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aoti.com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整理

PM10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也称。()

A、可吸入颗粒物。

B、细颗粒物

C、可吸入细小颗粒物

D、颗粒物


参考答案:A


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的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的颗粒物。


正确答案:≤100μm≤10μm


具有空气过剩系数小,燃烧温度高,燃耗热力强度大,不完全燃烧损失小的燃烧是()。

A.长焰燃烧

B.短焰燃烧

C.无焰燃烧

D.中焰燃烧


参考答案:B


PM10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的颗粒物。

A:≤100mm
B:<100μm
C:≤10mm
D:<10μm

答案:C
解析:


TSP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A:几何当量
B:阻力学当量
C:自由沉降当量
D:空气动力学当量

答案:D
解析: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是指静止空气中颗粒物的沉降速度与密度为1g/cm2的圆球的沉降速度相同时的圆球直径。几何当量直径是指与颗粒物的某一几何量(如面积、体积等)相同时的球形粒子的直径。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整理一、名词解释1、环境空气:是指人类、植物、动物、建筑物暴露于其中的室外空气。(P1)2、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P3)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m的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只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的颗粒物。人为污染源:人类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形成的污染源。热力型氮氧化物:当燃烧室温度较高的空气中的部分氮也会被氧化成NO。不完全燃烧损失:包括化学不完全燃烧和机械不完全燃烧造成的热损失。气温:气象上讲的地面气温一般是旨距地面1.5m高处的百叶箱中观湘的空气温度。地球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使运动着的大气偏离气压梯度方向的力。马丁直径:也称定向面积等分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中按同一方面将颗粒投影面积二等分的线段长度。斯杜克斯直径:在同一流体中与颗粒密度相同和沉降速度相等的圆球的直径。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空气中与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PP=1g/cm3)的圆球的直径。圆球度:与颗粒体积相等的圆球的表面积与颗粒表面积之比。真密度:粉尘体积不包括粉尘颗粒之间和颗粒内部的空隙体积,而是粉尘自身所占的真实体积,则以此真实体积求得的密度。堆积密度:呈堆积状态存在的粉尘(即粉体),它的堆积体积包括颗粒之间和颗粒内部的空隙体积,以此堆积体积求得的密度。大气能见度的气象学定义:在指定方向上仅能用肉眼看见和辨认的最大距离:在白天,能看见地平线上直指天空的一个显著地深色物体;在夜间,能看见一个已知的、最好未经聚焦的中等强度的光源。能见度与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关系:能见度的影响:TSP;SO2和其他气态含硫化合物,因为这些气体在大气中以较快的反应速率生成硫酸盐和硫酸气溶胶粒子;NO和NO2,在大气中反应生成硝酸盐和硝酸气溶胶粒子,还在某些条件下,红棕色的NO2会导致烟羽和城市霾云出现可见着色;光化学烟雾,这类反应生成亚米级的气溶胶粒子。大气圈的垂直结构是指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和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等。根据气温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图P67)P6668大气层的五层垂直分布及其特点: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圈最低的一层。自下垫面算起的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主要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气温日变化明显,风速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大,直接影响着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和转化。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55km高度的一层称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高,集中了大气中大部分臭氧,形成臭氧层。几乎没有大气对流运动,所以进入平流层中的大气污染物的停留时间很长。3)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km高度的一层称为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对流运动强烈,垂直混合明显。4)暖层:从中间层顶到800km高度为暖层,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再度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高的现象,存在着大量的离子和电子,又称电离层。5)散逸层:暖层以上的大气层统称为散逸层。它是大气的外层,空气极其稀薄,空气粒子的运动速度很高,可以摆脱地球引力而散逸到太空中。粉尘的比表面积:单位体积(或质量)粉尘所具有的表面积。粉尘的润湿性:粉尘颗粒与液体接触后能否相互附着和附着难易程度的性质。电场荷电:离子在静电力作用下做定向运动,与粒子碰撞而使粒子荷电。扩散荷电:由离子的扩散现象而导致的粒子荷电过程。惯性碰撞参数:停止距离与液滴直径DC的比值。吸附剂:被吸附到固体表面的物质称为吸附质,附着吸附质的物质为吸附剂。物理吸附:由分子间范德华力引起的吸附。催化作用:化学反应速度因加入某种物质而改变,而被加入物质的数量和性质在反应终了时不变的作用。催化剂:凡能加速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的化学组成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物质。燃烧型NoX:燃料中的N和O形成的NOX。电晕闭塞:气体含尘浓度很高,电场内尘粒的空间电荷很高,会使电除尘器电晕电流急剧下降,严重时可能会趋近于零。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表厚体系统称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环境管理:是在环境容量允许下,以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的、经济、法律的、教育忍气吞声和行政的手段进行管理。吸附质:根据吸附质微孔尺寸分布,主要起吸附作用的直径与被吸附分子大小相等的微孔。催化剂的稳定性: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保持活性的能力称催化剂的稳定性。化学吸附:是由吸附剂与吸附质间的化学刍力而引起的,是单层吸附,吸附需要一定的化能。3、粉尘: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小固体颗粒,受重力作用能发生沉降,但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悬浮状态。(P4)4、酸雨: 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称为酸雨。(P4)5、一次污染物: 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6、二次污染物: 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P5)7、大气污染物控制标准:是根据污染物排放标准引申出来的一种辅助标准,如燃料、原料使用标准,净化装置选用标准,排气筒高度标准及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等。(P22)8、理论水蒸气体积:是由燃料中氢燃烧后生成的水蒸气体积,燃料中所含的水蒸气体积和由供给的理论空气量带入的水蒸气体积。(P45)绝对湿度:在1m3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kg)相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占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绝对湿度之百分比露点:在一定气压下空气达到的饱和状态时的温度。气象预报的风向和风速指是在离地面10m高处的平均值。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单位用m或km。国外八等分云量*1.25=我国10等分云量9、干绝热直减少率:干空气块(包括未饱和的湿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定义式:气温直减率:在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上,每升高100m气温的变化值。若气温随高度增加是递减的,为正值,反之,为负值。若Z,、T,r=-(T2-T1)/(Z2-Z1)0,正直,对流层,中间层。若Z,T,r=-(T2-T1)/(Z2-Z1)10、温度层结:用坐标图表示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气温沿高度分布曲线或温度层结曲线,简称温度层结。(P72)11、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空气中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P=1g/cm3)的圆球直径。(P118)12、气体吸附:气体吸附是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或液体)混合物中一种或数种组分被浓集于固体表面,而与其它组分分离的过程。13、气体吸收:溶质从气相传递到液相的相际间传质过程。14、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为了达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目标,对多种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区域适应性和实施可能性等进行最优化选择和评价,从而得出最优的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15、收到基:以包括全部水分和灰分的燃料作为100%的成分,即锅炉燃烧的实际成分。16、理论烟气体积:在理论空气量下,燃料完全燃烧所生成的烟气体积。以V 0fg表示。P4517、大气稳定度: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温度,即是是否易于发生对流。(P73)18、吸附剂活性:是吸附剂能力的标志,常以吸附剂上已吸附吸附质的量与所用吸附剂量之比的百分数来表示。(267页)1:辐射逆温因地面强烈辐射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而降温,与地面接近的气层冷却降温最强烈,而上层的空气冷却降温缓慢,因此使低层大气产生逆温现象。辐射逆温一般日出后,逆温就逐渐消失了。2:平

