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知识

导尿管相关尿道感染的预防措施,以下哪些是错误的?()A、集尿袋应保持低于膀胱水平,及时清空袋中尿液B、每天进行膀胱冲洗C、集尿袋每天更换D、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尿管

题目

导尿管相关尿道感染的预防措施,以下哪些是错误的?()

  • A、集尿袋应保持低于膀胱水平,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 B、每天进行膀胱冲洗
  • C、集尿袋每天更换
  • D、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尿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尿道感染和结石的原因不包括( )。

A、长期卧床

B、饮水少

C、长期留置导尿管

D、活动太少

E、甲状旁腺功能紊乱


参考答案:E

第2题:

预防导尿管相关尿道感染措施错误的是:()

A.集尿袋应保持低于膀胱水平,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B.保持引流的密闭性,不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接口

C.集尿袋每天更换

D.应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尿管


参考答案:C

第3题:

留置尿管后预防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案:(1)置管前:A、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留置导尿前应评估必要性,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B、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C、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等。
(2)置管中:A、严格执行无菌导尿技术,防止交叉感染B、插管动作轻柔,减少导尿过程中的机械损伤
(3)置管后:A、妥善固定尿管,防止尿管发生滑动和牵引尿道,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活动或搬运时应夹闭尿管,防止逆行感染。B、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放尿口被污染。C、维持通畅的密闭引流,一般情况下不要分离导尿管与集尿袋的连接管,必须分离时应消毒尿管与连接管口,再按无菌技术连接集尿系统。D、保持患者尿道口清洁,留置导尿期间应每日清洁或消毒尿道口两次。E、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定期更换集尿袋及尿管,如尿管阻塞、脱出、发生尿路感染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立即更换。F、留置尿管期间,对患者进行膀胱功能锻炼。G、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达到冲洗的目的。H、正确采集尿液标本I、除非具有临床指征,否则不应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J、评估留置导尿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

第4题:

关于泌尿系感染的预防措施正确的是

A.引流袋置于膀胱水平以下
B.从导尿管采集尿标本
C.疑似导尿管堵塞应立即冲洗
D.每周更换集尿袋

答案:A
解析:

第5题:

关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插管前控制要点,描述错误的是()


答案: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4F,女性宜选用16F

第6题: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防控在置管后措施是错误的()


答案: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第7题:

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条件之一可诊断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描述错误的是()


答案: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70cfu/ml

第8题:

不属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基本预防措施的是()

A.每日评估是否可以拔除留置的导尿管

B.保持尿液引流装置的密闭性和引流畅通性

C.悬垂集尿袋,保证引流袋内液面低于膀胱水平

D.常规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膀胱冲洗


正确答案:D

第9题:

以下关于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说法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D
试题难度:中认知层次:记忆HBsAg携带者不能担任献血员、炊事员、保育员,但可照常参加工作和学习。要加强随访。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经期卫生和行业卫生,防止自身唾液、血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环境,感染他人。所以正确答案为D。

第10题:

深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含2%葡萄糖酸氯己定的消毒剂进行消毒15秒以上,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体温>38.5℃,同时留置深静脉导管>5天或者有疑似肺炎的患者必须送检2套血培养。
(11)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2)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