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揣摩和分析”(揣摩音乐的情绪、风格、趣味,分析音乐的节奏特点和结构特点)是打击乐曲编配的()A第一个步骤B第二个步骤C第三个步骤D第四个步骤

题目
“揣摩和分析”(揣摩音乐的情绪、风格、趣味,分析音乐的节奏特点和结构特点)是打击乐曲编配的()

A第一个步骤

B第二个步骤

C第三个步骤

D第四个步骤

参考答案和解析
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打击乐配器的编配步骤如何排序: 1.熟悉音乐 2.安排节奏和音色的布局 3.记谱和转换乐谱 4.揣摩、分析 5.试奏和调整。()

A、13245

B、12345

C、12435

D、14253


参考答案:D

第2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
【课题名称】《拉丁美洲——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交融》
【教学内容】
1.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
2.墨西哥民间歌曲《美丽的小天使》
3.乌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
【教学目标】
通过听、唱、动让学生感受到拉丁美洲音乐独特的风格和其多元的音乐文化。
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认识拉丁美洲民间器乐、歌舞和探戈音乐的特点。
能够让学生通过听、唱、动等不同形式,加深对拉美音乐的理解并会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拉关歌舞。
【教学过程片段】
1.导入
(1)播放拉丁美洲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
(2)告诉学生这首歌的音乐特点及音乐风格,引出拉丁关洲的音乐。
2.新课教学
(1)告诉学生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
(2)赏析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老师介绍各种乐器的特点,学生观赏乐器图片,并体会这首乐曲的情绪。
(3)赏析墨西哥民间音乐《美丽的天使》,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绪,并让学生唱旋律、手拍节奏,感受歌曲节奏的特点,最后,老师介绍歌曲特点。
(4)播放探戈舞录像片段,老师告诉学生这种舞蹈的类型和特点并列举几种典型探戈风格节奏,学生用拍手或身体动作分组做探戈节奏练习。
(5)欣赏乌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让学生思考舞曲的节奏和情绪,然后老师出示乐谱,简要介绍乐曲,学生唱谱,教师伴奏。
3.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和交流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及感受。
(2)再次播放歌曲《生命之杯》,学生跟随歌曲演唱,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答案:
解析:
该教学过程虽然完整,但在一些方面没有遵循《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 (1)导入环节,老师播放拉丁美洲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这 点遵循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这种导入方式可以吸引学生对这节音乐课的学习兴趣,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但在此之后,老师没有任何引导,没有让学生自己思考,就直接告诉了学生这首歌的音乐特点及音乐风格,这一做法忽视了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2)在新课教学环节,老师让学生了解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这种做法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一理念,但教学方式不恰当,没有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之后赏析两首歌曲时,老师都是采用先让学生听、再给学生讲授音乐特点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做法仍然忽视了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3)此课例在导入环节播放《生命之杯》后,老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及音乐特点,从而引出拉丁美洲的音乐。在新课教学环节,可让学生互相交流之前搜集到的关于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在鉴赏歌曲时,可先播放歌曲,通过歌曲,学生体会其中情感,并通过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等特点。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能,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第3题:

为学前儿童选择韵律活动的音乐,需要注意以下哪几点()。

A、选择节奏清晰、结构工整的音乐

B、选择旋律优美、形象鲜明的音乐

C、选择不同节奏、不同性质、不同风格的音乐

D、注意音乐速度的选择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打击乐活动中,配器的第一个步骤是()

  • A、揣摩、分析
  • B、安排节奏型和音色的布局
  • C、熟悉音乐
  • D、试奏和调整

正确答案:D

第5题:

在一节小学音乐欣赏课《玩具兵进行曲》(人音版)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第一段音乐时.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如合着音乐做律动练习,想象玩具兵的样子。模仿玩具兵做夸张的动作。在第二段音乐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各种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并要求学生关注乐曲发展中不同的音乐情绪变化,有的雄壮有力,有的优美抒情。第三段音乐教师则引导学生关注第三段与第一段音乐相同点,中间乐曲结构和每段音乐的特点。
根据以上案例,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进行分析评价。


答案:
解析:
首先,它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课程基本理念。这是一节音乐欣赏课,突出了音乐的“美育”功能。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并且其表达方式丰富,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其次。本课例还体现了“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课程基本理念。音乐教学是音乐实践的过程。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在本课中设计了用打击乐器为音乐配伴奏这样的实践活动,与此同时,学生还要注意曲子的情绪变化。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最后,教师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歌曲第三段和第一段的异同.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音乐新课程的特点。因此,这是一个很好的课例。

第6题:

下列关于学校鼓号队乐曲编配描述错误的是( )
A.鼓号队以打击乐器为主
B.鼓号队乐曲的编配以节奏为主
C.小军鼓和小军镲多用于较密集的节奏?
D.鼓号队的大军鼓多用于弱拍


答案:D
解析:
鼓号队大军鼓多用于强拍。

第7题:

分析歌曲《飞来的花瓣》。



(1)分析该歌曲的调式调性及音乐风格。(5分)
(2)分析该歌曲的曲式结构。(5分)
(3)分析该歌曲的旋律特点。(5分)


答案:
解析:
(1)本曲为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图示为:



(2)本曲为bE大调。
(3)A段为单声部,自然而近乎口语化的音乐主题于平易、亲切中饱含深情。弱起的节奏,朴实的音调及接下来的略为舒展的旋律,富于动感的音型伴奏下,恰似在“春风中”飘逸着的“片片花瓣”。B段与之对比,旋律提高了音区,但仍是以级进为主的平和的旋律进行,表达了对老师感怀的一种内心的激动。接下来为塑造“春风中”的意境,飘逸的旋律,至呼唤式的“回答老师”处达到了全曲的高潮。



第8题:

教师除了应该引导幼儿注意动作的节奏与音乐相协调外,还应该引导幼儿注意使动作与音乐的情绪、风格、结构相协调。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9题:

试分析为幼儿选择的打击乐曲配器方案应具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为幼儿选择的打击乐曲配器方案应具有以下特点:
1.适合幼儿的实际能力
适合幼儿的实际能力,在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是适合幼儿使用乐器的能力,配器方案中选用的乐器种类和演奏方法,应是特定年龄阶段幼儿能够接受的。其二是适合幼儿对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配器方案中的节奏变化和音色变化,其频度和复杂程度应是特定年龄阶段幼儿能够接受的。如:在为3—4岁幼儿选择的配器方案中,一般宜在乐段之间变化音色;在为4—5岁幼儿选择的配器方案中,一般可在乐句之间变化音色;在为5—6岁幼儿选择的配器方案中,不仅可以考虑在乐段之间,乐句之间甚至乐句之中变化音色,还可以考虑在乐段之间,乐句之间甚至乐句之中变化节奏。
2.有一定的艺术性有一定的艺术性,在这里也有两个意思。其一是配器产生的音响效果能够与音乐原来的情绪、风格、结构相一致。其二是配器所产生的影响效果要富于变化有具有整体统一感。

第10题:

为音乐作品选配乐器时,需考虑乐器的音响特点要与音乐的性质、情绪、风格相适应,相协调。


正确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