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
一是制约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之本,能不能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关系到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否给子孙后代保留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相对匮乏,每年净增人口1000多万,耕地却以每年数百万亩的速度锐减,南方许多地方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的只剩几分,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本来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丧失,从而使这一矛盾日趋加剧。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我国的6亿多亩坡耕地和1亿亩风蚀耕地,平均每年每亩要流失土壤2~10吨,多的达10吨以上。建国以来,由于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年复一年的流失,使土层越来越薄,已远远低于使土地有较高生产力所要维持的土层和土壤数量。据科学家的研究,土壤流失的速度比土壤形成的速度快100—400倍,可见,一旦流失就很难恢复了。“土之不存,人将焉附”,更何谈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剧洪涝灾害。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输入江河、湖库。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堪称世界水土流失之最,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16亿吨,其中4亿吨粗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年复一年的淤高,使黄河变为世界有名的“地上悬河”,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素有“吞吐长江,接纳四水”之称的八百里洞庭,由于长江上游和湘、资、沅、澧四水的水土流失加剧,每年有上亿吨泥沙淤积在湖内,湖面不断缩小,吞吐能力日益减退。各地的“小黄河”也不少。泥沙淤积不仅缩短水利设施寿命,减少调蓄库容,缩小江河过洪断面,更严重的是极大地威胁防汛安全。近几年一些河流出现小洪水、高水位、多险情的严重局面,就是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下游不断淤高、泄洪不畅的结果。
三是导致贫穷。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凡是水土流失地区都是贫困地区,形成“越穷越垦越流失,越流失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土地资源在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下,土层变薄,地力下降,产出很低,难以解决温饱问题。经过综合治理,以建设梯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保持了水土,培肥了地力,提高了抗灾能力和单位面积产量,很快就能解决温饱。“苦瘠甲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县,依靠小流域治理解决了温饱、发展了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是恶化环境.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体现.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2%,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沟壑纵横,土地破碎,风沙肆虐,旱涝频繁,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
水土流失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
一是制约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之本,能不能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关系到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否给子孙后代保留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相对匮乏,每年净增人口1000多万,耕地却以每年数百万亩的速度锐减,南方许多地方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的只剩几分,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本来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丧失,从而使这一矛盾日趋加剧。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我国的6亿多亩坡耕地和1亿亩风蚀耕地,平均每年每亩要流失土壤2~10吨,多的达10吨以上。建国以来,由于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年复一年的流失,使土层越来越薄,已远远低于使土地有较高生产力所要维持的土层和土壤数量。据科学家的研究,土壤流失的速度比土壤形成的速度快100—400倍,可见,一旦流失就很难恢复了。“土之不存,人将焉附”,更何谈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剧洪涝灾害。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输入江河、湖库。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堪称世界水土流失之最,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16亿吨,其中4亿吨粗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年复一年的淤高,使黄河变为世界有名的“地上悬河”,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素有“吞吐长江,接纳四水”之称的八百里洞庭,由于长江上游和湘、资、沅、澧四水的水土流失加剧,每年有上亿吨泥沙淤积在湖内,湖面不断缩小,吞吐能力日益减退。各地的“小黄河”也不少。泥沙淤积不仅缩短水利设施寿命,减少调蓄库容,缩小江河过洪断面,更严重的是极大地威胁防汛安全。近几年一些河流出现小洪水、高水位、多险情的严重局面,就是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下游不断淤高、泄洪不畅的结果。
三是导致贫穷。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凡是水土流失地区都是贫困地区,形成“越穷越垦越流失,越流失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土地资源在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下,土层变薄,地力下降,产出很低,难以解决温饱问题。经过综合治理,以建设梯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保持了水土,培肥了地力,提高了抗灾能力和单位面积产量,很快就能解决温饱。“苦瘠甲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县,依靠小流域治理解决了温饱、发展了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是恶化环境.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体现.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2%,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沟壑纵横,土地破碎,风沙肆虐,旱涝频繁,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一是制约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剧洪涝灾害
三是导致贫穷
四是恶化环境。
水土流失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
