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

简要概括中国报刊在版式上的发展过程。

题目

简要概括中国报刊在版式上的发展过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要概括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


答案:
解析:
(1)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
认知策略中的元认知成分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策略的概括性、保持度和可迁移性的重要因素。个体先有认知的发展,然后才有元认知的发展。如果个体的元认知水平较低,则认知策略的应用要达到高水平也较困难。当学生执行策略和完成学习任务时,应鼓励他们对策略的执行过程进行控制,以确定取得的进步并补救发现的问题;如果能教育学生注意他们正在使用的策略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使用,以及使用的情况如何,则策略的教学可能更为有效。
(2)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
认知策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控作用,使用策略的目的就是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策略的应用与它所加工的信息本身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个体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学生的原有知识背景是策略学习与应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3)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
认知策略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仅仅记住有关认知策略的内容,并不能保证提高学习成绩。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只有被学生接受并改变他们的信息加工过程时,才能改进其学习。如果学生没有强烈的要求改进自己认知加工过程的动机,教学是难以奏效的。学生的动机决定他们选择什么策略,并决定他们使用这些策略的效果。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和使用机械学习的策略,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和使用有意义的和起组织作用的策略。动机强的学生倾向于经常使用他们习得的策略,动机弱的学生对策略的使用不敏感。
(4)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
策略不能离开教材内容单独训练,必须通过具体的学科内容迂回教学,策略的应用离不开具体的学科情境。
(5)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其教学必须遵循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首先要通过教师的直接讲解或者应用示范,让学生理解所要教授的认知策略,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其次应鼓励学生在相似情境和不同情境中进行策略的应用练习。
先在相似情境中练习,帮助学生完成策略性知识转化;而后在变化的情境中练习,使认知策略获得迁移,能够灵活运用。
同时,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矫正,并提醒学生注意策略运用的条件,以免导致策略的盲目使用。

第2题:

简要评述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特点、学术价值及其在新闻学研究中的影响。
《中国报学史》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局系统地、清晰地勾勒出从汉唐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并且介绍了报业的经营管理、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从该书的主要观点到诊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敬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因此,该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第3题:

儿童思维发展中,从发展过程看,形成最晚的是( )。

A.直观概括

B.功能概括

C.语词概括

D.动作概括


正确答案:C
从发展过程看,语词概括发展得较晚。

第4题:

简要概括景别的作用。


正确答案: 最基本的景别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①远景用来变现环境、空间、景观、气势、场景等的宏大,属于超常规视点的景别,展现观众本人难以看到的新视点,从而拓展影像的表现力。有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的效果,常常应用于影片或者某个独立的叙事段落的开篇和结尾。
②全景通常是指展现环境全貌、人物全体的景别。全景具有叙事、描写的功能,侧重交代说明。
③中景是一种展现场景局部或人物膝盖以上部位的景别。中景在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行动、交流,生动的展现人物的动作、姿态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④近景指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景别,主要用于通过面部表情刻画人物性格,在近景中,人物周围的环境变得次要,演员的面部表情则相当重要。
⑤特写指用以细腻表现人物或被摄物体细部特征的一个景别。特写也是一种超常规的视点,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特殊的视点。

第5题:

简要概括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正确答案: 1、无扩散;2、它的晶体结构改变是通过所有原子的协力运动进行的。3、马氏体转变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界面运动的高速度。4、有不变切变平面(惯习面)。另外,在很多情况下,马氏体转变是可逆的。

第6题:

请简要介绍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
1889年,英国人C·雷迪在英格兰创办了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始。提出办校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身体、心灵的健全发展,重视儿童的个性特征,使儿童成为完人。新学校破除古典的传统课程体系,开设农艺、手工劳动等课程.以训练儿童的体力、智力和手工技巧。1898年,法国新教育拥护者德莫林仿照雷迪的做法,在法国开办了罗歇斯学校。德国教育家利茨也在同年开办了同类学校,称为“乡村教育之家”。利茨认为教育应包括品格教育、宗教道德教育、身心官能力量的发展、公民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使儿童在身体、精神、宗教、道德、知识、情感诸方面都能均衡发展。此后在比利时、瑞士、意大利都相继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新学校,在欧洲逐渐形成广泛的新学校运动。新学校大多设在乡村或大城市的郊区,周围环境幽静,风景优美,设备优良,采用家庭式教育管理方式。新学校重视体育、手工、园艺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独创精神;在教学内容上重视现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反对体罚,重视儿童兴趣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道德教育上,向儿童灌输资产阶级民主、合作的观念,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随着新学校在欧洲各国的建立,1912年在瑞士成立国际新教育联盟。1919年,联盟主席瑞士教育家费里埃尔撰文总结新学校的基本经验与理论原则,共30条,成为新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1921年法国的加雷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期的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1922年正式颁布协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七项原则,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即增进儿童的内在精神力量;尊重儿童个性发展;使儿童的天赋自由施展;鼓励儿童自治;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发展男女儿童教育间的协作;要求儿童尊重他人,保持个人尊严等。这七项原则实际上成为新教育运动的国际宣言。新教育运动传入美国后,因与当时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本相通,从而形成与传统教育对垒的更大势头。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第7题:

党的哪次会议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简要概括它的内容。


正确答案: 党的十三大;主要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8题:

简要概括近代中国洋式建筑的三种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参考答案:

1、殖民地式(活跃期:1860’s——1880’s)
殖民地式(ColonialStylE.又称“外廊样式(VerandaStylE.”,被视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是最早传入我国的建筑样式。
▲特点:
以带有外廊(多为柱廊式)为主要特征。它是英国殖民者将欧洲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为适应当地湿热气候而形成的一种流行样式,早期进入中国的殖民者将之从东南亚移植过来。一般为1—2层、带二三面外廊或周围廊的砖木混合结构。
▲实例:天津法国领事馆、台湾高雄英国领事馆等。
2、西洋古典折中主义(活跃期:1890’s——1920’s)
西洋古典折中主义建筑是我国近代城市洋式建筑的一种主流形态。
▲特点:
西方折中主义有两种典型形态:
一种是类型主义,即在不同的建筑类型中,“对口”采用不同的历史风格。如以哥特式建教堂,以古典式建银行、行政机构,以文艺复兴式建俱乐部,以巴洛克式建剧场,以西班牙式建住宅等等。形成群体建筑风格的大杂烩。另一种是集仿主义,即在同一栋建筑上混用希腊古典、罗马古典、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法国古典主义等各种风格样式和艺术构件,形成单栋建筑的混搭式面貌。
▲实例:上海汇丰银行、汉口海关大楼等。
3、装饰艺术风格(活跃期:1930’s)
装饰艺术派脱胎于新世纪之交的新艺术运动。
▲特点:
上海的装饰艺术派建筑较为集中(其它地方不是很常见),不仅融合了该风格的常见特征,例如之字型外观,舷窗般的窗户,风格化的花卉和动物图案,同时还加入了独特的中国元素:云纹、古钱、八卦等。总之,装饰艺术派是一种向现代主义过渡的形态,在大幅度简化古典装饰的同时,仍保持着某种装饰味道。
▲实例:上海百乐门舞厅、上海和平饭店(原沙逊大厦)等。


第9题:

引文是指在正文之前,概括一个段落、章节或全文大意的提纲挈领性的文字,在中国的传统版式设计中也称作()。

  • A、字距
  • B、眉头
  • C、引文
  • D、字号

正确答案:B

第10题:

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


正确答案: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