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吕氏春秋•上农》载:“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此段话表明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A、发展农业经济B、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C、取得战争胜利D、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

题目

《吕氏春秋•上农》载:“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此段话表明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

  • A、发展农业经济
  • B、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 C、取得战争胜利
  • D、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翻译: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正确答案: 打仗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执行惩罚,那么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如果不执行军纪军法,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使他们思想统一,用军纪军法使他们行动一致,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素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从来不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贯彻执行的,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第2题:

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E、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确答案:A,D,E

第3题:

《行军篇》中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足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请将这段话翻译成白话。


正确答案: 士卒还未亲近并依附之前就加以惩罚,他们必定不服,不服从就很难用之作战。士卒已经亲近依附,但不实际严格的军纪军法,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恩爱仁义的方法来教育感化他们,用严格的军纪军法来管束规范他们,这样军队才会打胜仗。平时一向严格执法,管教士卒,士卒便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时不认真执法,又不能严格管教士卒,士卒便会形成不服从的恶习。平时一向贯彻执行军法命令的,说明将帅与士兵之间的关系融洽。

第4题:

《学记》中记述教育思想观点的有()。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B、“长善救失”
  •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E、“教学相长”

正确答案:B,E

第5题: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故”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故:通"胡",哪有,岂,难道之意。

第6题:

“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出作者()①倡导无为而治②维护农民利益③主张重农抑商④维护社会稳定

  • A、①③
  • B、②④
  • C、③④
  • D、②③

正确答案:C

第7题:

下列孔子语录中,没有含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 B、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正确答案:A

第8题:

不制定工作目标,事前计划不周详,事中管理执行不到位,往往会令班组长无功而返。


正确答案:正确

第9题:

《论语》中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有( )

  • A、“教学相长”
  • B、“小惯不启,不悱不发”
  •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确答案:B,C,D

第10题:

《吕氏春秋》有言:“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

  • A、“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 B、“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 C、“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 D、“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