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古代史

试析东晋建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初年的政策措施。

题目

试析东晋建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初年的政策措施。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析国外为推进义务教育公平所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为推进义务教育公平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政策措施:
(1)确立从全民教育到全民优质教育的新目标。2000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办世界全民教育论坛,“论坛”通过了新的全民教育行动纲领。这个纲领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从全民教育向全民优质教育的新目标的转变。这个新目标已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推进义务教育的指导理念和方针。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体系。现代义务教育制度是从教育立法开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不断地完善义务教育法律法规。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经历了国内教育法保护阶段、各国宪法保护阶段和国际人权公约保护阶段。
(3)完善义务教育投资分担机制,保障义务教育的顺利实行。从国际比较看,发挥上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合理的义务教育投资分担机制,有利于保障义务教育的顺利实行。在许多国家,义务教育的管理通常是以基层地方政府为主,但对义务教育的公共投资,则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了更大的责任。虽然各国财政体制差异很大,但是大部分国家当前在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体制上选择了集中模式或相对集中模式,投资主体或是中央政府,或是最高层地方政府。
(4)通过补偿教育政策等保障弱势群体的义务教育公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就是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而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综合发展过程,因此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学校自身共同付诸努力。对于弱势群体来说,仅仅强调平等对待还是不够的。实现社会正义,有必要对弱势群体平等对待并进行补偿。在这方面,美国采取了弱势群体补偿教育方案,英国采取了教育优先区方案,芬兰采取了资源专注政策等。
(5)秉持全纳教育的理念,关注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义务教育。自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各国为推进全纳教育,制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政策,从而为全纳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英、美两国的特殊教育政策对于身心障碍儿童在教育平等权、全纳等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6)改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师资层面来看,世界各国都努力建立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教师队伍来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对教师尤其是对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实施优惠政策,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从而保证教师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
(7)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优质的教育资源应该让更多学习者去应用、去共享。资源共享既涉及包括校舍、设备仪器和图书等在内的硬件资源,也涉及包括教师、课程等在内的软件资源。

第2题:

