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试比较韩愈、柳宗元文学思想的异同。

题目

试比较韩愈、柳宗元文学思想的异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比较通告、通知与通报的异同。


参考答案:通知,是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或转达有关事项或文件,让对象知道或执行的公文。通知的应用极为广泛。下达指示、布置工作、传达有关事项、传达领导意见、任免干部、决定具体问题,都可以用通知。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可以用通知;平行机关之间有时也可以用通知。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通报的特点:1、内容的真实性。真实是通报的生命。通报的任何情况、事实都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有差错。2、目的的告知性。要求受文单位了解、协助、执行和办理的知照性公文.公告,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向国内外郑重宣布重大事件和决议、决定时所用的一种公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用‘公告’。”公告使用频率也颇高,例如国家领导人、人民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的变更、任免,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重大科技实验等均可应用公告。公告具有其严肃、庄重、权威的特点。它必须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法,所及内容重大而且多能引人关注。公告也具有公开性,它可以由大众传播媒介予以广泛展布。公告由其性质、内容、发布机关来区分,一般分为国家事项公告和司法公告。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循或者周知的事项的公文文体。本类两种,被称为发布性公文或知照性文告,中心是晓喻告语,就是把欲使接收者知晓的情况、事体、规定、要求发布出去,或者说是告知、关照道有关方面。由于告白的对象范围广泛,“一体周知”,所以又称“周知性文章”。告示:布告,通告大众的文件。

第2题:

试分析比较韩愈和欧阳修的散文风格。


正确答案: 唐贞元年间,韩愈提出古文概念,发起古文运动。韩愈认为古文不仅是传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有重大的影响。韩愈的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他的杂文,如《原毁》、《师说》、《杂说》、《讳辨》等,发挥了散文的战斗性的功能,文章感情充沛,说服力也很强.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韩愈的不少序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等,笔力雄健、大气磅礴,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韩愈的叙事文,有许多文学性较高的名篇,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有重点地选取事件,通过富于感情的语言来记叙事件。用散文抒情,韩愈也是很成功的,如《祭十_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韩愈的散文语言有简练、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他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当代口语创造出新的文学语言,因此他的散文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句式的结构也灵活多变。他还善于活用词性,错综成文。他想象丰富,善于运用多种譬喻使对象突出生动。韩愈的散文,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皇甫浞说他的文章“如长江秋清,千里一道,冲飚激浪,瀚流不滞”,苏洵也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这些话形象而极为恰当地概括了韩愈散文的风格特色。
欧阳修诗文革新的理论是与韩愈一脉相承的,在文和道的关系上,他和韩愈一样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其散文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他的议论文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如《与高司谏书》;欧阳修另有一类议论文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其次,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如《泷冈阡表》,追忆父母的嘉言懿行,细节描写细腻逼真,栩栩如生,感情真切动人。在欧阳修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再次,欧阳修的散文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既简洁凝练又圆融轻快,毫无滞涩窘迫之感。深沉的感慨和精当的议论都出之以委婉含蓄的语气,娓娓而谈,纡徐有致,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欧阳修的散文虽以学习韩愈相标榜,风格实各不相同。如果说,韩愈的文章如波涛汹涌的长江大河,那么欧阳修的文章就恰像澄净潋滟的陂塘。韩文滔滔雄辩,欧文娓娓而谈;韩文沉着痛快,欧文委婉含蓄。欧阳修继承并发展了韩愈文从字顺的正确作法,而避免了韩愈尚奇好异的作风。

第3题:

对联1中的“工部”和“文公”分别指( ).

A.杜甫、韩愈

B.杜甫、柳宗元

C.李白、柳宗元

D.李白、韩愈


正确答案:A

第4题:

试比较“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正确答案: 谢眺受谢灵运的影响,绝大多数作品,清新流丽、没有繁芜的词句和枯燥的玄理,和谢灵的不同这外,就是谢眺的作品多了一份,想象奇妙,精警工丽,韵致悠扬。如:“余霞散成绮,登红静如炼,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但谢眺的作品却少了一份晦涩,且谢眺擅长新体诗。

第5题:

