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赫纳吞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题目

赫纳吞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994年税制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992年9月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其中包括税制改革的任务。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快推进税制改革。同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针对旧税制的某些不完善之处,1994年税制改革提出了“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的指导思想。根据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中坚持的原则如下。一是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能力。调整优化税制结构、合理化分税种和确定税率,实行分税制,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通过税制改革,逐步提高税收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二是有利于发挥税收调节个人收入相差悬殊和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作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三是体现公平税负,促进企业平等竞争。公平税负是市场经济对税收制度的一个基本要求,要逐步解决按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设置税种税率的问题,通过统一企业所得税和优化流转税,使各企业之间税负大致公平,为企业在市场中实现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四是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促进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五是简化、规范税制。取消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税种,合并重复设置的税种,开征一些确有必要开征的税种,实现税制的简化和高效。
1994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商品税改革。将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三税并存,互不交叉”、内外两套税法的做法,改为增值税和消费税相配合的双层次商品税制结构,统一适用于内外资企业,取消产品税和对外资企业征收的工商统一税。对商品的生产、批发、零售和进口普遍征收增值税,并选择部分消费品交叉征收消费税,对不实行增值税的劳务交易和第三产业征收营业税。第二,改革企业所得税。将过去对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征收的多种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第三,改革个人所得税。将过去对外国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中国人征收的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第四,对资源税、特别目的税、财产税、行为税做了大幅度调整,如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开征土地增值税,取消盐税、奖金税、集市交易税等7个税种,并将屠宰税、筵席税的管理权下放到省级地方政府,新设了遗产税和证券交易税(但一直没有立法开征)。改革后的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关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遗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印花税、证券交易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屠宰税、筵席税、农业税和牧业税。
1994年税制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经过这次改革,中国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收制度,对于保证财政收入,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1994年税制改革至今已逾十年,在这期间,中国的总体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角度看,1994年的税制改革仍是有差距的,一些问题逐渐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中国对税制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党的第十六届三种全会提出“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以来,一些重要的税制调整措施相继出台。

第2题: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采用科学、统一、与国际接轨的棉花检验技术标准体系,在棉花加工环节实行仪器化、普遍性的权威检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科学权威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主要内容为:在加工环节实行公证检验;采用快速检验仪进行仪器化科学检验;制定仪器化检验棉花质量标准;采用国际通用棉包包型;规范棉包重量;实行信息化逐包编码;发展棉花专业仓储;改革公证检验管理体制。

第3题:

简述埃赫纳吞宗教改革失败原因


参考答案:

1、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为首的旧贵族势力十分强大且根深蒂固;
2、改革者内部的分裂、埃赫那吞的某些举措失误,使原本支持改革的军队、官僚奴隶主离开了改革,从而削弱了改革阵营的力量;
3、人民群众并未从改革中得到好处,相反,他们的负担更为加重,因而也对改革缺乏热情;
4、埃赫那吞的接班人过于软弱,背弃了改革。
5、外部环境逐渐紧张,赫梯的崛起威胁到埃及的政权。埃赫那吞无力解决西亚的紧张局势和亲埃及的统治者的救援,使得埃及的国际威信力下降。


第4题:

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进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全国联网,促进电力发展。
当前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厂网分开,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施竞价上网,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推进全国联网,政府实行监管,激励清洁电源生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电能需要。

第5题:

检查日志的主要内容和撰写要点分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主要内容:①检查日期;②检查地域;③检查户数;④检查情况;⑤市场分析;⑥问题建议;⑦检查人员。
撰写要点:一是基本内容要齐全;二是检查情况要详尽;三是市场分析要透彻;四是提出建议要中肯。

第6题:

药品政策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国家药品政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药和安全用药。
涵盖三个基本内容:
第一,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药品生产供应,提高药物的可获得性;
第二,完善药品质量监管体系,促进药品临床合理使用,保证用药安全;
第三,完善“新药创制制度”和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医药供给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7题:

