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以《促织》为例,谈《聊斋志异》的情节特色。

题目

以《促织》为例,谈《聊斋志异》的情节特色。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聊斋志异》的情节特色:简而多曲,变而近理。简捷是《聊斋》进入叙事的重大特色,从不盘马弯弓,远套绕接,于是小说不枝不蔓,干净短小。“简”不等于“直”,不等于“平”;而是简而多曲,简中有变,变而近理;于是小说精悍、精彩,引人入胜。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主要作品为《聊斋志异》、《促织》、《狼》、《席方平》、《劳山道士》、《画皮》等出于此。
聊斋先生

第2题:

以《青凤》为例,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聊斋志异》是一部想象丰富奇特,故事变幻莫测,境界神异迷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古人认为“诸法具备,无妙不臻。写景则如在目前,叙事则节次分明,铺排安放,变化不测。字法句法,典雅古峭,而议论纯正。”(冯镇峦《读聊斋杂说》)使人“百诵不厌”(《聊斋志异•段序》)。《青凤》是《聊斋志异》中很成功的篇章,它的艺术成就也很能体现《聊斋志异》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色。
首先,作品塑造了栩栩如生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青凤和耿去病等艺术形象。蒲松龄依据作品人物应有的环境和条件,抓住他们独特的外表、兴趣、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通过精确生动的细节描绘,突出其特点,寥寥数笔就使之跃然纸上。狐狸幻化的青凤,“弱态生娇,秋波流慧”,是一个人狐复合艺术形象,她是少女,有少女的热情、开朗、温存的女性特征,但由于她是在叔父儒冠叟的严格管教下长大的,虽多情却又怕事,显得拘谨稳重,颇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她也和其他青年女性一样,渴望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获得自由和爱情,但她身上封建烙印较深,因此与耿去病相爱的道路就更为曲折,她是在被家里人误认为葬身犬腹的情况下,才得以和相爱的人结合,又在耿去病成为她叔父儒冠叟的救命恩人后,才得到家里人对于这一婚姻的承认。作品写她与耿去病初见面时,她“辄俯其首”:再次见面时,因为骤然相见,她“骇而却退”:当她与耿去病私会被叔父撞见时,则“羞惧无以自容,俯首倚床,拈带不语”,被叔父呵诟时又只会“嘤嘤啜泣”。这些精确的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她既热情追求爱情,但又羞涩的心理,这些完全符合她的身份和教养,体现了她这类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本质特征。耿去病则不然,他“狂放不羁”,夜闯旷宅,还“笑呼”“有不速之客一人来”,当老狐狸化鬼相恐吓时,他竟笑而“染指研墨自涂灼灼然相与对视”,使“鬼惭自去”,而当青凤受斥啜泣时,他“心意如割”,大声曰:“罪在小生,于青凤何与?倘宥凤也,刀锯鈇鉞,小生愿身受之!”当儒冠叟携家迁移后,他仍“日切怀思”,“未尝须叟忘凤”。这就把人物敢作敢为而又钟情的特征充分表现出来。由于两个不同个性的人物相互映照,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也就更为鲜明,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作品情节曲折而富有变化。作者安排情节力避平铺直叙,写得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味。写的时候,或正面、或侧面,或倒叙、插叙,极尽腾挪跌宕、委屈多变之能事。青凤与耿去病相爱,中间经过多少曲折,从相见、追求、到鬼吓、诟女、避迁、已是山穷水尽,忽插入清明上墓,道上小狐哀援,耿去病怜而抱归,“闭门,至床上,则青凤也。”耿大喜,而读者也十分兴奋,似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按说,故事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以“笔翻空则奇”的艺术思想做指导,腾挪跌宕,写老狐中箭,孝儿求援,耿去病乞革救叟,青凤暖狐使甦,都写得起伏而富于变化,十分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
再次,结构谨严,叙次周密,主次分明,脉络贯通、作品以青凤为中心来结撰,青凤的命运是贯串全篇的主线,写她与耿去病的爱情历程,种种外界阻力和意外波折,最后化险为夷,终成姻缘。全篇无一疏漏,完全合乎当时的情理和人物个性,显得十分严密、清晰。
还有,语言精炼,富于个性,词汇丰富,句法也多变化。青凤温存,拘谨、善良,她的语言是委婉的,深情的,特别是请求救叔时,那“忍哉”二字,就把人物的复杂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耿去病狂放,见青凤后“神志飞扬,不能自主”,也只有他才说得出“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的个性语言来。
此外,景物描写也很有特色,画面鲜明,造成一种特有的气氛和境界,从而更好地烘托出人物性。如写狐精的生活环境,是大户人家衰微后的宏阔第宅,且已“半旷废之”,显得“荒落益甚”,再加上时值夜晚,无人的“楼上灯光明灭”,狂生耿去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排闼闯入的。而展现在他面前的却是“巨烛双烧”,一个阖家聚宴、“团坐笑语”的环境,然后再从这里展开故事。仅这一点也会给读者以巨大的吸引力。
由上几点,蒲松龄艺术水准之高,可见一斑。

第3题:

蒲松龄《聊斋志异》下列作品中,以婚姻恋爱为题的是()

A.《婴宁》

B.《红玉》

C.《叶生》

D.《促织》


参考答案:AB

第4题:

《聊斋志异》中揭露了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和吏治的腐败的是()。

  • A、《促织》
  • B、《司文郎》
  • C、《婴宁》
  • D、《巧娘》

正确答案:A

第5题:

简述《聊斋志异》以幻写真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聊斋志异》的艺术想象丰富、大胆而奇异,其人物多是花妖狐魅,神鬼仙人,都具有超人的特点和本领;活动环境包括仙界、冥府、龙宫等,神奇怪异,五光十色。这些幻想都是“幻”和“真”的结合。
(1)通过超现实的幻想表现的是现实的社会内容。
(2)这些幻想都有现实生活的客观依据。

第6题:

以中国知网为例谈二次检索的作用?


