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19训诂学

训诂术语“辞”和“词”经常被用来说明被释词的性质是()。

题目

训诂术语“辞”和“词”经常被用来说明被释词的性质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用于解释同义词.近义词的训诂术语是()。

A.为

B.谓之

C.之貌

D.辞

E.曰


正确答案:ABE

第2题:

常见古书术语错误的是:()

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

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反义关系。


参考答案:D

第3题:

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后面,表明被释的词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术语是()

A、貌

B、犹

C、曰

D、谓


参考答案:A

第4题:

从训释词与被释词它们的差别上区分,同义词释义又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


正确答案:(1)古语与今语相训释。
(2)通语与方言相训释。
(3)常用语与冷僻语相训释。
(4)义通词相训释,这两个词在某个交叉点上有相同之处。
(5)共名词与别名词相训释。

第5题:

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用来说明比喻意义的训诂术语是()。


正确答案:当作、当为;言

第6题:

对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区别加以辨析,用于被释词之前的训诂术语是()。

A.谓

B.言

C.曰

D.为

E.谓之


正确答案:CDE

第7题:

常见古书术语错误的是:()

A、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B、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同音字。

C、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

D、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参考答案:B

第8题:

我国最早的训诂专书是( )

A、《辞通》

B、《尔雅》

C、《词诠》

D、《辞源》


参考答案:B

第9题:

古注中使用“辞也”、“词也”这种术语时,一般是用来说明什么的?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这组词是用来指明被释词是虚词。
如:《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左传•成公二年》:“国将若之何;谁居?”杜预注:“居,辞也。”
《九歌•云中君》:“赛谁留中注。”王逸注:“蹇,词也。”
《礼记•祭义》:“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诸其飨也。”孔疏:“其,皆语助也。”
《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侃疏:“夫,语助。”
《诗•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孔颖达疏:“思,语辞,不为义。”

第10题:

训诂术语“之言”、“之为言”是用来()的。

  • A、辨析同义词
  • B、说明通假字
  • C、表示声训
  • D、串讲文意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