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

提出暗能量猜想是为了解释()。A、氦丰度B、宇宙加速膨胀C、哈勃定律D、爱因斯坦环

题目

提出暗能量猜想是为了解释()。

  • A、氦丰度
  • B、宇宙加速膨胀
  • C、哈勃定律
  • D、爱因斯坦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时,李军同学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2: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猜想3: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军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的位置,然后又把它浸没到盐水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铁块从①一②一③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铁块从③一④的过程,是为了验证猜想______(选填序号),该猜想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3)铁块从④一⑤过程中,保持______不变,得出猜想______正确,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


(1)由图可知:①一②一③的过程中,指针向上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根据F=G-F,重力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浮力变大;
(2)铁块从③一④的过程,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都是不变的,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不同,是探究浮力和物体浸入液体中深度的关系;
观察图中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时不变的,根据F=G-F可知,浮力的大小也是不变的,由此可知,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猜想2是错误的;
(3)铁块从④一⑤过程中,铁块分别浸没在水和煤油中,铁块排开液体的体积是一定的,液体的密度不同,是验证浮力的大小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时不同的,根据F=G-F可知,浮力的大小是不同,猜想3就是正确的;探究浮力和液体密度的关系时,保证了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不变,这种探究方法就叫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
(1)变小;变大;
(2)2;不正确;
(3)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3;控制变量法.

第2题: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以“声现象”一章的实验内容为例,说明教师如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答案:
解析:
猜想与假设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在实施猜想与假设过程时。要先向学生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针对准备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提出两方面的猜想;一方面是猜想问题的成因,另一方面是猜想探究结果。
例如,在讲“乐音与噪声”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研究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时,先让学生听男高音和男低音演唱对比,再让学生听不同音调的音叉,感受音调高低,然后用压在桌边缘的锯条振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感受。进而引导学生猜想音调高低和振动快慢的关系。
再比如,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果声波枪发出的声波正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保护自己呢 现在让我们发挥聪明才智,先猜想一下,怎样可以防御声波 ”这样的问题本身具有发散性,易于引导学生形成猜想与假设。

第3题:

《哥德巴赫猜想》 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哥德巴赫猜想》是徐迟1978年初发表于《人民文学》第一期的报告文学;作品发表后,轰动一时,社会各界争相传阅,主人公陈景润和作者徐迟几乎是家喻户晓;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思想解放的先声,文学新生的启动盘。

第4题:

简述费马大定理的内容、从提出猜想到解决的大致过程。


正确答案: 费马大定理:不存在正整数x、y、z,使得;n为大于2的正整数。
1、1676年,数学家根据费马的少量提示用无穷递降法证明n=4。
2、1770年,欧拉证明了n=3的情形。
3、1825年,狄利克雷和勒让德证明了n=5的情形,用的是欧拉所用方法的延伸。
4、1839年,法国数学家拉梅证明了n=7的情形,他的证明使用了跟7本身结合的很紧密的巧秒工具,只是难以推广到n=11的情形;于是,他又在1847年提出了“分圆整数”法来证明,但没有成功。
5、库默尔在1844年提出了“理想数”概念,他证明了:对于所有小于100的素指数n,费马大定理成立,此一研究告一阶段。
6、1983年,德国数学家法尔廷斯证明了一条重要的猜想——莫德尔猜想这样的方程至多有有限个正整数解,他由于这一贡献,获得了菲尔兹奖。
7、1955年,日本数学家谷山丰首先猜测椭圆曲线于另一类数学家们了解更多的曲线——模曲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谷山的猜测后经韦依和志村五郎进一步精确化而形成了所谓“谷山——志村猜想”,这个猜想说明了有理数域上的椭圆曲线都是模曲线。这个很抽象的猜想使一些学者搞不明白,但它又使“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向前迈进了一步。
8、1985年,德国数学家弗雷指出了“谷山——志村猜想”和“费马大定理”之间的关系。
9、1986年,美国数学家里贝特证明了弗雷命题,于是希望便集中于“谷山——志村猜想”。
10、1993年6月,英国数学家维尔斯证明了:对有理数域上的一大类椭圆曲线,“谷山——志村猜想”成立。由于他在报告中表明了弗雷曲线恰好属于他所说的这一大类椭圆曲线,也就表明了他最终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但专家对他的证明审察发现有漏洞,于是,维尔斯又经过了一年多的拼搏,于1994年9月彻底圆满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第5题:

在“猜想和假设”要素的学习中,其学习目标正确的是()。

  • A、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通过思考作出猜想和假设
  • B、提出可能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
  • C、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 D、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正确答案:A

第6题:

下列关于我国科技发展历程符合时间顺序的是( ).

A.“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完成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证明——《科学的春天》发表——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B.《科学的春天》发表——“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完成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证明

C.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完成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证明——《科学的春天》发表

D.完成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证明——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学的春天》发表——“四个现代化”的提出


正确答案:C
C[解析]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年1月,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70年代初期,数学家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证明,向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迈进了一大步;1978年3月18一31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在大会上发表了著名讲话《科学的春天》.

第7题:

色光相加,能量相加,越加越亮;色料相加,能量减弱,越加越暗。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暗物质”和“暗能量”研究对科学领域带来的变化不包括()。

A、传统物理学无法解释或实现的科学幻想可能会在未来变为现实

B、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在科学领域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C、在宇宙空间中,可能出现人类目前认知所无法想象的时空结构

D、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宇宙空间并不平坦


答案B

第9题:

关于探究活动的步骤,下列顺序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寻求实证、获取证据、结论与表达
  • B、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寻求实证、获取证据、猜想和假设、结论与表达
  • C、猜想和假设、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寻求实证、获取证据、结论与表达
  • D、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获取证据、寻求实证、结论与表达

正确答案:D

第10题:

以下关于“暗能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关暗能量的说法目前只是一种猜想
  • B、暗能量可以用来解释宇宙运行现实情况与理想模型的差别
  • C、暗能量的观测结果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对宇宙的传统理解
  • D、科学家对暗能量的研究已处于较高阶段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