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

老舍的《四世同堂》等小说具有文化反思的鲜明特色。请结合作品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文化反思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与鲁迅的解剖“国民性”相比,老舍小说的文化反思有什么新的开拓?

题目

老舍的《四世同堂》等小说具有文化反思的鲜明特色。请结合作品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文化反思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与鲁迅的解剖“国民性”相比,老舍小说的文化反思有什么新的开拓?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①《四世同堂》等小说文化反思的主要内涵在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解剖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和民族劣根性。《四世同堂》通过对祁家--中国封建礼教堡垒的象征--几代人的描写,以理性审视的目光,对民族的遗传病作了穿透性的剖析。
②老舍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并有新的开拓:(1)对体现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北平文化进行沉痛反思,其中重要的一个侧面是对市民生活的表现,显示了文化批判的个人特色。(2)《二马》等作品把文化批判、反思的视野扩大到中西文化的对比框架中,显示了老舍开阔的文化意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老舍的小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语言()、()。


正确答案:幽默;俗白

第2题:

在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中,作者是如何突出地描写祥子与车的关系的,请结合作品分析“车”对祥子的意义。


正确答案:祥子与车是小说的基本线索。祥子历经艰辛、饱尝屈辱,三起三落,买车失车。第一章和第二章关于祥子其人其车极尽赞美和陶醉之情的描写是整部小说中最具诗意的乐章,这为小说的后面把祥子“引入火花如雪的地狱”埋下伏笔,这种“先扬后抑”的写法,就是为了加深人物的巨大反差,强化读者的失望。作者对祥子与其车的描写,极尽生动的形容,这些描写凸显了祥子与车的关系。拉上自己的车是祥子全部生活的目的,他的全部奋斗与全部指望,都系在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上。祥子曾经有过自己的车,他卖了三年力气挣来的车,也是小说中祥子唯一的一辆真正属于他自个儿的车。这辆车的得而复失,是小说中祥子所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打击。此后祥子的几乎全部故事,都在车的得与失这条线索上展开,都转在这根轴长,大起大落。虎妞的诱惑,虎妞与小福子的死,祥子的绝望与堕落,也首先表现在与车的关系上。车是祥子谋生的手段,是祥子的“梦中情人”,也是他的理想、人格和生命的象征,对可爱的车的欣赏也是祥子自我欣赏的另一种表现。车寄托了祥子全部的感情。正因为车对于祥子是如此重要,它的丢失才倍具打击力,这便成了祥子悲剧的起点。最后,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最终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第3题:

伴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教育思想的转变,师德内涵不断融人了哪些内容()

A.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
B.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流行文化
C.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观念
D.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道德意识等

答案:A,C,D
解析:
师德内涵不断融入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等。

第4题:

结合《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论析老舍整个小说创作在对民族传统文化反思、批判方面的总体价值与特色。


正确答案: 《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这现实主义两部作品,都充分表露了老舍对于我国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在我国处于巨大历史变革的时代,民族传统文化严重落后于社会现实,是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生活在动荡年代的思想还为扭转过来的平凡市民,倍受痛苦的煎熬,他们中间有些人被无情的社会现实逼迫得走投无路,最终丧失了劳动者的美好人性;令人激动的是,更有一些人突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从苦闷、彷徨中觉醒过来,走向新生活。
《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正是这种思想转变的艰难历程的真实纪录。《骆驼祥子》所写的悲剧之所以深刻,正在于它表现了作为劳动者所具有的美好人性被摧残以及祥子作为普通劳动人民的自身弱点。祥子诚实、质朴、木讷、保守,他原本是农民,来城市中寻找出路,在其生活习性与内在心态中都留下了农民的烙印。他一心想凭自己的力气拉车争饭吃,娶上老婆,建立美满的小家庭。而他的希望一次次的破灭。祥子的悲剧命运,是作为都市贫民所无法摆脱的必然结局。祥子悲剧产生的原因,除了旧的社会环境外,还在于个体劳动者本身的弱点,只看到自己,只相信自己的力量,而不知道同阶级团结起来的共同斗争,共同争取生存的权利。
他的悲剧说明,在旧中国,通过劳动者个人努力,独自混好是不可能的。在《四世同堂》里,转同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作品所描写的是,居住在小羊圈胡同里的人们的文化心态,反映了典型的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祁老人这一形象就体现了这种传统文化心理。他是胡同里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一辈子信奉“磕头说好话”的处世哲学,并将之传授给子孙们,形成“祁家的文化”,祁瑞宣作为祁家的长孙、当家人,深受祖父“祁家的文化”的熏陶。他知道祖父的理想是“四世同堂”,并觉得自己有义务维系这“四世同堂的家庭”,但同时他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不愿留在北平当亡国奴。他没发狠心将人伦中的情义斩断,也知道家庭之累使他和许多人,耽误了报国的大事!为此,他很痛苦。最后,他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为抗战作了许多有益的事。祁瑞宣较祥子进步的地方在于,他冲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摒弃了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找到了与时代、社会相适应的新的思想文化。
老舍在作品中说明,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改造,民族新文化心理的建构,离不开社会斗争实践,血与火的斗争促进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更新,正是这种血与火的斗争,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在不断发生裂变,消极的成分不断被淘汰,被埋葬,积极的成分蜕变而为崭新的东西,得到发扬。