试析东方战线的建立。


正确答案: 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间,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建立了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所谓的“东方战线”。“东方战线”的建立主要通过一系列战争得以实现:
⑴瓜分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自俄罗斯1939年9月1日,希特勒闪击波兰,德波双方力量悬殊而英法又对德进行“奇怪战争”,波兰朝不保夕。1939年9月17日,当波兰濒临败亡之际,苏军进入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借口是波兰出现的局势构成了对苏联的威胁,必须保护上述两个地区的同胞。9月18日,苏军在打败波军的抵抗后抵达布列斯特,与侵波德军汇合。苏联这次出兵,不仅占领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而且占领了“寇松线”西边的比亚伟斯托克等地。
⑵发动苏芬战争,夺取北部战略纵深波兰瓜分后,“斯大林急于保护俄国的波罗的海翼侧,以防止暂时的同伙希特勒日后的威胁”。因此,苏联政府对波罗的海的俄国旧时缓冲地区立即加以战略控制。早在1938年4月,苏联就以距苏芬边境32公里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安全为理由,多次向芬兰政府提出要求割让、租借或交换领土的各种方案。两国谈判自1939年10月开始,苏联要求芬兰将边界向北移动二三十公里,苏愿拿出两倍于此的领土作为补偿,同时苏联还要求租借芬兰的汉科半岛30年,允许苏联在此驻军并建立军事基地。如此涉及危害方主权的行为,自然不会得到同意。芬兰以这些条件会丧失芬兰的防御能力为由,对此予以拒绝。28日,苏联单方面废除了早在1932年就签订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并召回外交人员。30日苏军侵入芬兰,史称“苏芬战争”。虽然芬兰军民奋力抗争,但力量悬殊,经过近三个月激战,芬兰战败。1940年3月12日,苏芬签订和约,“苏联获得近42000平方公里的新领土(约占芬兰国土的11%),从而将苏芬边境向北推进了50公里;苏联并以30年的期限租借了芬兰的汉科半岛及附近岛屿作为军事基地。”
⑶吞并波罗的海三国,扩大统治范围1939年九十月间,苏联又分别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签订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在三国境内有驻军、建立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利。1940年6月苏联政府进而分别照会三国政府,指责他们对苏联和苏军不友好,提出三国应改组政府并让苏军自由通行等要求。三国政府被迫立即接受苏联的全部要求。8月初,这三个面积总计达174000平方公里,人口总共586万的小国也被分别“接纳”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⑷威逼罗马尼亚,让出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最后一个行动是1940年6月26日照会罗马尼亚,要求归还比萨拉比亚,并同时“移交”乌克兰人占多数的北布科维纳给苏联。6月27日苏联又照会罗马尼亚,限期罗军在四天内撤出上述地区。罗政府不得不同意。苏军在6月30日进驻完毕。8月2日,苏联宣布比萨拉比亚地区成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今摩尔多瓦共和国);北布科维纳并入乌克兰。通过合并这些小邻居,苏联不仅获得了有利的战略地位,还进一步增加了其加盟共和国的数量,但这一切都有违国际基本准则,这些国家的加入并非自愿而是在强迫的基础上的。
总之,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目的是明确的,即确保其西部领土的安全,获得更大的战略纵深,然而在获得了这些地区后,并未使苏联更加安全,反而使其在心理上出现了一定的松动,对德警惕不够。“东方战线”的建立,一方面出于私利,苏极大地伤害了周边国家的民族感情,另一方面也加深了英法与苏的芥蒂。以致后来丘吉尔上台,改变了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实行全力抗德政策,而苏未及时调整与英法关系,从而推迟了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时间。当然,苏联的行动也是由其对其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作出的一种判断,在今天看来,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第3题:

西汉初年,颁行的财政经济措施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为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武帝在财政经济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
1、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汉初任郡国自铸钱,武帝下令禁止,并将各地私铸钱运京销毁,代之以新铸五铢钱,重如其文,便于流通,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武帝中叶至隋代的六七百年间,历代王朝奉为标准货币。
2、盐铁官营。汉初允许盐铁私营,政府收税。武帝纳孔仅和东郭咸阳之议,由国家垄断了盐、铁、酒等重要工商部门的生产经营权,增加了财政收入。但管理的官员多由盐铁商人转来,往往从中渔利,致质次价高,贫民受害。武帝死后六年(公元前81年),政府召开盐铁会议,取消了酒的专卖和关内铁官。会议由桓宽记录并整理成书,即今存《盐铁论》。
3、均输平准。汉初以来地方上交中央的贡赋,“往来烦难,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盐铁论•本议》)武帝委大农令在郡国设均输官,将地方输京辗转交换,最后把关中所需运往长安。又在京师设平准官,将均输货物依市价涨落贵卖贱买,以调剂供需、节制市场,也防止富商大贾囤积渔利。史载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史记•平准书》)
4、算缗告缗。武帝因讨伐匈奴国库空虚,为辟利源兼抑商人势力,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颁算缗告缗法。算缗即向大商人及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每二千钱抽一算(百二十钱);告缗即鼓励民众告发商人隐瞒财产者,告准即没收全部财产,奖告者一半,“杨可告缗遍天下”(《史记•平准书》),中等商人都大量破产。通过以上措施,西汉王朝的国力大大增强了,为武帝大规模反击匈奴和开通西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强化了的国家机器也增强了对民众的统治和剥削,从而逐渐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第4题:

试析建立公共政策议程的策略。 


正确答案:(1)政府有限介入策略
(2)政府主动介入策略
(3)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介入
(4)政府、社会团体与个人都有限介入

第5题:

淞沪抗战及其历史背景和意义。


正确答案:淞沪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得寸进尺企图占领上海。1932年1月28日夜发动了对上海的进攻。驻沪的第十九路军和驰援的第五路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工人、市民的支持下,抵抗持续了一个多月,造成日军死伤万余人。

第6题:

试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及其异同?


