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批评家在评论抒情作品时应该如何感知意象。

题目

批评家在评论抒情作品时应该如何感知意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简述如何对具体作品选择角度进行评论?


正确答案: (1)全面剖析。
(2)抓住重点。
(3)针对问题。
(4)横向或纵向比较。

第2题:

抒情作家在抒情性作品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即()


正确答案:抒情角色

第3题:

抒情性作品是由抒情内容和抒情话语这两个要素构成的,在抒情性作品中,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文学批评家的审美感知力首先表现为()

  • A、语感
  • B、结构感
  • C、意象感
  • D、美感

正确答案:A

第5题:

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意象是如何物态化的?


正确答案: 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如用线条、色彩、图形、文字、语言、节奏、旋律等形式符号来显现意象,这就是物态化,这是从意象起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但还非物质实存。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用画笔、颜料等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固定在画布上,用舞台、布景、道具、灯光与演员的表演,将戏剧、舞蹈意象呈现出来,用纸张、铅字等文字化的文学意象凝定下来。
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存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直接结果。审美意象是艺术品的灵魂与核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意象世界。

第6题:

批评家正面提出和展开自己对作品的看法通常有两条途径是()

  • A、描述和论证
  • B、分析与综合
  • C、论述与抒情
  • D、归纳与演绎

正确答案:A

第7题:

艺术接受的核心是()

  • A、对形式符号的感知
  • B、对符号意义的理解
  • C、对作品意象的重建
  • D、对作品的审美价值的评判

正确答案:C

第8题:

在艺术作品中,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
第一,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艺术意象的整体。
第二,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
第三,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艺术品)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四,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际上也是一种生产(马克思把艺术生产看成是精神生产的重要形式)。

第9题:

举例说明原型意象和抒情母题的关系。


正确答案: 如自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而且“柳与留”谐音,这都暗示柳树与离别情绪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为使柳树成为表达离别情绪这一母题的原型意象奠定了基础。

第10题:

对于抒情类作品的复述,往往要()

  • A、更多加入批评家个人的体验和推想
  • B、抓住作品情节的线索
  • C、概括作品的故事梗概
  • D、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