第5题:

老舍的自传体小说是()话剧作品有()()。

  • A、《正红旗下》;《茶馆》;《龙须沟》
  • B、《正红旗下》;《四世同堂》;《龙须沟》
  • C、《残雾》;《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 D、《残雾》;《茶馆》;《骆驼祥子》

正确答案:A

第6题:

新写实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1989年3 月,《钟山》杂志隆重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刊,从而使一些早已在默默创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众人瞩目的前台,其中的代表有池莉、方方、刘震云、范小青等。
"新写实"三个字从此成为众多理论者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以往传统的现实主义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和教化责任,经过了"典型化"、"理想化"的变形,而成为一种"伪真实"、"伪现实主义"。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和实践者开始追求生活的本来面目,力求不再对生活作人为的矫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热衷于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并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主张之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新鲜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第7题:

在老舍早期作品中,在艺术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作品是()。

  • A、《二马》
  • B、《骆驼祥子》
  • C、《离婚》
  • D、《四世同堂》

正确答案:C

第8题:

伴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教育思想的转变,师德内涵不断融入了哪些新的内容?()
A.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
B.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流行文化
C.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观念
D.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道德意识等


答案:A,C,D
解析:
师德内涵不断融入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

第9题:

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也是三部曲指:()。


正确答案:《惶惑》、《偷生》、《饥荒》

第10题:

结合《边城》等作品,论述沈从文小说创作的风格特色。


正确答案: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是“表现人性”,他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这种人的自然化是沈从文的一贯的美学追求,也是他的小说创作一个总的特色。
沈从文的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收获最大的是他的边城回忆小说。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成人以后仍旧然常常生活在对故乡回忆当中,尤其是长期以来发现并保持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更促使他以具有生活特异性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基地。《边城》、《萧萧》、《三三》等作品便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体现了沈从文的独特艺术风格。
沈从文受屠格涅夫把人和景物错综在一起的手法,善长于人物情绪意蕴与自然景物的交融。他的《边城》把人物置于湘西重峦叠嶂又兼有河岸渚边的特定环境之中,着力表现人与自然的美质及其联系,显得地以人毓,人因地秀,人与自然融合为一落千丈。老船夫与翠翠祖孙的命运,包括欢乐与不幸,过往与未来,都与溪流和渡口相关,不但不能同这份牵船的生活离开,也与他们周遭的一切不可分割,仿佛山、溪、塔、竹等都为他们而设,他们祖孙俩也纯然为这周遭的一切而存在,分不清谁主谁客,谁有生无生了。沈从文的手法已超越了屠格涅夫,带有“天人合一”的意味。这种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也是鲜见的。
沈从文的边城小说就不注意情节与结构,而是意韵和情致,看重作品的写意性与抒情性。因而他善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之中。创造一种诗意抒情的表达方式。他常常用一种清淡的散文笔调,平和素静地刻绘他所熟悉的、所呼唤的性情人格,他所默想的人生事理,所企求的理想人生形式。他的小说中多详细的铺叙、交代,如《边城》第二节对茶峒和酉水上游地势,历史、物产、买卖、人情、风俗的详细介绍,将读者带入小说营造的原始美与情感美的境界中。沈从文的小说结构疏放,色味清淡,意境超逸,气象精巧,属如烟如云的阴柔之作。作品多笔意淡远,因远而淡,但仍清宛可闻,留一串雅丽的回音在读者的心头。沈从文的这类小说发韧于“五四”时期的现代抒情小说不得,并将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影响了后代的许多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