通常我们所说的气象条件中的气温是指( )。

A:高出地面2.8m高处测得的空气温度
B:高出地面2.5m高处测得的空气温度
C:高出地面1.5m高处测得的空气温度
D:地面空气温度与高出地面3.0m高处空气温度的平均值温度

答案:C
解析:
气温单位摄氏度,通常指高出地面1.5m高处测得的空气温度。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可吸入颗粒物是指(  )。

A.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的颗粒物
B.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50μm的颗粒物
C.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00μm的颗粒物
D.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50μm的颗粒物

答案:A
解析: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可吸入颗粒物是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的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um的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um的颗粒物。


正确答案:TSP;100;PM10;10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um的颗粒物


正确答案:错误


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经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


正确答案:错误

更多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整理” 相关考题
考题 判断题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的颗粒物。A 对B 错正确答案:错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单选题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的颗粒物。A 5μmB 10μm(微米)C 15μm正确答案:C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填空题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um的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um的颗粒物。正确答案:100,10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可吸入颗粒物指()A、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0.5μm的颗粒物B、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μm的颗粒物C、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5μm的颗粒物D、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正确答案:D

考题 单选题可吸入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的颗粒物。A 8μmB 1μmC 5μmD 10μm正确答案:C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影响()损失的主要因素是燃料性质、过剩空气系数、炉膛温度以及炉内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情况。A、排烟热损失;B、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C、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D、散热损失。正确答案:B

考题 填空题总悬浮颗粒物()是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um的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um的颗粒物。正确答案:TSP,100,PM10,10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um的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um的颗粒物。正确答案:100;10

考题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的颗粒物。A、5μmB、10μm(微米)C、15μm正确答案:B

考题 判断题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um的颗粒物A 对B 错正确答案:对解析: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