试比较中西悲剧的异同


正确答案: 一、界定悲剧
(1)作为一种戏剧类型
(2)作为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
作为悲剧意识——悲剧意识产生的基础是人类生存面临的挑战——现实的悲剧性转化为悲剧意识必须在理性的前提下经历三重剥离:
①悲剧意识产生的剪接需要理性,但又是对理性的叛离。
②悲剧意识的产生要剥离现实的悲剧性所带来的宗教意识。
③悲剧意识的产生要剥离哲学意识——悲剧意识的内涵
二、悲剧意识是人类文化因境的一种暴露
①悲剧意识又把暴露的文化困境从开式上情感上加以弥合。形式弥合是指,通过某种文艺形式,表达了人类文化困境。
②所谓情感弥合是指,通过某种文艺形式,使人们内心的情感有了依附物,达到了心理平衡,对困境境产生了韧性的承受能力。
这就是中西悲剧意识的不同形态
(1)中国悲剧意识是柔性的、内心的、情感的,是悲诗,属于保存型文化;
(2)西方悲剧意识是刚性的,外露的,行动的,是悲剧,属于进取型文化。

第6题:

倡导古文运动的是()。

A、韩愈、王安石

B、韩愈、柳宗元

C、辛弃疾、柳宗元

D、韩愈、苏轼


参考答案:B

第7题:

韩愈与柳宗元在思想、学术、文风上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韩愈是中唐、也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学家。
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后进,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掀起了有影响的新诗潮。韩愈今存300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风豪放雄奇。
他的诗大都气魄宏大,气势磅礴,改变了大历以来诗坛上纤巧卑弱的现象。
其次,是他有意打破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异。表现了一种过去从未曾有过的风格。
韩愈的另一创造是“以文为诗”,就是把过去不曾入诗或不宜入诗的材料和手法引进诗歌。如将散文的某些表现手段、结构方法、语言形式用于诗歌;用散文那样浩瀚的体制来扩展诗的篇幅;以汉赋那种铺陈排比来结构诗歌;语言打破匀称、均衡、和谐、圆润,使律化的诗歌复古,通篇单行等。
这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有极大影响。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诗数量虽不算多,但特色鲜明,成就很高。柳诗多作于被贬之后,大体分为叙事诗、寓言诗、抒情诗、山水田园诗四类。其中抒情诗和山水诗尤有特色,成就也更高。
失败的悲愤和被贬的怨艾始终萦绕在柳宗元的心头,所以诗中常常呈现一种空旷孤寂、幽深清远的意境。他善于将壮志豪情与对国家衰退的忧思交织在一起,宏阔的境界与萧瑟的景物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迁谪的悲愤抑郁和去国怀乡的情思。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通过登楼远望,抒发了诗人离乡别友的悲苦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流露出对时事艰危、环境险恶的忧伤和不平。此诗赋中有比,虚实相生,情景交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以“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的奇想,抒发怀乡思归之情,极为沉重。长期贬谪远荒的生活,使柳宗元对自然山水有特别亲切的感受,山水成为他政治上遭受打击,心情压抑时的最好慰藉。他因山水诗的突出成就与韦应物并称“韦柳”,成为唐代继王维、孟浩然之后有代表性的山水诗人。
柳宗元的山水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新、情致深婉,处处显出其清峻高洁的人格,流露出孤寂凄婉的情绪。名篇《江雪》以孤舟独钓的老翁形象,寄托了诗人清峻高洁的人格和被贬远荒的孤寂幽愤。

第8题:

试比较请示与报告的异同。


参考答案:报告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送材料等使用的一种公文,报告是一种呈报性的上行文。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或批准的一种公文,属于上行文,请示具有呈批性和回复性的特点。报告与请示,确有相似的地方。特别是在日常工作的布置之中,领导往往喜欢用一句口头禅:这个问题你打个“报告”来,我批一下。这个用“报告”的频率比较高,这是一种口语的说法。在实际的公文行文中,这个口头的所谓报告“报告”,实际上就是等同于“请示”件。这是我们必须加以区分的。具体来说,报告与请示有如下区别。第一。写作的目的和作用不同。请示是就某一个问题,请求上级机关,希望能够给予指示,批准,并需要上级批复。报告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问题和建议,不一定要求上级答复的文种。第二。写作的时间不同。请示必须事前行文。不能“先干后说”,“先斩后奏”。报告一般是在事后,或者工作的进行过程中行文,这就是常常说的,“事前要请示,事后有报告”的一种工作上下级之间工作汇报的规则。第三。写作事项的要求不同。请示要求是,一事一文,一事一报。报告,则可以一事一报,也可以多事一报。没有具体的限制。第四。内容的篇幅也有不同。请示件一般比较简明扼要,将请示事项、事由说清楚就可以了。而报告则往往篇幅比较长,有些事情,还要展开,摆明情况。特别是象调查报告一类的占更大篇幅。第五。主送机关的多少不同。请示只能写一个主送机关。报告则可以写一个或多个主送机关。第六。最后的结语不同。请示一般用“当否?请批示”等句子作为行文的结语。而报告一般用“专此报告”等作为结语。

