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如何理解皎然“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的诗论观点?

题目

如何理解皎然“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的诗论观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就是例证。

A.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B.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C.文已尽而意有余

D.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参考答案:B

第2题:

唐代诗论的专门著作主要有()

  • A、王昌龄《诗格》
  • B、皎然《诗式》
  • C、司空图《诗品》
  • D、聂奉先《续广本事诗》
  • E、齐己《风骚旨格》

正确答案:A,B,C

第3题:

以下属于皎然的文论思想的是()。

A.诗情缘境发——诗境构成论。

B.取境——诗境创造论。

C.文外之旨——诗境特征论。

D.辩体有一十九字——诗境风格论。


参考答案:ABCD

第4题:

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规律。而他关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的创造问题。


正确答案:意境

第5题:

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


正确答案:诗式

第6题:

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A陆机

B钟嵘

C皎然

D司空图


D

第7题:

简述皎然诗论中“意”与“境”的关系,并分析他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论述。


正确答案: 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这是诗歌创造中存在的实际情形。有时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畅,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前者,陆机等已有相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高手”。

第8题: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就是明显的例证。

A.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B.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D.文已尽而意有余


参考答案:C

第9题:

皎然的诗论作品最重要的是()。

  • A、《诗品》
  • B、《诗式》
  • C、《诗仪》
  • D、《诗格》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如何理解“物——意——文”转化律?


正确答案: 这个规律也称双重转化律。是说写作过程必须实行两重转化,即由物至意,再由意至文。
由物到意,这是第一重转化。这重转化就是客观外物经过作者的观察、了解,映入作者的大脑,又经过大脑的思考、分析、综合,注入作者的理解、意念或情感,形成新的观念或意象。这重转化是由外物到内意,由眼见之物、身外之物到胸中之物的转化过程。所以又叫做“意化”。意化要求做到“意能称物”。完成这重转化,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观察、捕捉能力,感受、体验的能力,想象、概括的能力,提炼、开掘的能力等。这重转化实际上是写作内容的充实与净化,是文章的孕育过程,其结果是构制文章的蓝图。
由意到文是第二重转化。这重转化是把第一重转化的结果经过再认识、再深化、再整理,使之更加深刻、完整、严密、精细,更有逻辑性、条理性,并用书面语言表述出来,使它成为血肉丰满、便于阅读的文章。所以又叫做“辞化”。辞化要求“文能逮意”。完成这重转化,作者必须具备驾驭文字、再现意识的能力。它包括定体、谋篇的能力,选技、用笔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这重转化实际上是思绪的梳理与固定,是文章的形成过程,其结果是构制物化的文章。
以上两重转化在进行中既有作者的积极追求与反映,又有事物的个性刺激与挥发。不过,双重转化主要是从作者的角度提出的。
“物—意—文”转化律,是写作活动最基本的规律,任何作者写任何文章,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其实,人们对生活的反映与表现都包含双重转化的道理。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第二重转化的结果也不同。如:“物—意—文”(写作者);“物—意—歌”(歌唱家);“物—意—画”(美术家);“物—意—器”(艺术制作、物品制造者等);“物—意—话”(善谈者);“物—意—剧”(表演家)等等。清代的郑板桥在一幅画竹图上写了一段话:“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其中“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转化即有“物—意—画”的意思。
有的外国学者也注意到了双重转化律。前苏联学者A•科瓦廖夫在《文学创作心理学》中说:“创作过程不是别的,而是双重的变换过程,就是:
第一,把外部刺激的能量变换成知觉的显示或者现实的形象;
第二,把形象变换成为形象客观化、物质化的体现的文字描写。”创作是写作活动中的一种反映生活的方式。其中“外部刺激”即“物”;“知觉的显示”即“意”;“物质化的体现的文字描写”即“文”。
了解了写作的这一条规律,有助于作者把握写作的各个环节,促成双重转化的完满进行,写出内容丰富、见解深刻、构思奇异、形式独特的优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