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戴震(1724—1777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该材料()①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②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③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④所呈现的思想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题目

戴震(1724—1777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该材料()①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②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③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④所呈现的思想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C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道之所贵者,理世也"中,"理世"之义为( )

A、处理世事

B、治世

C、问世

D、理睬世人


参考答案:B

第2题:

刑以责为前提,责重则刑重,责刑相适应


参考答案:

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总的说来表现为决定与被决定,目的与手段的联系。可通过以下几个侧面来认识:有刑事责任,不一定有刑罚。刑事责任作为一种否定评价性质的义务形式存在,它与刑罚的联接状态,取决于它的对应面——国家对犯罪人刑罚权行使状况。刑罚权只表明国家有对犯罪人适用刑罚的现实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要转化为现实,取决于刑罚权的主体——国家主观上的功利追求和实现这种功利追求的客观条件。如国家认为没有必要适用刑罚而使用其他方法就足以实现对犯罪人及其行为的否定,或者基于政治上或其他的考虑(赦免、外交特权等)而免除刑罚处罚,或者由于行为人是精神病人患者缺乏刑罚适应性,或者犯罪人已死亡等等。也就是说,刑事责任的存在,并不等于刑罚的存在,而只表明犯罪者有必要承受国家给予刑罚处罚的可能性状态。中国大陆刑法中关于具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非刑罚方法、追诉时效、缓刑等制度的规定,大陆1996年新刑事诉讼法第15条、第16条、第142条第二款等规定,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3题:

戴震否认了理的本体性和神秘性,而强调了理的世俗性。()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指出宋明理学的实质是“以理杀人”,提出“理者存乎欲”的理欲统一观的是()

  • A、王夫子
  • B、戴震
  • C、黄宗羲
  • D、李贽

正确答案:B

第5题:

以责论处


正确答案: 各负其责,按责任进行处罚。

第6题:

介绍礼仪的规范是:女士介绍给男士,年长者介绍给年轻者,位尊者介绍给位卑者,因为位尊者有优先被别人了解的权利。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7题:

工作评价的功能主要包括()

A、以事定岗

B、以岗定人

C、以岗定责

D、以责定权

E、以责定酬


参考答案:ABCDE

第8题:

戴震批判了以理灭欲的荒谬观点,揭示了理学()的罪恶本质,这对突破思想禁锢、促进思想解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A、以理杀人

B、以理治民

C、以理灭欲

D、以理为纲


参考答案:A

第9题:

“公观鱼于棠”,《公羊》与《谷梁》都认为国君以尊者行卑者之事,过在失礼


正确答案:错误

第10题:

介绍礼仪的规范是:女士介绍给男士,年长者介绍给年轻者,位尊者介绍给位卑者,因为位尊者有优先被别人了解的权利。


正确答案:错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