第9题:

试比较柳宗元与欧阳修山水游记散文的不同。


正确答案:柳宗元与欧阳修的散文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文采风流的艺术形式,奠定了他们在唐宋八大家中的地位,他们的山水游记更以独特的个性风格,在山水文领域各领风骚,成绩斐然。柳宗元的山水记多写在被贬永州后,以“永州八记”最负盛名;欧阳修山水记多写于两次被贬后。他们的山水记虽然都是被贬后的愤懑之作,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是寄寓不同。柳宗元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倾注强烈的身世之感,他对景物的观察欣赏都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柳宗元看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同病相怜之感油然而生,深感自己被朝廷贬谪抛弃,如眼前的小丘,故赋予它深刻的意义。欧阳修的山水记同样赋予很强的现实意义,但与柳宗元不同,他不以抒写个人遭遇为目的,他在观赏自然景物时,联系历史阐发对现实的思考,如《丰乐亭记》意味深长地告诫人们安宁生活来之不易,须当珍惜。欧阳修以描绘美丽山水为手段,借景寓意为目的,在论古通今中抒写自己于国于民深重的忧患意识,表达其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所以同样是寄寓,柳记重写身世之感,欧记重写国家民族之忧。
其次是观察描写景物的着眼点不同。柳宗元喜爱描绘不为人知、不被人识的奇异小巧之景,他对景点的选择和描写,折射出他当时的心态,这些景点寄寓了他的遭遇,寄托了他的理想与希望。欧阳修对景物的观察与描写,着眼点侧重于境界恢弘的大场面,《醉翁亭记》开篇“环滁皆山也”一句,就把滁州四面环山的景物特征作了精练概括的描写。欧阳修对景物描写没有柳宗元的具体细致,他不拘泥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描写,善于发挥丰富的想象,突破时空的纵横局限,将景物早晚和四季的变化描绘出来。如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写出琅琊山四季之美景等等。
再次是语言运用上的不同。柳宗元喜用幽、奇、怪、异、奥等字词表现景物,烘托出柳宗元悲凄苦寂的心境。欧阳修喜用虚词,虚词的大量运用,使文章显示出平和疏朗、情致深婉的美感。他骈偶句的运用也丰富多彩,《醉翁亭记》有单句对、双句对、三句对等等。

第10题:

论述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师道观的异同。


正确答案: 韩愈的师道观:(1)尊师重道;
(2)古之学者必有师;
(3)传道授业解惑;
(4)是否有道作为教师的根本标准;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柳宗元的师道观:“交以为师”。
柳宗元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如果没有良师的教诲,就不可能成才,没有益友的相辅,就不可能增进自己的才能。柳宗元并不是拒绝为师,而是谢绝教师之名,不敢受师之礼,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诚恳指导后学者,确有为师之实。他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他认为这样既可以避世俗之议,又可以遂“好道”之心。 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
历史背景:(1)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化教育领域里的革命都以城市为舞台,忽视了广大农村的教育问题,甚至像扫盲识字教育这些基本的活动也主要在城市平民和工人阶层开展。
(2)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科学试验方法的影响。
(3)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
(4)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尖锐的反映。
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改进农艺、改良种子、发展农业信贷(开办夜校、建立图书馆)。陶行知:普及识字教育、学校参与社会、强调教学做合一、以期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晏阳初:诊治农村长久存在的“愚、穷、弱、私”四大顽症,通过教育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梁漱溟:强调农村社会,注重亲情和伦理的特点,开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