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

简述普通陶瓷生产二次烧成工艺的特点。

题目

简述普通陶瓷生产二次烧成工艺的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对于建筑陶瓷,烧成次数越多,设备投资越大,能耗越高,成本越大,因此只有高档产品才能够采用多次烧成工艺。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新中源陶瓷件生产流程工艺施釉前的工艺是()

  • A、成型
  • B、干燥
  • C、烧成
  • D、试水

正确答案:A

第3题:

对于一定组成的陶瓷制品,为保证其烧成质量。首先要根据()等因素,制定一个合理的烧成工艺制度,然后根据烧成工艺制度来严格控制制品的烧成过程。

A、坯釉的组成

B、性质

C、窑炉的结构性能

D、以上所有


正确答案:A,B

第4题:

硅灰石、透辉石、叶腊石(比较说明)作为陶瓷快速烧成原料的特点


正确答案: 硅灰石本身不含有机物和结合水,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很小,平均收缩一般在0.5%以下,因此可减少坯体烧后的弯曲变形。其热膨胀系数也小(6.7×10-6 /℃) , 因此易与釉结合,产品热稳定性好,适宜于快速烧成。烧成后,瓷坯中的针状硅灰石晶体交叉排列成网状,使制品的机械强度提高,同时形成含碱土金属氧化物较多的玻璃相,其吸湿膨胀也小,可用来制造釉面砖、日用陶瓷、低损耗无线电陶瓷等。也有用来生产卫生陶瓷、磨具、火花塞。
透辉石也用作陶瓷低温快速烧成的原料,尤其在釉面砖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原因之一是它本身不具多晶转变,没有多晶转变时所带来的体积效应;其二是透辉石本身不含有机物和结构水等挥发性组分,故可快速升温;其三是透灰石是瘠性料,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都较小;其四是透灰石的膨胀系数不大(250~800℃时为7.5×10-6/℃),且随温度的升高而呈直线性变化,也有利于快速烧成;其五是从透灰石中引入钙、镁组分,构成了硅-铝-钙-镁为主要成分的低共熔体系,可大为降低烧成温度。另外,透灰石也用于配制釉料,由于钙镁玻璃的高温粘度低,对釉面光泽和平整度都有改善。
叶蜡石化学通式为A12O3•4SiO2•H2O,含较少的结晶水,但无可塑性,加热至500~800℃脱水缓慢,总收缩不大,且膨胀系数较小,基本上是呈直线性的,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很小的湿膨胀,宜用于配制快速烧成的陶瓷坯料,是制造要求尺寸准确或热稳定性好的制品的优良原料。

第5题:

简述烧成工艺流程?


正确答案: 生料预均化库→中间仓→固体流量计→胶带提升机→1~4级预热器→分解炉→五级预热器→回转窑→篦式冷却机→盘式输送机→熟料库。

第6题:

简述陶瓷的烧成制度是什么?制定烧成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正确答案: 烧成制度包括温度制度、气氛制度和压力制度,影响产品性能的关键是温度及其与时间的关系,以及烧成时的气氛。其中温度制度,气氛制度需要根据不同产品要求而定,而压力制度是保证窑炉按照要求的温度制度与气氛制度进行烧成。
制定烧成制度的依据:
(1)以坯釉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烧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为依据。如氧化铁和氧化钛的含量决定了采用不同的烧成气氛;又如坯釉中氧化分解反应、收缩变化、密度变化以及热重变化等决定采用不同的烧成制度。
(2)以坯件的种类、大小、形状和薄厚为依据。
(3)以窑炉的结构、类型、燃料种类以及装窑方式和装窑疏密为依据。
(4)以相似产品的成功烧成经验为依据。

第7题:

简述在我国日用陶瓷的生产中,为什么北方经常采用氧化焰而南方采用还原焰烧成?


正确答案: 我国北方制瓷原料大多采用二次高岭土与耐火粘土,含铁较少而含氧化钛、有机物较多,坯体粘性和吸附性较强,适宜用氧化气氛烧成。含钛量较多的坯料则应避免还原烧成,否则部分TiO2变为蓝紫色的Ti2O3,有时还生成黑色FeO.Ti2O3尖晶石和一系列铁钛混合晶体,从而加深了铁的着色作用。
南方制瓷原料大多采用原生高岭土和瓷石,含铁量较多而含氧化钛、有机物较少,粘性和吸附性较小,适宜用还原气氛烧成。在还原气氛中,坯釉的Fe2O3绝大部分被还原为FeO在较低的温度下与SiO2结合淡青色易熔的低铁硅酸盐,促进坯体在较低温度下烧结,使瓷胎呈白里泛青的玉色,相应提高了瓷的透光性。

第8题:

建筑陶瓷在制作过程中,会根据成品的装饰效果进行相应的烧成工艺流程,其中二次烧成工艺流程为:原料配方——粉碎制泥浆——干燥制粉——成型——干燥——施釉(装饰)——釉烧——成品——检选——包装——入库。


正确答案:错误

第9题:

普通陶瓷生产工艺过程中哪些工序使用筛分?


正确答案: 1、粉碎过程;
2、球磨机出磨前;
3、球磨机放浆前;
4、用于泥浆过筛;
5、注浆成型前;
6、釉料生产过程;
7、施釉前;
8、喷雾干燥塔出口处;
9、料仓出料。

第10题:

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大小不影响陶瓷生产。


正确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