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简述孔子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题目

简述孔子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孔子财政观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孔子的财政思想,以义利观作指导,贯穿着所谓“仁政”思想。他的财政思想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在财政收入方面,主张对老百姓不要搜刮太甚,“敛从其薄”;在财政支出方面,提倡节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提倡节用,反对聚敛。第二,培养财源的思想。孔子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国家的财政收入必须建立在人民富足的基础上,在财政与经济的关系上这是正确的观点,虽然他的目的是君足。第三,主张什一税。在财政税率上,他主张什一之税。从有若的话中可看出这点:“哀公问于有若(孔子弟子)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彻”是十分之一的税率。


第2题: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主张“有教无类”,他从探讨人的本性人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差异不大, 所以注重后天教育;(2)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强调忠孝和仁爱;(3)教学纲领为“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4)承认先天差异,重视因材施教;(5)提倡启发式教学。

第3题:

论述出«济贫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参考答案:
实施«济贫法»的目前主要是通过强迫劳动,解决贫民流浪问题,该法的内容一方面是强追劳动,另一方面是实行慈善救济,以强迫为主,兼顾救济。
«济贫法»一共由六个部分组成,其规定的救济对象有三种:一是有劳动能力的贫民;二是无劳动能力的贫民;三是无依无靠的孩儿。
其提出的主要救济措雄是:(1)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 ;(2) 资助老人、商人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为他们建立收容场所;(3) 组织穷人和儿意学艺,建立贫民习艺所;(4)提倡父母对子女的社会责任;(5)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
根据«济贫法»规定,全国普遍设立收容贫民的济贫院,对贫民实施救济是每个济贫院的责任,教区应在其所辖区内建立济贫院以教济那些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穷人,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并有责任为强壮的穷人安排工作;治安法官负责征收济贫税,监督、
检查济贫法的执行情况;每个济贫区都要委任若干贫民救济官,其任务是为所有贫民和他们的家属安排不岗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解决:一是健壮贫民,要求通过做工来实现自给;二是无工作能力的老弱残障者,以院内收容和院外救助两种方式救助;三是失依儿童,以孤儿院收养、家庭补助、家庭寄养等方式来抚养。
旧«济贫法»对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1)它以法律的形式将制度福利化,明确了政府在济贫事业中的主导作用,为各国社会福利的发展提供了参照的样本;
(2) 政府通过征税救济穷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成为福利制度形成的标志;
(3) 强调穷人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救济,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最后,规定了家庭和社区在救济穷人的责任,为后来的一些社会福利思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第4题:

简述孔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仁爱说:孝弟仁之本(道德的源头、本体),仁者爱人(泛爱众与差等之爱,伦理原则),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方法论),克己复礼为仁(道德规范)。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义利观: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人格论:圣人、君子与小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道德修养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政治伦理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第5题:

简述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价值。


答案:
解析:
孔子对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是“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贫富贵贱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垄断学校教育而言的,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是历史性的进步。孔子躬亲实践这一办学方针,广收弟子。“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悔也”最能表现孔子的收徒思想,即只要学生有学习的意愿,奉送10条干肉行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他的弟子。开放性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奴隶贵族的教育垄断,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6题:

孔子的财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第一,提倡节用,反对聚敛。孔子提出薄赋,但不反对赋税,缴纳一定赋税,是获得土地私有权的法权保证。
第二,在租税上,孔子强调培养税源,反对竭泽而渔。《在税率上,孔子主张什一税。孔子思想也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孔子是个轻视劳动,同时也不太注意物质资料生产的人,特别是反对士人阶层直接参加生产。他不愿谈生产方面的事,即罕言利。这种思想对中国影响甚大。

第7题:

简述孔子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子曰“有教无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叫狂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教材建设。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他向学生讲授“六经”,传授“六艺”,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孔子指出,在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人的才智高下有别,如何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完善学生的德业修养,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根据这一原则,孔子深入了解弟子们的不同的兴趣、智力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第8题:

简述孔子的编辑思想与原则。


参考答案:

1.去除重复
2.述而不作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


第9题:

简述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救灾救荒思想。
(2)重民与济贫思想。
(3)安老怀少思想。
(4)残疾人福利思想。
(5)妇女福利思想。
(6)社会优抚与社会教化思想。

第10题:

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是()

  • A、礼学思想体系
  • B、仁学思想体系
  • C、天道思想体系
  • D、王道思想体系

正确答案:B