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学

有人说“修辞的基本原则是适应语境”,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题目

有人说“修辞的基本原则是适应语境”,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有人说,工会就是组织开展“吹拉弹唱,打球照相”等文体活动,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正确答案: 不对。
第一、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维护是工会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工作;
第二、“吹拉弹唱,打球照相”也是工会应该作的工作,但这只是工会文体工作中的极少部分;
第三、目前有的企业工会确实是这样,但这正是我们所要改进和克服的。

第2题:

有人说文学作品是不可转译的(包括各民族语言及古今语言之间),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与其它艺术创造相区别,文学创造的工具和媒介都是语言文字。从创造过程来看,它的三个阶段——发生、构思、物化都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它是文学的“第一个要素”。作为一种形式,语言在文学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内容得到深化或升华,产生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新意、韵味。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和“云破月来花弄影”两个诗句。清末学者王国维说,这一“闹”一“弄”“境界全出”,意思是说这两词的运用使这两个诗句陡然生出更丰富更耐人寻味的审美内涵。这就是语词运用得准确所产生的魔力。而这个秘密在于语言不仅具有准确达意之功能,更具有体验性之色彩。作家并不是把意思表达完整就心满意足了,他还把自己的情绪、情感融入于字里行间,使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感受到这种情绪、情感甚或氛围。这种情感和氛围是与语言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它们就会大打折扣。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意义是能准确传出的,而这种体验性是很难传递的。如海明威的作品,有眼光的专家曾指出,“他的作品译成其它语言后就大大走样,因为他的诗化的文字意境一方面来自当代活活泼泼的美国口语,另一方面则可能与《圣经》的语体有关,而这两种特点的结合在翻译中几乎全部丧失了,因而也就很难使读者真正体验到作家的情绪色彩。”各民族语言本身在自身形成和发展中都会形成不可替换的潜在情绪,而每位有个性化风格的作家也会形成带有自己情绪色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些都是在翻译中会走失的东西。
文学语言具有音乐性特征。这一点在诗歌中尤为明显,而在古文中更是如此。它的音响、节奏、韵律等音乐性特征特别突出。古人对怎样学习理解文章多有论及,如姚鼐说“放声疾读,久之自悟”,曾国藩讲“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大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这些虽是谈学习古文,但从一个侧面也可以印证上述音乐性之特征。虽然古文的语法与今文的不太一样,存在着省略、倒装等特点,而我们翻译时可以把它补充完整予以排序,但是那种音乐性是翻译不出来的。如被推崇为千古绝唱的美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用了21个“也”字,一气呵成,一波三折,极尽曲折迂回之美,译成现代汉语之后,韵味不如原文了,美感不那么强烈了。若从欣赏的角度考虑,有些古文不适宜译成现代汉语。

第3题:

有人说文学作品不可翻译,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认为“不可译”的意思是,翻译品总会失去原作的许多韵味。这话有道理。
原因在于内容与形式不可分离,一种内容一旦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形式,该内容必然发生变化。

第4题:

有人说程序编好后能上机运行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讲究风格和可读性呢?你觉得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对于学生的练习题和作业题,程序编好后能上机运行,一般认为任务就完成了。但对于实际开发的项目来说,任务并没有结束。编码人员编写完程序后,要对自己的程序进行单元测试,测试人员要进行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提交用户使用后,还需要对软件进行持续的维护修改工作。在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都需要阅读程序。道理很简单,如果需要对某段程序进行修改,首先要读懂,阅读程序是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读程序的时间比写程序的时间还要多。所以,程序的风格和可读性很重要,具有良好的程序风格和可读性的程序,有助于对程序的正确理解,可以大大减少阅读理解程序的时间,从而提高维护工作的效率。

第5题:

有人对你恶语中伤、造谣诽谤,明明是忍无可忍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好事?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正确答案: 因为赞誉名声能让自己陷于虚假的名誉中,为它所拖累、障蔽,愈来愈趋向于危险的罪业恶趣。这时若有人用诽谤、讥讽等方法,摧毁我的名声迷网,使我从障蔽中解脱,那此人对我的恩德很大。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就会一迷不返,堕落在罪恶险坑,造不可思议罪业而堕入恶趣,而他的诽谤却使我从这危险中摆脱出来。所以,被他人恶语中伤、造谣诽谤是好事。

第6题:

切合题旨,适应语境是修辞的两个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怨敌明明是伤害我们的人,为什么反而说他是值得悲悯的对境?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正确答案: 对有我执的众生来说,最珍爱的莫过于自己,但在烦恼强烈现前时,他们连自己的身体生命都弃之不顾,尚能自杀摧毁,那么对其他众生作损恼自然无法避免。理解到这点,我们在受到他人损害时,又怎么会不生悲悯呢?

第8题:

要看语境。不能笼统地说简明就好。讲修辞不能绝对化,比如不能笼统地说语言必须简明,也不能笼统地说不能出现歧义,等等。你认为该怎样看待这些观点?
这些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修辞要看目的,如:鲁迅先生写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单求简明,后边两句就可以不要。作者之所以采取繁复的写法,是因为要写出当时的孤寂心情。有些诗文除了字面的意义外,还有隐含意义,因此也不能笼统说有歧义就是不好的。

第9题:

注汽的作用是什么?有人说注汽量应与辐射量成正比,你认为对吗?


正确答案: 注汽的作用是:增加炉管内油品的流速使其反应延迟到焦炭塔内进行,延长加热炉的开工周期。注水量不与辐射量成正比。
因为,注汽的目的是增加油品的流速度,如果辐射量小,则油品的速度小,此时就应增加注汽,以增加炉管内的油品速度,反之,辐射量大则油品在炉管内的流速就大,如果仍增加注汽,则其流速更大,如果要保证出口温度的不变,则要大大增加炉子的负荷,这样反而加快了炉管的结焦,缩短了开工周期。因此,注与汽辐射量不成正比。

第10题:

一天,甲对乙说:“我和你的关系好过我和丙关系的3倍。”你认为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不对,因为人与人的关系是相关关系,相关程度有强弱之别,无倍数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