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结合作品谈谈闻一多诗歌的主要内容。

题目

结合作品谈谈闻一多诗歌的主要内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结合作品,谈谈屈原骚体作品的节奏特征。


参考答案:一、句式上的突破。
屈原以前的诗歌句式,基本上是四言体。这种句式,比起我们如今所能看到的、传说中尧舜时代的三言句式,无疑是一大进步。就它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力来说,《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民歌,可以说是达到了它的高峰。初看起来,“骚体”句式只比四言句式多了二、三个字,但它的作用却是小看不得。这二、三字的增加,使全句的容量一下扩大了许多。而且正如前人在分析七言长于五言时说的那样,由于“每句多两字,故转折而不迫促”,更适宜于“言情出韵”。因此,屈原“骚体”长句句式的创造,实在是对四言体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章法上的革新。
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却有自己的章法。他的诗,有发端,有展开,有回环照应,甚至还采用“乱曰”的形式结尾,对全诗内容或主旨进行概括和总结,其脉理是极其分明的。这显示出屈原诗歌既具有“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的创造精神,又具有“以意运法”、“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的“神明变化”的特点。
三、多种形式的交互为用。
从句式上来说,《离骚》所用的就是“骚体诗”的基本句式,即六言长句,但又掺合了五、七言甚至八言,使之参差多变,在节奏上比较舒徐,适合于抒发诗人那沉郁顿挫、悱恻缠绵的感情,表现出回肠荡气的情韵。
从体式上说,屈原不仅有“长篇抒情体”《离骚》,表现他那时间上跨度较大、空间上又无往而不及的身世遭际和浪漫主义神游;并在情节结构上创造了客主诂难、问答的形式(“女嬃”劝告、“灵氛占卜”等),使之在“铺叙中有峰峦起伏”、“长而不漫”,有如“黄河百里一曲、千里一直”。
四、体制上的扩展。
屈原的“骚体诗”,在极其广阔的规模上,展现自己大半生追求理想美政的历程,和在这一斗争中所经历的欢乐、忧虑、痛苦和失望,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
五、七言诗的诗体出现。
它的出现,给春秋以来的诗歌体式带来了一次大解放。

第2题:

结合盛唐诗歌创作,谈谈你对严羽兴趣说的理解。
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第3题:

结合诗歌《死水》,简要分析闻一多的"三美主张”。


参考答案:(1)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2)音乐美:以双音字收尾,形成诗句的铿锵,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多用形象的词藻;建筑美:结构有形式美;

第4题:

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作品,谈谈你对严羽对孟、韩二人评价的看法,以及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


正确答案: 孟浩然继承陶渊明和二谢(谢灵运、谢朓)的传统,诗多取材山水田园。注重总体印象和情绪的把握,风格冲淡而富于韵味。韩愈诗歌的主要特色就是气势宏大,尚险好奇,瑰丽奇崛。但在整体意象方面就没有达到所谓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浑然一体之境界,韩愈写诗着力太重,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远没有孟浩然诗中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
所以严羽《沧浪诗话》在《诗辨》里将韩愈、孟浩然相比较,说明妙悟这样‚别材‛不同于学力。韩愈学问高出孟浩然,但严羽却认为其诗远逊于孟,这就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的注释。这里讲的‚妙悟‛,无非是诗人看景物时,产生出一种情思,没有这种情思,写不出诗,所以‚诗道惟在妙悟。‛有了情思,再结合具体景物来描绘,景中含情,这就是神韵。‚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一种感悟。显然,这是诗歌创作最为独特的艺术规律,所以,严羽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韩愈、孟浩然的‚悟‛不同,尽管韩之才学高于孟,但孟之‚悟‛强于韩所以韩诗远逊于孟诗。

第5题:

