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知识竞赛

一个幼儿欣赏完徐悲鸿的奔马图后,告诉老师:“看到这幅画,我好像看见了许多马在美丽的草原上奔跑。”这主要是幼儿的()在起作用。A、美的感受力B、美的表现力C、美的创造力D、美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题目

一个幼儿欣赏完徐悲鸿的奔马图后,告诉老师:“看到这幅画,我好像看见了许多马在美丽的草原上奔跑。”这主要是幼儿的()在起作用。

  • A、美的感受力
  • B、美的表现力
  • C、美的创造力
  • D、美的表现力与创造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一个儿童欣赏完齐自石画的虾后,对老师说:“看到这幅画,我好像看见了真的虾,会动会跳。”这主要是幼儿的(  )在起作用。

A.美的感受力
B.美的表现力
C.美的创造力
D.审美兴趣

答案:A
解析:
感受美是审美的基础。幼儿在看完齐白石的画后.产生的审美体验正是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说明其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第2题:

小高发短信告诉老师,谢谢你点我回答问题,我很高兴,作为老师你怎么看?


答案:
解析:
由小高反馈可知,我对小高的做法值得被肯定的。作为老师有如下看法。
第一,对于学生的教育应当是以正面教育为主,教师应当秉承这样的理念,积极的进行正强化,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第二,赏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依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选择性使用。既要鼓励学生,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
第三,过度的赏识教育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自大情绪,不利于学生建立正常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心态。对于类似小高这样的学生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继续鼓励,但也应把握好度,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第3题:

在这“屋漏又遭连夜雨”的年月,大约是1935年,我偶然在《中学生》杂志上看到丰子恺先生一幅题名《朝暾》的画。画面上一片蓝色的湖水,一轮初升的红日,几个活泼的儿童乘着小船,奋桨向红日划去。整个画面生意盎然,给人以希望,鼓舞人前进。这幅画虽非徐悲鸿的骏马、凡·高的向日葵,但却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我把它贴在墙上,我真记不清有多少次它在我痛苦失望之时,给我带来安慰和向往!

作者写这段话是想说明( )。

A.《朝暾》使他精神振奋、受到鼓舞

B.丰子恺是与徐悲鸿、凡·高齐名的画家

C.丰子恺的画比徐悲鸿、凡·高的画更打动人心

D.《朝暾》这幅画生意盎然,充满大自然的情趣


正确答案:A
这段话的核心是介绍丰子恺的画,而不是对几位画家的比较,因此,B应该排除;C作者仅仅说明“这幅画虽非徐悲鸿的骏马、凡·高的向日葵,但却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并不是在着重比较三个人的画谁的更能打动人,故应排除;D是这幅画本身所能传递的信息,并没有表达出作者的感受,也应排除。而能明确表达作者对丰子恺的这幅画的感觉的是这段话的第三句,即“整个画面生意盎然,给人以希望,鼓舞人前进”,而与之相呼应的是“我把它贴在墙上,我真记不清有多少次它在我痛苦失望之时,给我带来安慰和向往!”所以,这幅画使他精神振奋、受到鼓舞。故选A。

第4题:

一天,娜娜走到教师办公室门口,看到里面没有人,就走了进去,一眼就看到放在老师桌子上的糖果,犹豫之下,吃了糖果。这时,李老师突然走了进来。李老师看到娜娜的动作,什么都明白了,严肃地说:“怎么能偷东西呢,要告诉你家长!”娜娜解释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但李老师依旧跟家长告了状。李老师的这一做法没有看到()。


A.幼儿是发展的人

B.幼儿是独特的人

C.幼儿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D.幼儿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答案:A
解析:
幼儿不同于成人,他们是处于发展之中的人。幼儿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方式、成长特点,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被塑造与自我塑造的潜力,幼儿需要时间去成熟和发展。针对题干中的现象,教师应该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看到幼儿是发展中的人,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向家长告状。

第5题:

关于下面这幅画,正确的一项是()。

A.张大千——《振衣千仞岗》
B.徐悲鸿——《愚公移山》
C.张大千——《来人吴中三隐》
D.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文化素养——教师的艺术鉴赏修养

第6题:

成人与幼儿对一幅画的知觉有明显差异,幼儿只会看到这幅画的主要构成,而成人看到的是画面的意义,这反映的知觉特性是( )

A.理解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答案:A
解析: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一个对象时,他们的理解不同,知觉的结果也不同。最简单的事实是,成人与儿童对一幅图画的知觉有很大差别,年龄较小的儿童只能说出图画中主要的构成成分,而成人则既能掌握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又能把握整个图画的意义。显然,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影响了对同一对象的知觉。 命题分析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本题的考点是知觉的特性,即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该知识点一般以选择的方式出题。

第7题:

请欣赏右面这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图案,仔细观察这幅图,简要说明图案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
解析:
示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圆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的鱼纹,隐含“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寓意。

第8题:

中国画中如()等都可以作为幼儿欣赏的对象。

A.徐悲鸿画的马

B.李可染画的牛

C.齐白石画的虾和小鸡

D.吴作人画的熊猫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

关于下面这幅画,正确的一项是()。
{图}

A.张大千——《振衣千仞岗》
B.徐悲鸿——《愚公移山》
C.张大千——《来人吴中三隐》
D.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文化素养——教师的艺术鉴赏素养

第10题:

郑老师在教小朋友画完蚂蚁之后.小朋友们对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蚂蚁吃什么?蚂蚁怎样过冬?蚂蚁的触角有什么用?郑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鼓励幼儿在户外观察蚂蚁。关于郑老师的做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看到了幼儿有自我教育的可能性
B.看到了每个幼儿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C.看到了幼儿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D.看到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教师引导幼儿自主观察,就是看到了幼儿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郑老师才会鼓励幼儿自我观察、自我学习,注重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题干中并未涉及不同幼儿的个别差异问题,故选B项。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