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

言语行为的类型。

题目

言语行为的类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述事行为。述事行为就是说出所要说的话。例如说话人说出“抽烟对你的健康不利。”或是:“能帮我把钢琴抬过去吗?”这样的句子,他就是在进行述事,就是在完成述事行为。
2、行事行为。行事行为是说话人要用他的话干什么事。可以分为五类:⑴断定式。实施这种行事行为的句子所表述的命题是有真假值的,而说话人有责任保证所述命题的真实性,如陈述、断定、坚信等等就属此类。如说出“我断言:明天肯定是晴天”。在形式上,这种实施断定性行事行为的句子一般可以在前面加上“我告诉你”或“我断言”之类的词语。⑵指令式。这种行事行为是说话人企图使听话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可以是温和的请求、建议或劝阻,也可能是强烈、坚决地命令或禁止,如请求、哀求、命令、指使等等都属此类。例如“这件是交给他去办。”“马上出发。”在形式上,这种实施指令性行事行为的句子一般可以在前面加上“我请求”、“我命令”之类的词语。此外,询问可以看做是指令式中的一个特殊次类,因为它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回答问题。⑶承诺式。这种行事行为是说话人保证自己将去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如保证、许诺、宣誓等等就属此类。从某种意义上讲,承诺式可以看作是说话人对自己的请求或指使,但又不同于上一类指令式,指令式是说话人企图使听话人去做某事,而听话人却不一定有责任或义务去做这件事。如“我年底一定完成任务”。从形式上看,这种承诺句的前面可以加上“我保证”、“我答应”之类的词语。⑷表情式。这种行事行为是表现说话人对于句子的命题内容中所述事情的一种感情态度状态,如感谢、祝贺、悔恨等等都属此类。如:“谢谢你救了我!”⑸宣告式。这种行事行为是通过以言行事的力量促使某一事态得以存在或实现,或引起事态的变化,如宣告、审判、通知等等就属此类。例如“我宣布晚会到此结束。”
3、成事行为。当说话人说出话语并实施了某种行事行为之后,就会给听话人或其他人带来某种影响,从而产生某种思想感情,或作出某种行动,收到言后的效果。成事行为时带有听话人的一定的主观性的,因此它有可能是多变的,施行同样的一种行事行为,有时可能会收到不同的言后之果。例如,向听话人发出邀请,听话人可能愉快接受,如期赴约,也可能不给面子,拒绝邀请。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两个幼儿之间聊天的言语类型是()

A.口头言语
B.书面言语
C.内部言语
D.外部言语

答案:A
解析:
口头言语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生的语言声音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言语。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属于口头言语。

第2题:

非言语行为在咨询中的作用是( )。
(A)非言语行为可以传达共情的态度
(B)非言语行为可以有独立的意义
(C)非言语行为不能与言语相融合
(D)非言语行为可以对言语的内容作出修正


答案:A,B,D
解析:

第3题:

亲子冲突的类型,一是言语冲突,二是行为冲突,三是().


参考答案:隐性冲突

第4题: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非言语行为可以传达共情态度
B.非言语行为可以对言语内容做出修正
C.非言语行为只能伴随言语出现
D.非言语行为受价值观影响


答案:C
解析:

第5题: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非言语行为可以传达共情的态度
(B)非言语行为可以对言语的内容作出修正
(C)非言语行为只能伴随言语出现
(D)非言语行为受价值观影响


答案:C
解析:

第6题:

儿童欺负行为的类型包括( )。

(A)直接身体欺负 (B)经常欺负
(C)直接言语欺负 (D)间接欺负


答案:A,C,D
解析:

第7题:

理解非言语行为要注意()。
A.正确把握非言语行为的各种含义
B.全面观察非言语行为
C.应把动作群放到某种情境中来了解
D.应关注言语内容与非言语内容的不一致


答案:A,B,C,D
解析:

第8题:

根据沟通类型的划分,下列属于非言语沟通的类型是( )。

A、电子媒体沟通

B、示意行为

C、会议讨论

D、信件往来


参考答案B

第9题:

非言语行为在咨询中的作用是()。
A.非言语行为可以传达共情态度
B.非言语行为可以有独立的意义
C.非言语行为不能与言语相融合
D.非言语行为可以对言语内容做出修正


答案:A,B,D
解析:

第10题:

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有哪些相互关联的形式?


正确答案:咨询者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一致性会提高来访者对咨询者能力的评价,增强对来访者的信任。尤其是在与来访者对峙或在讨论比较敏感的问题时,咨询者的言语和非言语之间的一致性尤为关键。这两方面矛盾的信息会使来访者感到困惑,降低对咨询者的信任感,拉大与咨询者在心理上的距离。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