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

简述汉语发展的南北差异。

题目

简述汉语发展的南北差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造成南北方山水风景区欣赏时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方文化的差异
  • B、南北方气候的差异
  • C、南北方地质、地貌的差异
  • D、南北方工作时间的差异

正确答案:C

第2题:

中国除了存在东部和中、西部发展差异以外,实际上还存在南北发展差异。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简述我国汉语从古代到现在词义在感情色彩上的主要差异。


参考答案:(1)词义褒贬的不同。
(2)词义轻重的不同。

第4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小说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1.作品数量巨大;
2.作者队伍宏大;
3.小说质量不断提高。

第5题:

简述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正确答案: 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通常用智力测验所得的智商(IQ)来评定。一般来说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被分为超常(IQ>130)、正常(IQ在70-130之间)和低常(IQ<70)3个等级。
智力正常者又可再分为3种:
1.智力偏低(IQ在70~89之间)。
2.智力中常(IQ在90~109之间)。
3.智力偏高(IQ在110~129之间)。
智力的发展水平呈中间比例小的正态分布。

第6题:

简述述南北朝骈文和散文发展的情况。


正确答案: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分裂的时期,当时主要作者以南朝(晋、南齐,梁、陈)为代表。作品多为晋时的散赋和抒情小赋,南朝的骈赋,尤其在齐梁后,骈文已经成为当时的主流代表。如中国最完备的文学批判类的著作《文心雕龙》就是骈文所写。其中“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试图来证明骈文的格式。但也有很多作品是以散文形式写出(如大多数议论文,但也尽量骈化)。这就说明当时的情况是大的走向以骈文为主。这个走向直接影响到隋唐时期诗和文章的格式化。一直延续到了宋代。

第7题:

中国存在东部和中、西部发展差异,还存在南北发展差异。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简述现代汉语连词“和”的来源及其发展情况。


正确答案: (1)“和”字由动词发展而来,最初是拌和的意思,后来发展为连带的意思。“和”字的后一种用法大约是从晚唐开始的,“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落叶和云扫,秋山共月登。”这些诗句,“和”都和“带”或“共”互文,可见“和”只是连带的意思,后来才逐渐发展为连词的。
(2)为了语言的明确化,现在我们将“和”字和“同”字区分开来,前者用作连词,后者用作介词。它们在书面语上的分工是由《宪法》开始的(1954年)。在这里,“和”联结两种行为的新职能也表现出来。

第9题:

简述自然景观南北差异的主要表现。


正确答案: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
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第10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刑罚的发展变化。


正确答案: 1.初步形成封建制五刑
汉文景时期刑制改草后,刑罚的主刑仅剩笞杖刑与死刑,这不能满足对复杂多样的犯罪进行制裁的需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断探索改进刑罚的主刑体制,到南北朝后期,以死、流、徒、鞭、杖为主刑的新的刑罚体系初具雏形,隋朝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最终确立起新的封建制五刑。
2.废除宫刑
宫刑是一种残酷且不人道的刑罚,亦是一种残损人的身体的肉刑。魏晋时,曾有多次有关肉刑的恢复与废止的争论,支持恢复肉刑者认为肉刑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反对一派以“仁政”为旗号,认为恢复肉刑,尤其是宫刑,会引起百姓的更大反抗。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547)、北齐后主天统五年(569),均下诏应处宫刑的改为收为官奴,宫刑怍为一种刑罚正式被废除。
3.刑罚日趋规范与文明
刑罚在这一时期日益规范和文明,主要表现为限制族刑,缩小缘坐的范围。曹魏《新律》规定大逆无道重罪,本人腰斩,家属从坐,但不诛及祖父母与孙子,公元255年,又明确规定已婚妇女从夫家株连,改变了以往已婚妇女兼受娘家与夫家两家株连的情况。西晋的《泰始律》规定养子女与出嫁妇女均不再受生父母弃市之株连,继续缩小株连的范围。北魏孝文帝时期甚至曾经废除株连的做法,罪及本人。关于是否实行株连及株连范围的界定日趋缩小。另外,酷刑的设置与使用日益减少,刑罚的执行亦日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