《纳服规范》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税务登记规范;
2税务认定规范;
3发票办理规范;
4申报纳税规范;
5优惠办理规范。

第8题:

简述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1)背景: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斤告,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号召改革斯大林模式。
(2)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①在报刊上开始批判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并批判斯大林的某些理论观点,如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论点等。但这时尚未公开点名批评斯大林。
②开始平反一些冤假错案,如“医生间谍案件”和“列宁格勒案件”等。
③调整政府机构,精简人员;攻进苏维埃制度;改进党的组织结构;改组内务部,并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克格勃),把保安工作置于党和政府各级组织的领导和监督之下。同时成立了以波斯别洛夫为首的特别委员会,负责调查斯大林滥用职权问题。
④1954年5月《旗帜》杂志发表名作家爱伦堡的小说《解冻》第一部,出现以揭露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阴暗面为特征的“解冻文学”。
经济方面:
①以“放权”和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为主的农业改革。最初尝试的“玉米运动”失败,于是从1958年起,陆续出台了农业新措施。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进行的调整与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
②变“条条”管理为“块块”管理的工业建筑改革。这时期在工业的调整、改革方面,主要是针对1957年工业改组引起地方主义泛滥和国民经济混乱等问趙,采取一些补救措施。赫鲁晓夫的工业体制改革进展不大,“七年计划”也远未完成,但他执政时期注意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增加了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工业仍有明显增长。
外交方面:
苏联提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赫鲁晓夫为此频繁出访和会谈。推行和平外交,以“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为理论基点,变“阵营对抗战略”为“和平渗透战略”;全面开展多边和双边会谈,变“对抗”为“对话”。

第9题: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背景是什么?


正确答案:(1)政治变革,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对峙,形成了持续40年的冷战局面。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宣告结束。旧的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在形成;
(2)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经历了恢复、高速发展、危机、萧条、缓慢发展等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不断壮大,同时也经历了动荡、分化和曲折,第三世界国家经济不断发展;
(3)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电力为代表的第一、二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导致人类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4)人口增长,二战后人口增长呈现出增速快、总量大、城市化进程快、流动性强的特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极不平衡,对教育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影响。

第10题:

波斯大流士一世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结果。


正确答案: 背景:帝国28年时间,从小国寡民到地域王国、帝国;大流士时代,征服印度河流域(517BC.和色雷斯地区--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内部形势:帝国统治形式;加强和完善国家机器;缓和帝国内部阶级矛盾;消除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经济方面巩固帝国。
内容:(1)确立君主专制,加强国王的权力,调整国王与贵族的关系;(2)帝国划分为20余个行省,设总督(萨特拉匹)治理;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各行省每年向波斯交纳规定的赋税(货币税和实物税,波斯人免征货币税,但可能要交实物税);一套对被征服地区居民进行统治和剥削的制度;(3)军事上:帝国分为五大军区,各大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各军区长官由国王任命,总督不管军事,军事长官和行省总督互不相属--互相监视;(4)军队由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分常备兵和战时临时征召两部分;其中最具战斗力的:由1万名波斯人组成的“不死队”;(5)统一帝国铸币制度;规定,帝国中央政府铸造金币,称“大流克”,重8.4克,行省有权铸银币、自治市有权铸铜币;(6)全国建立驿道制度,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和下情上达,传递信息,并便于军队的调动;驿道沿途设驿站,备有人员和马匹;最长的一条驿道是从苏撒到小亚西海岸的以弗所,全长约2400公里。(7)极力拉拢被征服地区统治阶级,扩大帝国统治基础,巩固波斯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制定法律时,参照各地原有法律;对各地原有宗教,不加干涉和排斥,采取宽容态度;缓和各地贵族与波斯人之间的对立情绪;(8)开通埃及法老尼科未完工的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运河;在中亚某些地方修建了水库等。
结果: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巩固波斯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客观上促进过帝国内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