正确答案: 分为两类:一类指事物之间具有完全确定性的关系,成为函数关系;另一类指事物之间的不完全确定关系,成为相关关系。表明关系密切程度的量数就是相关系数。具有共变特点的关系,都可以应用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的目的在于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但从本质上说,相关分析只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描述。
回归分析是对有相关关系的现象,根据关系的形态选一合适的数学模型用来近似地表达变量间平均变化关系。这个数学模型称为回归方程式。回归分析具有推理的性质,可以进行预测。用Y表示因变量(结果),用X表示自变量(原因)。相关是回归的必要条件,有相关关系未必有回归关系,无相关关系必无回归关系。相关关系还可试题回归方程对实际资料的拟合程度。确定两个因素有因果关系时,相关系数越高,预测的准确性就越大。

第7题:

东晋政权是谁建立的?


正确答案: 晋元帝司马睿。

第8题:

试析“童心说”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童心说”是李贽最著名的文艺观点。它的提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他认为“童心”是创作“天下之至文”的内在基础,是一切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的根本。可释之为“本心”,就像人在孩提时代那样未经事故、未受社会习俗、社会意识濡染,至真至纯。就是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怎么做,毫无假道学的假仁假义,言不由衷。
(2)李贽这种“童心”不排斥“私心”的见解,不仅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宋明理学家假道学的虚伪性,而且说明了李贽的“童心”,即不同于孟子的“赤子之心”、“善心”,也有别于老子“孩提”之心,它明显带有明末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性质。
(3)“童心”是与生俱来的,是本有的,李贽认为“童心”丧失的原因是“闻见道理”的增多,程朱理学的影响。他否定儒家经典和圣人偶像的绝对权威,抨击了封建的道统与文统,主张人们从偶像统治的封建教条桎梏下解放出来,在创作上抒发自己真挚的思想与感情。
(4)李贽以“童心”作为衡文标准。对明代以来的文坛上流行的剽窃模拟风气和复古主义倾向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评,把通俗文学提高到空前的地位。他认为,任何诗文只要表现了童心、真心,就是好作品,是天下之“至文”。且时代的先后不能成为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
(5)李贽对当时被封建士大夫阶层所鄙视的通俗文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正统文人眼里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甚至诲淫诲盗之作,他颂之为“大贤”之言,不仅能与近体文人之作相媲美,且高出《六经》、《语》、《孟》。这在当时是振聋发聩之论。
(6)李贽的“童心说”,实质上传出了明末市民阶级反封建、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信息。他的这种思想,对公安三袁、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明末文学批评史上掀起了巨大的浪漫洪流。

第9题:

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艺术,是在()

  • A、秦朝初年
  • B、东汉末年
  • C、曹魏时期
  • D、东晋时期

正确答案:B

第10题:

试述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 一、措施:
(1)集中政权:在中央分割宰相的权力。设枢密院以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以分割宰相的政权。皇帝的权力相应加强。在地方限制地方长官的权力,长官由文官担任,又设立通判,使之互相牵制。
(2)集中财权。除在中央设三司使主持财政外,在地方设转运使负责财政。规定地方的财政收入除地方行政经费外,一律上交中央。
(3)集中司法权。在各路设提点刑狱掌司法,并规定凡死刑需报请中央复审。
(4)集中军权。解除重臣的军权,把中央禁军掌握在皇帝手中。加强中央禁军,并在京城大量驻军,以保证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发兵与握兵分离,统兵将领不固定,以防止武将专权。
二、影响:中央集权的加强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过分削弱地方力量,造成地方政府无所作为,大量养兵,滥设官职,造成支出浩大,将帅与士卒互不相知,削弱了军事力量,以致北宋成为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