体现出的反感、恶心和孤独的环境条件。如短篇小说《墙》中的革命战士,面对的是被判死刑、等待枪决的荒谬世界。第二,自由选择的人物。萨特笔下的人物都是自由选择的正反面人物。如《苍蝇》中的厄勒克特拉,是一个自由选择在先,投降妥协于后,只作了一次选择的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