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论述苏轼平淡自然的文学观。

题目

论述苏轼平淡自然的文学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机械论自然观与辩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并比较其形成的科学基础。


正确答案: 机械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1宇宙象空架子,绝对静止——绝对空间;
2时间永远以等速流逝,与物体运动无关;
3机械运动是唯一的运动规律,宇宙是一架大机器;
4分析,分解的方法是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
辨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和运动不仅有量的差别和变化,还有机械论者不愿意承认的质的差别和变化,是多样性的统一。
科学基础:机械论自然观:
1)经典力学的发展
辨证的自然观:
1)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2)细胞学说
3)达尔文进化论。

第2题:

论述罗尔斯的自然义务观。


正确答案: (1)罗尔斯把个人所负有的义务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社会制度相关的义务,另一类是自然义务。罗尔斯指出,自然义务不与制度或制度性社会实践有必然联系,它们的内容一般不是由这些社会安排的规则确定的,但是我们所负有的义务。自然义务有它的超历史性,即不论人们隶属于什么社会制度而始终有效。这种义务有两类,一类是积极性的义务,一类是消极性的义务。
(2)罗尔斯进一步提出,应当把在正义的社会基本结构中履行自己的职责,看成是像自然义务一样的义务。对于履行某种正义的制度内的职责也就具有一种自然义务的性质,即无条件性。
如果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那么每个人都有一种去做要求他做的事情的自然义务。

第3题:

宋代的文学理想是“常”、“自然”,苏轼认为“常”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论述苏轼诗歌诗的特点。


正确答案: 一.散文化而不失诗味,议论化却多具理趣
二.形象生动,韵味深长
三.运笔自然,风格豪放
四.苏诗各体皆工,七言各体尤其擅长。

第5题:

论述苏轼诗歌的内容。


正确答案: 比之散文和词,苏诗的题材更广阔,风格也更多样。
一.反映民间疾苦、谴责官吏贪鄙、关心国家命运的作品。
二.抗敌御侮,反对妥协议和的诗歌
三.写景抒情诗
四.理趣诗。
五.题画咏物诗
六.苏轼还有一百多首和陶诗。

第6题:

论述机械论自然观与辩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并比较其形成的科学基础。机械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宇宙象空架子,绝对静止——绝对空间;
2.时间永远以等速流逝,与物体运动无关;
3.机械运动是唯一的运动规律,宇宙是一架大机器;
4.分析,分解的方法是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

第7题:

试述苏轼的文学思想。


正确答案: 苏轼是北宋最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为:
一、是主张“有为而作”。这一思想受到欧阳修和他父亲苏洵的影响,如他说“言必当世之过”就手欧阳修“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的影响;他说“不能不为之为工”就受到他父亲“风水相遭”说的影响。
二、是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比较强调“知”,认为创作时要对所描写的对象“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
三、是论艺术构思时的心境。认为艺术构思时心境须“空静”“身与物化”,他在《送参廖师》一诗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另一首诗论画竹时说“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四、是论形与神的关系。主张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并茂,他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五、是提出“无法之法”的主张。无法之法即自然之法,任其自然而不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看似无法而又有法,这才是最高的法。他说杜甫“信手拈得俱天成”,就是这种“无法之法”。
六、是提倡自然平淡的风格。他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称赞韦应物、柳宗元的诗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评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要求在自然平淡中含不尽之意,在自然平淡中有无限的审美价值。

第8题:

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最早具体论述散文变革的问题,并首先提出()的概念。


正确答案:文学散文

第9题:

苏轼的文学成就。


正确答案: 苏轼思想兼有儒、释、道三家,以儒为主。苏轼在诗、词、散文等诸多领域都有极高造诣。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于“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诗歌创作为北宋之成就最高者;他“以诗为词”,其词作真正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极大拓展了词的意境,另创豪放词风和旷达词风,对词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10题:

论述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艺观。


正确答案: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对王维诗画特点所作的评论。
(2)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突出地强调文艺作品既要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般;又要有深刻的内涵,如诗之有味。诗画结合,揭示了艺术耐人寻味的美的境界。
(3)苏轼的这一理论反映了他对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点和意境美的正确认识,而且融合诗画特点来论述文艺言不尽意的美感特征者,苏轼是古代文论史上的第一人。
(4)苏轼的这一理论继承了前代哲学家和文论家的理论,并作了新的发挥,对后人的相关理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以此构成了中国文论史上“审美”派理论体系的基本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