正确答案:对上一次检索结果进一步指定条件进行的检索叫做二次检索。当上一次检索结果内容较多时,在上一次检索结果范围内,选用更贴近的检索方式和检索词,点击“二次检索”按钮后所获的结果。其检索入口和初级检索基本相同,就是多了个“在结果中检索”。

第7题:

《聊斋志异》中的《促织》说的是将哪种昆虫放在一起相互撕咬作为娱乐活动?


正确答案: 《聊斋志异》中的《促织》说的是将蟋蟀放在一起相互撕咬作为娱乐活动。

第8题:

以《叶生》为例,说明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是如何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的?


参考答案:以《叶生》为例。叶生的才华受到潍阳令丁乘鹤的赏识,由于丁“游扬于学使”,他得以第一名进学。可是在乡试中,他却依然铩羽而归。叶生面对一再的打击,一蹶不振,“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终于忧愤而死。叶生死后,魂魄依从因忤上官而免职的丁乘鹤,而不知身已为鬼,并将自己的才华尽数传给丁公之子。在叶生的教授下,丁公之子在乡试中考中第二名举人,不久又在会试中高中。在丁公父子的劝说下,叶生的鬼魂应试,终于得中。当他的魂灵回乡见到妻子,被妻子点破他已经死去多年,便扑地而灭。但明伦刚读到文章开头,就“为之大哭”,冯镇峦读到一半,就“放声一哭”。这则并不太长的故事之所以有如此动人的艺术力量,就因为在叶生身上,熔铸着作者自身的经历。正如冯镇峦所说的“余谓此篇即聊斋自作小传,故言之痛心”。“文章憎命,所如不偶”,是叶生的经历,也是蒲松龄的经历;叶生因为丁乘鹤的游扬而取得秀才第一名,也是蒲松龄早年受知于县令费祎祉、学使施闰章的移植;叶生放榜后嗒然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也正是蒲松龄铩羽而归后“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的写照。


《叶生》一篇,正是作者用泪水和笔墨写成的自画像。在这幅自画像中,我们不难看到蒲松龄的满腹悲酸。丁公曾问叶生:“君出余绪,遂使孺子成名,然黄钟长弃,奈何?”叶生回答:“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愿亦足矣。”在这似乎达观的言辞中,又浸透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多少辛酸的人生感受。


对主体价值的高度认定,必然导致对压抑、埋没主体价值的环境的批判。于是,在《聊斋志异》中,出现了大量批判科举制度的作品。囿于历史的局限,蒲松龄对科举所作的批判,主要是基于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站在科举失意的弱势读书人的角度上进行的,所以批判的矛头也就更多地指向那些使自己受害的科举考试的具体运作者——考官身上。这种批判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的,一是从道德角度出发,揭露考官的徇私舞弊;二是从识鉴能力出发,揭露他们有眼无珠,头脑冬烘。


第9题:

举例说明《聊斋志异》以幻写真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聊斋志异》的艺术想象丰富、大胆而奇异,其人物多是花妖狐魅,神鬼仙人,都具有超人的特点和本领;活动环境包括仙界、冥府、龙宫等,神奇怪异,五光十色。这些幻想都是“幻”和“真”的结合。
(1)首先通过超现实的幻想表现的是现实的社会内容;以虚写实,幻中见真,是《聊斋志异》所创造的奇幻世界的本质特征。
有些篇目中只是一些场面或细节的奇异想象,服务于整篇小说的艺术构思和主题思想。如《劳山道士》中写道士剪纸如镜,贴在墙上变成了月亮,而且有嫦娥从里面出来跳舞唱歌;《翩翩》中的翩翩用芭蕉叶做的衣服,像绿色锦缎一样细腻柔滑等。
有的整篇就是一种想像的世界,如《罗刹海市》中的美丑颠倒、是非混淆的罗刹国,这显然是一篇充满奇思异想的愤世之作、骂世之作。“花面逢迎,世情如鬼”,文中的这八个字,正是作者所要揭露和抨击的目的,也是对当时社会一种最精当的概括。
(2)这些幻想都有现实生活的客观依据。如《花姑子》中的花姑子是个獐子精“气息肌肤,无处不香”;《葛巾》中的葛巾是个牡丹花精,“纤腰盈掬,吹气如兰”等,都或显或隐地反映十分深厚的生活基础,奇幻的环境、景物、气氛,也大都可以找到现实生活的依据。

第10题:

以《再别康桥》为例,谈一谈新月派所提倡的“三美”理论。


正确答案: 绘画美:通过景物意象突出诗歌的画面感: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水中映出的虹影,撑蒿寻梦的身影„„融情于景。
音乐美:精心安排诗歌的句、节,采用ang,ao韵,重视诗句的节奏美,情绪节奏由凝缓渐向高潮,在高潮外嘎然而止,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宛如一曲乐章经过变化到高潮之后重归于平静。
建筑美:诗歌在整体上有节的匀称、句的均齐,第一小节句式整齐、类似,构成一种反复、循环,首尾的叠词呼应,在结构上完整、浑然一体,是建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