结合《再别康桥》谈谈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正确答案: 徐志摩热烈地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他那活泼潇洒个性及不羁才华和谐地统一,形成了他特有的潇洒飘逸的艺术风格。
在《再别康桥》这首诗里,徐志摩以无限的眷恋之情,描绘了“康桥”的美丽和清幽,书写了他告别“英国梦”的无奈:“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好个一往情深!康桥的云彩也是值得招手作别的。诗人别具才情地连用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不无伤感的情态。但又是那样洒脱,一种生命复归平静的淡淡喜悦与淡淡忧伤。其次是独舒性灵,诗人执着追求“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契合。在不经意之中,在灵感袭来的刹那间就抓住了契合点,常出现令人惊叹的神来之笔,情景交融,意象优美。
如诗人描绘了康桥景物的迷人,心头“荡漾”起一阵阵不可抑止的柔情,竟使诗人想化作“一条水草”,永留在他心爱的康桥。美景与梦幻,虚实相间,空灵、轻快、清新、含蓄,情随景出,出神入化。再次,诗有“三美”:诗人能抓住每一首诗的特有的“诗意”,找到相应的诗律。《再别康桥》格调轻盈柔和,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诗行齐整,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倩柔美,意象明丽流转,富有音乐性与动态美。

第6题:

结合各一个作家诗歌作品,分析初唐、盛唐、晚唐的诗歌特征。


正确答案:
属中国古代文学内容,本题比较简单但跨度较大,应对整个唐代诗歌特征都应掌握并且能举出具体的作家、作品为例才能答好本题。

第7题:

闻一多在诗歌创作中为什么提倡“三美”主张?结合《死水》分析之。


正确答案:主要为了开“新格律诗”的先河。诗人提倡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在本诗均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外型看,每节句数、字数相等,排列整齐为“建筑美”;从内在韵律看,每句由四个音尺(三个两字尺,一个三字尺)组成(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双行押韵,每节一韵,形成诗歌节调的动听为“音乐美”;诗中色彩丰富、词藻美丽即“绘画美”。 《死水》是新格律诗的成熟之作。

第8题:

结合作品,论述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不是刻意刻画和雕凿能学到的,也不是草率就可达到的境界。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第9题: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蒲松龄小说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蒲松龄在科举道路上很不得意,是一个典型的乡村知识分子,他的创作与这种特殊的身份与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不同于那些精英阶层的文人,与冯梦龙、凌濛初等周旋于市井间的通俗文艺家也有所区别,他更多地关注的是下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对普通士人的精神追求也表现了极大的同情。《聊斋志异》体裁复杂,以短篇小说为主,兼有杂记、寓言等多种文体,故事来源也不一,有得之传闻的,也有出自前代文献的,但其中较为重要的作品往往并无依据,是蒲松龄匠心独运的创作。
《聊斋志异》题材广泛,其中《促织》、《席方平》等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权势者的残暴,并歌颂了民众的反抗精神;《贾奉雉》、《司文郎》、《叶生》、《王子安》、《胡四娘》、《镜听》等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及其社会危害;而《婴宁》、《小翠》、《连城》、《阿宝》等则塑造了一批聪慧美丽的花妖狐魅和志诚痴狂的青年男子,讴歌了纯净的精神追求和美好的爱情。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小说情节曲折与细节丰满,较之以前的志怪、传奇,有很大的发展。语言华朴兼擅,古雅清新,凝炼而富于表现力。“异史氏曰”拓展了小说的思维空间,使议论与叙事相互补充。

第10题:

结合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实践,谈谈他的诗歌理论的长处与缺憾。


正确答案: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所谓“为时”“为事”就是主张用同情的笔触来抒写反映下层劳动者生活的苦难,揭示时政的弊端。它鲜明地指出了文学应当积极地干预现实,为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为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白居易诗论也有其弊病,主要表现在:(1)过分强调了诗歌的针砭时弊的实用功能,而忽视了,甚或有意排斥和否定的审美娱乐功能,否定诗歌的艺术性,对历史上一些优秀诗人的名篇名句,如谢兆的“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样千古名句,也斥之为“嘲风月、弄花草而已”,实在太偏激了。(2)他要求诗歌要“救济人病,裨补时缺”,因此,创作要用“实录”的方法,否定了诗歌要用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这样,诗歌岂能不枯涩干瘪,缺乏丰满的艺术形象,他自己的少数诗歌就不能不说有这种缺点。(3)在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籍,主张“其言直而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必然诗歌直白浅露,他的少数诗歌就正有这种缺憾,不能不说这是与他的诗歌理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