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特征,说明这一形象表现了汤显祖怎样的文学思想?

题目

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特征,说明这一形象表现了汤显祖怎样的文学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分析《游园》中杜丽娘的形象。


正确答案: 杜丽娘是个出身封建名门望族的淑女,从小受到封建礼教的严格管教,常年独守于深闺中。因此当她第一次踏进春光明媚的后花园,看到春天美丽的景致,便引发了对青春流逝的惋惜和对美好爱情生活、对婚姻自由的向往。表现了杜丽娘多情浪漫和不甘心做循规蹈距的闺阁典范的叛逆的一面。

第2题:

()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这一作品中的人物。

  • A、杜十娘
  • B、崔莺莺
  • C、苏三
  • D、杜丽娘

正确答案:D

第3题:

阐述《牡丹亭》中杜丽娘性格的发展过程。这个艺术形象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杜丽娘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贵族少女。具有封建家长所要求的美德。但她对被压抑、类同禁锢的生活产生了不满、萌生了反抗意识。游园使她这种意识更加强烈。惊梦以至殉情,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强烈呼唤,不惜以死相求。最后她终于和柳梦梅如愿结合。这个形象,是反对封建思想素缚,争取个人婚姻幸福的勇敢斗士,她高度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由的艰辛,和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反映了作者对美好婚姻模式的向往。

第4题:

《牡丹亭》“游园惊梦”是怎样表现杜丽娘青春觉醒的?


正确答案:通过春日景色的描写,以及女主人公在游园前对镜整妆,突然见意想不到的发现那面菱花镜偷偷地照见了自己,从镜中看到自己的面容以后,竟挑逗得她羞答答地把美丽的发髻弄歪了。这样,就将一个青春开始觉醒的少女,那种顾影自怜、含情脉脉而又羞涩娇艳的心理和神态,传神入妙地表现出来了。

第5题:

试析汤显祖是如何通过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来体现自己对“情”的追求的?


正确答案: (1)杜丽娘青春的觉醒,对真情大胆、执着的追求。
(2)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生所体现的“情”可以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至情观。
(3)杜丽娘复生后对礼义的回归所体现的对现实的热情和对道德的关注。

第6题:

分析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正确答案: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中难得的典型形象。她生于名门大家,自幼受到封建文化的教育和严格的管束,精神忧郁、苦闷。陈最良对于《关雎》一诗“后妃之德”的解释,并没有引起的她的共鸣,反而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游园中她第一次发现了春天的美,逗起她的春情,产生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异性的渴望。但她的生活环境没有给她提供任何条件,她只能到梦中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去实现自己的憧憬和追求。理想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她只能含恨为情而死。进入鬼蜮的杜丽娘,脱离了礼教的直接管束而显得格外大胆、痴情。她据理力争,赢得了再生的机会。“冥判”以后,她不用媒妁之言,深夜与情人相会,结下了“生同室,死同穴,永做夫妻”的誓言。复生后,在她的努力下,使得自己的非法叛逆的婚姻获得了家人的认可。爱情的力量使杜丽娘从生到死,从死到生,也征服了作为爱情死敌的封建礼教。杜丽娘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作者 “理之所必无 ”然而 “情之所必有 ”的主题思想。

第7题:

试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作为爱情剧,《牡丹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女子的苦闷,汤显祖写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的故事,赞扬真情、至情,批判了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不同,她并没有一个现实中的情人,她为追求梦中情人而死去,又因情而复生。她不是在现实的感情中苦恼,而是为梦境而痛苦,她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的渴望。在这里,汤显祖不仅写出了社会现实中的女性的困境:生活中受到重重束缚,行动也受到多方约束,对于爱情,仅仅只有渴望,而无法实现。同时,汤显祖更借杜丽娘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至情观:“情”可以超越现实的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真情是无法为常理所规定和约束的。

第8题:

试析汤显祖是如何通过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来体现自己对“情”的追求。 


正确答案: 对于文学创作,汤显祖一贯强调真挚情感的作用。在《牡丹亭》中,他更把这样一种对真情的追求发挥到了极致。杜丽娘出于富贵之家,渴望爱情,受到当时的社会道德的束缚。从生活环境来看,她的处境比崔莺莺的环境与日俱增令人窒息。她每天接触到的人除了父母,就是侍女春香,老师陈最良是个老儒生。在她的生活里,没有一个像张生那样的至诚狂热地追求她,也没有一个热心的红娘帮助她递简传书。她生活的圈子,除了父亲老师外,再没有别的男性。绣房便是她的世界。她白天瞌睡、游花园、在裙子上绣成双的鸟,都被认为是不合适的,要受到指责。她受到更多的管束。她没有一个现实中的情人、没有红娘的帮助,但她对爱情的追求远比崔坚决、主动。她为追求梦中情人而死去,并在阴间继续跟寻,为钟情一点,终于因情而复生,在现实中的找到了自己的“影儿中情人”。在重生以后,虽然她深爱自己的父亲,但她仍坚决拒绝了父亲让她离开柳梦梅的要求。作者笔下的杜丽娘,不同于以往爱情剧中的任何一位女主角,不同于崔,她不是在现实的感情中苦恼,而是为梦境而痛苦,她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的渴望,这是《牡丹亭》剧本的一大成功之处。作者不但由杜丽娘的形象,写出现实中女性的困境:一方面是文学素养的加强,对才华的注重,另一方面则是生活中束缚的严重,她人的行动受到了太多的约束。同时更借杜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至情观:“情”可以超越现实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剧中阴间的判官在听杜说起自己为梦感伤而亡时,曾表示怀疑。
作者在塑造杜的人物形象时,注意抓住人物的身份来做文章。它的重点在表现主人公心中被压抑的情怀,她内心世界的丰富,她的青春的觉醒。为了与杜丽娘大家闺秀的身份相吻合,作者大量借助景物描写,以景物为媒介,表现内心的秘密,使读者既读到杜丽娘的深情,又无损于人物的身份。“惊梦”是剧本中刻画她的内心很成功的段落,在一片春光中写出了她的春情。在剧本中,作者很好地发挥了中国传统诗词借景抒情的笔法,让杜在对景物的咏叹中,表达内心的怀春慕色,不但使曲词具有了含蓄不尽的意味,而且使杜的形象多了一份伤感和幽怨,优美而不失之轻佻。

第9题:

试以杜丽娘形象分析《牡丹亭》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正确答案: (1)杜丽娘是一个执着追求美好的爱情婚姻、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2)杜丽娘形象体现了明代后期王学左派及李贽等人个性解放的思想。
(3)杜丽娘形象有力批判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

第10题:

试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时代意义。


正确答案:作为爱情剧,《牡丹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女子的苦闷,汤显祖写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的故事,赞扬真情、至情,批判了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不同,她并没有一个现实中的情人,她为追求梦中情人而死去,又因情而复生。她不是在现实的感情中苦恼,而是为梦境而痛苦,她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的渴望。
在这里,汤显祖不仅写出了社会现实中的女性的困境:生活中受到重重束缚,行动也受到多方约束,对于爱情,仅仅只有渴望,而无法实现。同时,汤显祖更借杜丽娘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至情观:“情”可以超越现实的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真情是无法为常理所规定和约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