一是制约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之本,能不能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关系到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否给子孙后代保留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相对匮乏,每年净增人口1000多万,耕地却以每年数百万亩的速度锐减,南方许多地方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的只剩几分,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本来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丧失,从而使这一矛盾日趋加剧。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我国的6亿多亩坡耕地和1亿亩风蚀耕地,平均每年每亩要流失土壤2~10吨,多的达10吨以上。建国以来,由于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年复一年的流失,使土层越来越薄,已远远低于使土地有较高生产力所要维持的土层和土壤数量。据科学家的研究,土壤流失的速度比土壤形成的速度快100—400倍,可见,一旦流失就很难恢复了。“土之不存,人将焉附”,更何谈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剧洪涝灾害。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输入江河、湖库。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堪称世界水土流失之最,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16亿吨,其中4亿吨粗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年复一年的淤高,使黄河变为世界有名的“地上悬河”,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素有“吞吐长江,接纳四水”之称的八百里洞庭,由于长江上游和湘、资、沅、澧四水的水土流失加剧,每年有上亿吨泥沙淤积在湖内,湖面不断缩小,吞吐能力日益减退。各地的“小黄河”也不少。泥沙淤积不仅缩短水利设施寿命,减少调蓄库容,缩小江河过洪断面,更严重的是极大地威胁防汛安全。近几年一些河流出现小洪水、高水位、多险情的严重局面,就是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下游不断淤高、泄洪不畅的结果。
三是导致贫穷。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凡是水土流失地区都是贫困地区,形成“越穷越垦越流失,越流失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土地资源在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下,土层变薄,地力下降,产出很低,难以解决温饱问题。经过综合治理,以建设梯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保持了水土,培肥了地力,提高了抗灾能力和单位面积产量,很快就能解决温饱。“苦瘠甲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县,依靠小流域治理解决了温饱、发展了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是恶化环境.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体现.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2%,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沟壑纵横,土地破碎,风沙肆虐,旱涝频繁,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
水土流失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主要表现在:
一是制约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之本,能不能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关系到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否给子孙后代保留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相对匮乏,每年净增人口1000多万,耕地却以每年数百万亩的速度锐减,南方许多地方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的只剩几分,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本来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丧失,从而使这一矛盾日趋加剧。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我国的6亿多亩坡耕地和1亿亩风蚀耕地,平均每年每亩要流失土壤2~10吨,多的达10吨以上。建国以来,由于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年复一年的流失,使土层越来越薄,已远远低于使土地有较高生产力所要维持的土层和土壤数量。据科学家的研究,土壤流失的速度比土壤形成的速度快100—400倍,可见,一旦流失就很难恢复了。“土之不存,人将焉附”,更何谈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剧洪涝灾害。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输入江河、湖库。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堪称世界水土流失之最,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16亿吨,其中4亿吨粗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年复一年的淤高,使黄河变为世界有名的“地上悬河”,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素有“吞吐长江,接纳四水”之称的八百里洞庭,由于长江上游和湘、资、沅、澧四水的水土流失加剧,每年有上亿吨泥沙淤积在湖内,湖面不断缩小,吞吐能力日益减退。各地的“小黄河”也不少。泥沙淤积不仅缩短水利设施寿命,减少调蓄库容,缩小江河过洪断面,更严重的是极大地威胁防汛安全。近几年一些河流出现小洪水、高水位、多险情的严重局面,就是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下游不断淤高、泄洪不畅的结果。
三是导致贫穷。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凡是水土流失地区都是贫困地区,形成“越穷越垦越流失,越流失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土地资源在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下,土层变薄,地力下降,产出很低,难以解决温饱问题。经过综合治理,以建设梯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保持了水土,培肥了地力,提高了抗灾能力和单位面积产量,很快就能解决温饱。“苦瘠甲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县,依靠小流域治理解决了温饱、发展了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是恶化环境.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突出体现.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2%,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沟壑纵横,土地破碎,风沙肆虐,旱涝频繁,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
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很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6,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土壤中流失的氮、磷、钾肥估计达4000万吨,与我国目前一年的化肥施用量相当,折合经济损失达24亿元。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每年流失的泥沙量达26亿吨。其中含有的机肥料相当于50个年产量为50万吨的化肥厂的总量。难怪有人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如此大片肥活的土壤和氮、磷、钾肥料被冲走了,必然造成土地生产力的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2、淤积河道、湖泊、水库:浙江省虽然水土流失较轻,可是省内有8条水系的河床普遍增高了0.2—0.1米,内河航行里程现在比60年代减少了1000公里。比如1958年以前,从嵊县城到曹娥江可通行10吨载重量的木船。由于河床淤沙太多,现在已被迫停航,地表水资源变成沙子,航建公司改成“黄沙”公司。
湖南省洞庭湖由于风沙太多,每年有1400多公顷沙洲露出水面。湖水面积由1954年的3915平方公里到1978年已缩减到2740平方公里。更为严重的是洞庭湖水面已高出湖周陆地3米,这就丧失了它应承担的长江的分洪作用。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四川省的嘉陵江、涪江、沱江等几条流域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约20%以上的泥沙淤积于水库。据有关专家预测,照此下去,再过50年,长江流域的一些水库都要淤平或者成为泥沙库。
3、污染水质影响生态平衡:当前,我国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江、河湖(水库)水质的严重污染。水土流失则是水质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江水质正在遭受污染就是典型例子。
由此可见,水土流失的危害性不仅很大,而且还具有长期效应。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充分估计到。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